明知道魏强蜀弱, 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从刘备屈驾三顾茅庐,认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以后,诸葛亮便在三国的历史上闪亮登场,留下了诸多令后人传颂的业绩。他足智多谋、聪颖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会夜观天象、又能掐会算,擅长呼风唤雨,祭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无不是其神来之笔。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其智近妖”,被称为“智圣”的人,在刘备死后,明知蜀国弱小、东吴离心、曹魏政权强大,却率领蜀国大军,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六出祁山”,一图北定中原。结果是无终而返,自己也陨落在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奇叹!

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基本情况。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下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随后叛汉附魏;第二次什么城池也没有攻打下来便班师回朝;第三次双方一阵乱打,毫无建树就各自回家;第四次刘禅因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诸葛亮只能班师回朝,不过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纵观诸葛亮“六出祁山”,不仅“未得寸土”,而且损兵折将、耗费资源、消磨光阴。明知前景黯淡,诸葛亮却为什还要劳师动众,一再坚持“六出祁山”?

明知道魏强蜀弱, 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细观史书,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中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一统天下是蜀国的既定目标。诸葛亮“六出祁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决策是在《隆中对》里提出来的。在隆中,诸葛亮对刘备说: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与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因此,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实现其对刘备的诺言。

二是为了拓境就食。早在刘备时期,秦陇凉州一带就是其觊觎之地。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因刘备已占领益州,派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回答他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而法正在劝刘备攻取汉中时也说,夺取了汉中,就“可以蠶(cán)食雍凉,广拓境土”。在马超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任命其为“凉州牧”,后来的魏延、姜维也任过“凉州刺史”。而当时凉州并非蜀汉疆土,但刘备、诸葛亮却已选定了其地方长官,可见他们早已有意夺取该地。

明知道魏强蜀弱, 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在关羽大意失去荆州后,蜀国在三国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落后。为了蜀国的生存,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必须要对外扩张,由于蜀国的西边和南边都是荒芜之地,而东边是盟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因此,诸葛亮想通过发动北伐中原来改变这种状况,开疆拓土,拓展粮食生产基地并就粮于敌,在渭南“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巩固蜀国的西大门,以达到他“以战养战”的目的。

三是平息蜀汉政权内部的纷争。自刘备入蜀后,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但实质上是暗流涌动,朝中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蜀国朝中主要分为四大派势力,分别是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还有一部分游离在四派之外的小派系,比如马超、马岱为代表的凉州派系,王平、夏侯霸这样的降将等。四大派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使蜀汉政权内部的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土著集团的矛盾趋于缓和,达到“阋于墙于墙,外御其侮”,巩固其政权的目的。

明知道魏强蜀弱, 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四是以攻为守。诸葛亮作为难得的军事天才,他希望通过“六出祁山”来完成蜀国对魏国的攻势防御。诸葛亮清楚地明白,由于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魏国和蜀国在整体实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采用保守的防御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人口和经济只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增长,等到魏国进一步强调的时候,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因此,诸葛亮“六出祁山”让魏国军队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进攻蜀国,而且还在死后让姜维继续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从而实现了延长蜀国生存时间的目的。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夫公固全局于胸中,知魏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不可一隅以光复也,其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

五是为了树立威信、巩固其地位。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前,地位是比较低的,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刘备对其言听计从。诸葛亮当时的职务是临时设立的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主要做到还是后勤保障工作。例如刘备据有荆州时,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入蜀后,诸葛亮“与关羽镇荆州”,刘备占领成都,外出征伐时,诸葛亮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以供给。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不仅要向关羽示好,称马超的才干与关羽相比“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而且还要容忍法正。

明知道魏强蜀弱, 诸葛亮为何执意要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白帝城托孤”之时,因为关羽、法正等人已死,诸葛亮才被刘备视为肱股之臣,托付后事,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后来,诸葛亮虽然在平定南中的战争中立有功绩,但功小而并不能服众,于是他只好通过北代来显示其才华。在诸葛亮指挥下,在“六出祁山”时,蜀军攻取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两郡,射杀张郃,并多次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使魏军疲于应付。同时,数次的北伐也确实展现了诸葛亮在用人、治军、理国方面的才干,从而确立了其威信、巩固了其地位。

六是为了发现、培养了人才,提高蜀军战斗力。诸葛亮全面执掌蜀汉政权时,关、张、马、黄四员大将及庞统、法正等谋臣都已经去世,加上东汉末年的人才大流动已经基本停止,益州又地处西南偏鄙之地,本地人才相对较少,这就使诸葛亮深感“小国贤才少”而力求改变。

在诸葛亮的培养下,费祎逐渐成熟。在调解魏延、杨仪间矛盾时,“常入其坐间、谕晓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袆匡救之力也”;王平虽然“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但在街亭之战中显示出他不凡的才干,“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任讨寇将军,封亭侯。”姜维虽然是魏国降将,但诸葛亮认为他“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又)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于是刻意培养,升拜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替了诸葛亮,担当起了保卫蜀汉政权的重任并为此牺牲了生命

另外,众所周知,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蜀军被歼灭的精锐部队就有七、八万人之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所率领的蜀军,实际上是一支新组建的、缺乏实战锻炼部队。蜀军街亭之战的失利,固然与马谡抗命有很大关系,但是蜀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同时又占据有利地势,在射中的情况下,蜀军“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足见其战斗力的薄弱。这种状况迫使诸葛亮“历兵讲武,以为后图”,经过数次北伐战争的锻炼,蜀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并且多次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从以上原因看,诸葛亮坚持“六出祁山”,虽然没有取得多大的功绩,而且使蜀汉“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耗费了国力人力物力财力,但正是由于不断地北伐,选拔了人才、锻炼了新蜀军,达到了拓境就食、延缓蜀国早日灭亡的命运目的。同时,通过北伐,也展现诸葛亮的才华,巩固他在蜀国朝中的地位。特别是诸葛亮耗尽毕生心血,践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诺言的举动,值得后人钦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