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陸油潑面,緣何能讓黃河兩岸食客連連稱讚?

日暮時分,勞累了一天的人們飢腸轆轆,停下案頭的工作,拋開腦中的雜思,或駕車,或步行,穿過大街小巷,探尋舌尖上的美味。在味蕾和胃的雙重滿足中,美食所擁有的神奇力量會化去人們滿身的疲憊。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往往藏匿於平淡的生活氣息中,巷子越深酒越香,在平陸縣縣城西郊,有一家清真麵館,這裡位置偏僻,卻常常門庭若市。除了當地的百姓,僅一河之隔的河南三門峽市民,也常在工作之餘前來尋味。這裡便是平陸油潑面的起源地——老刁清香閣麵食館,而平陸油潑面的創始人,正是這家店老闆刁永軍的父親刁恆尚。

刁恆尚、刁永軍父子倆是平陸爻裡回族自然村的村民。爻裡是回民聚居地,位於平陸縣城西北隅,距城中心不遠。這裡民風淳樸,生態環境優美,加上回民伊斯蘭教信仰及其相輔相成的獨特民風民俗,爻裡宛若鬧市中的一片“桃花源”。

爻裡的回民大都是從河南滎陽遷居而來,刁永軍說,他只記得從爺爺那輩起就已經在平陸生活了,具體哪一年遷過來的也無據可考。長期居於此地,受當地人喜食麵食的影響,平陸爻裡回民的主食也以“麵條、饅頭”為主。平陸油潑面便是刁恆尚結合當地人的飲食偏好,在吸收河南燴麵、陝西油潑辣子面等傳統麵食的基礎上,潛心研究,創新制作的一道適合當地群眾口味的風味麵食。

每天早上7點多,刁永軍就開始忙碌了,穿戴好工裝,洗手、和麵、揉麵、餳面、準備食材,每一步都嫻熟有序。上午10點左右,食客陸陸續續前來,第一位顧客剛進門,後廚就忙活開了。

提前和好的面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餳制,充滿韌勁。刁永軍取出其中的一小劑,用手掌壓扁,然後擀成寬面片,再在寬面片中間用小擀麵杖橫壓一下;雙手托住面片的兩頭,上下甩動,抻拉至兩米左右;然後順面片中間壓紋處扯開,繼續將面片抻拉。一條粗圓的小劑子在刁永軍的手掌翻飛間,變成了細薄似韭葉的麵條。一劑面要拉成8~12米長的麵條,中間不能斷開,且沒有面頭。三根面一大碗,兩根面一小碗,將扯好的面放入開水鍋裡煮沸,然後撈出瀝乾,放入底部配有牛肉、香菜及調料的碗中。最後,將辣椒麵平鋪在麵條上,將燒熱的菜油潑上,頓時熱油沸騰,滿碗紅光,香味十足。

平陸油潑面不同於其他特色小吃,刁永軍說,麵食製作技藝簡單,沒有特製的秘方,老刁將“平陸油潑面”的製作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的群眾,讓大家多一份創收的同時,還將美食推廣了出去。目前,在運城各地都有平陸油潑面的店面,甚至在鄭州、太原、西安、北京、天津等地也能見到“平陸油潑面”的身影。

平陸油潑面,緣何能讓黃河兩岸食客連連稱讚?


平陸油潑面隨處可見,可一家跟一家的味道卻不大一樣。刁永軍說,不同的麵食師傅,在選材、和麵勁道及油溫火候的掌控上都有不同,沒有秘方,口味的不同主要就在技藝的差別上。刁永軍12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刁恆尚學習平陸油潑面的製作技藝,到今年,已經30多年了。揉麵的力度、扯麵的技術、煮麵的時長以及油溫的掌控,都在積年累月中深深地刻入了他的記憶中,濃縮在了那一碗飄香的油潑面裡。

除了製作技藝,選材的不同也是口味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平陸縣北靠中條山,南臨黃河,北高南低、背風向陽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境內形成了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降水適中、溫度相對穩定的明顯小氣候,是天然的種植園,非常適宜小麥的生長。用平陸小麥磨成的麵粉顏色乳白,白中略帶微黃,粉質細膩鬆散,用其製成的麵食,麥香濃郁,口感勁道,有彈性、韌性強。優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平陸麵粉的優良品質,也造就了老刁油潑面獨特風味。

平陸油潑面,緣何能讓黃河兩岸食客連連稱讚?


平陸油潑面,緣何能讓黃河兩岸食客連連稱讚?


平陸油潑面,緣何能讓黃河兩岸食客連連稱讚?


平陸油潑面,緣何能讓黃河兩岸食客連連稱讚?


此外,爻裡回族傳統經營行業牛羊肉的販賣和加工,在平陸、運城、三門峽一帶遠近聞名,尤其是牛肉的販賣和加工,在市場上幾乎處於壟斷地位。老刁油潑面選用的牛肉肉質鮮嫩、口感絕佳,一碗油潑面配一小碟牛肉,大快朵頤之後,再來一碗麵湯,人世間最真實的幸福與溫暖,大概便是這碗平淡生活裡的煙火氣息吧。(賀雪梅 衛行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