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分三國”

三國時期處於中國古代漢朝和晉朝之間,分屬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三國時期發生過很多戰役,其中最為有名的是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其中赤壁之戰最為著名。這三大戰役的爆發深深地影響著三國的局勢,讓我們來看一下,三大戰役是怎麼分三國的。

三大戰役“分三國”

官渡之戰

三大戰役“分三國”

時間:公元199年六月—公元200年十月

地點:官渡(今河南鄭州中牟)

參戰雙方:袁紹VS曹操

兵力對比:11萬 VS 2萬

交戰背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在眾多割據勢力之中,北方以曹操和袁紹為首的集團勢力雄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北方袁紹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下以爭天下。就這樣,華北地區最重要的兩個軍事集團的決戰在所難免。

交戰之初,袁紹兵強馬壯,擁兵十萬,且南下無後顧之憂。而曹操坐擁中原,四處為戰,稍有不慎便會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

結果:經過一年多的較量,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告終。

勝利原因:袁紹驕傲自大,其謀士許攸認為其不堪大任,不值得輔佐,便投靠了曹操,並獻計奇襲烏巢,曹操採納。袁軍糧草輜重被燒之後,軍心渙散,被曹軍逐步蠶食。

戰爭意義:此戰之後,曹操在北方再無對手,為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後來曹魏政權的建立,依靠的就是這份基業。

赤壁之戰

三大戰役“分三國”

時間:公元208年

地點:赤壁

參戰雙方:曹操VS劉備、孫權

兵力對比:20餘萬 VS 5萬

交戰背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逐步統一黃河以北地區,為統一全國,舉兵南下。此時南方的孫權已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併荊、益州,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

結果:孫劉聯軍制定了火燒赤壁的策略,曹軍大敗,曹操從華容道倉皇逃走,此戰之後,曹操擔心後方不穩,立即返回北方。

勝利原因:曹軍中北方人馬居多,不善水性,再加上大戰之前,周瑜設計讓曹操殺了最得力的水軍統領蔡瑁,導致水軍無將可用,才會在戰爭中一敗塗地。

戰爭意義:此戰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一戰,此戰之後,曹操失去了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機會,而劉備和孫權也藉機各自發展壯大。此戰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夷陵之戰


三大戰役“分三國”

時間:公元221年七月-222年八月

地點:夷陵(今湖北宜都北)

參戰雙方:蜀漢+五溪蠻夷VS東吳

兵力對比:五萬多 VS 五萬多

交戰背景:公元219年,孫權奪取荊州,擒殺關羽,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

結果:夷陵之戰,劉備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次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於白帝城病逝。

勝利原因:陸遜善於分析軍情,前期避其鋒芒,後期抓住時機,利用火攻,大敗蜀軍,是典型的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戰爭案例。

戰爭意義:此戰讓蜀漢政權受到沉重打擊,吳蜀聯盟重修於好,往後四十餘年,三國局勢保持穩定對峙,是三國時期重要的分界點。

所以,三國鼎立的局面離不開這三次戰役。官渡之戰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赤壁之戰給了吳蜀發展壯大的機會,夷陵之戰讓三國對峙出現穩定局面。可以說,天下三分,始於三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