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直"的兩種含義及現實意義

作者:大黎

關於德怨相報的問題,我們經常聽說的詞是"以德報怨",而"以直報怨"不常聽說。其實"以德報怨"最早出現在《老子》一書中:"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孔子表面上雖然沒有對此提出反對意見,卻提供了另一種行為模式,便是:以直報怨。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孔子:"用恩德回報怨恨怎麼樣?"孔子說:"那拿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用公平正直回報怨恨,用恩德回報恩德。"

其實孔子提出的"以直報怨"就是對"以德報怨"的一種否定。


《論語》: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01

"以直報怨"的"直"的兩種解釋及現實意義

據《說文解字》記載:直,正見也。"正"念四聲時在詞典中有不偏斜的意思,由此可見,"直"有正直、公正的意思;另外,"直"在詞典中也有公正合理、正直的意思。

而"以直報怨"中"直"的翻譯比較流行的有兩種,其中一種就是上文延伸出來的意思,即為:公平正直、大公無私

所以,"以直報怨"的意思是用公平正直的態度回報怨恨。結合現實生活,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都要用公平的心態來對待。即好人做了好事,要公平看待,壞人做了壞事,要公平地施以懲罰。

今天在微博上看了一個博主問了一個問題:應不應該取消死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筆者認為不應該取消。就像孔子所擔憂的一樣:"何以報德?"如果一個窮兇極惡的人做了泯滅人性的事,而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那受害者就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

那麼在這裡"以直報怨"是什麼意思?我認為可以理解為:用一視同仁的心態看待好人和壞人,用公平正直的方式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回應,更簡單的說,人應該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不過分寬容也不過分懲戒,不偏不倚視為"以直報怨"。

不過,道理誰都知道,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的又有幾人?人始終是感情動物,容易被情緒左右。

隨著網絡世界的發達,網絡暴力應運而生,有多少網絡噴子躲在電腦後說著不負責任的話,又有多少沒有主見的人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可笑的是,每當他們幡然醒悟時雖然會感嘆自己的過錯,但是僅僅如此,緊接著他們又進入下一輪的網絡暴力,這種不公正的輪迴也許就是人們沒有"以直報怨"心態的直接體現。

《論語》: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直"常見的第二種解釋是:坦率、直爽。"以直報怨"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用直爽和坦率回報怨恨。就是說對待怨恨不隱藏情緒,而是直接表達出來。

而這種解釋不是很複合我們現在的為人處世的實際情況。大多數人會把不滿藏在心裡或者委婉地表達情緒,真正敢直言不諱的人是少數。比如說,你討厭你的上司,你會直接告訴他嗎?不會。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這樣"以直報怨",但是我想這句話想表達的思想並不簡單是讓我們有怨恨就說出來,而是想告訴世人:擯棄陰暗的思想,做一個光明正大的人。

以上就是筆者對"以直報怨"兩種解釋的理解。

02

以德報怨與以直報怨

說了這麼多,其實不難看出孔子並不贊成"以德報怨",而孔子之所以對"以德報怨"不提倡是因為他考慮到了兩個問題。第一"以德報怨"會讓做了壞事的人得不到懲罰,進而更加肆無忌憚,做惡更多,更別提自省和改正,這也符合我們現在的主流價值觀;第二如果"以德報怨",那麼"何以報德"?所以孔子提出了"直"的概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認為,正直的人始終正直,狹隘的人始終狹隘,就算你以德報怨,正直的人自是以同樣的心態回報你,而狹隘的人始終會報以怨恨。


《論語》: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裡有一個關於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的故事。

子西是楚平王的庶出長子,春秋末年,吳楚爭霸,楚昭王打算請孔子輔政,卻被子西堅決地阻止,他說,孔子崇尚周朝禮制,排斥蠻夷異族,而且孔子門下人才濟濟,能量很大,如果請他到楚國肯定是弊大於利。楚昭王聽從了他的意見。從這件事來看,子西對孔子是不友善的。但孔子卻對子西以直報怨。

楚太子建在國內政治鬥爭中失敗,舉家逃亡鄭國時被鄭人所殺,他的兒子王孫勝活了下來,並逃往吳國避禍。後來子西打算召王孫勝回國駐守邊境,遭到楚國內部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王孫勝對楚國仇恨已深,如果召回,他一定會伺機報復。但子西卻認為,我對他以德報怨,他也會對我以德報怨。由於雙方意見無法統一,有人就去問孔子的意見,而孔子的立場非常明確,他不贊成這種做法。孔子認為王孫勝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這種人根本不會被仁愛道德所感化,回國後一定會伺機報復,於是孔子讓弟子子貢去勸解子西停止這種愚蠢的行為,子貢以為自己勸解成功了回來稟告孔子,孔子卻仍舊擔心,他說子西為人正直,而正直的人一定會做認為正直的事,他還是會召回王孫勝,而狹隘的人一定不會輕易就變得品行高尚,所以王孫勝回國以後一定會有動亂髮生。

果然,子西還是召回了王孫勝,並委以重任,封於白邑,號白公。而王孫勝回國不久就發動叛亂,並誅殺了子西等人。這就是歷史上的"白公之亂"。


《論語》: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兩個問題,第一,楚昭王打算請孔子輔政的時候,被子西阻止,由此可以看出子西對孔子的不認可,而當子西打算召王孫勝回國的時候,孔子卻沒有記仇,反而有一說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並讓弟子去勸說,由此可見孔子身體力行地做到了"以直報怨"。

第二,子西對王孫勝的以德報怨並沒有使王孫勝也這樣對他,由此又論證了孔子的觀點。

就像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以德報怨永遠不能真正感化心懷怨恨的小人,而以直報怨才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公正的關係的方法。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國家一直強調依法治國,我們對待犯罪者有一套具體的刑法規則,犯了什麼錯,就受什麼懲罰,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人,就是"直"的體現。



參考:《以德報怨與以直報怨》卞朝寧

作者:大黎,堅持寫優質的文章,不說無聊的廢話。更多有趣的內容歡迎關注我的賬號:大黎說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