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感受:


每天下班,總覺得疲憊不堪,什麼都不想幹,就想癱著不動;


明明每天都坐在辦公室裡,也沒幹什麼,但就是覺得身心俱疲;


經常覺得腦子像生了鏽一樣,轉不動,遇到很多問題都不願意去想;


週末了,終於有時間學習了,但還是覺得很累,常常睡一覺、看會劇,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很多人也許會把它們歸咎於生活壓力大、工作壓力大……


但「壓力大」只是一個現象,並不是原因。


我們要思考的是:


這種「疲憊感」是如何造成的?


以及,如果暫時沒有辦法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這種情況?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那麼,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


為什麼我們每天都坐著,卻依然會感到疲憊不堪呢?大腦究竟經歷了什麼?


首先,讓我們想一想:當你感到「心累」的時候,最常見的表現是什麼?


通常就是這兩點:


1)覺得毫無動力。


明明知道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就是一點動力都沒有,只想癱在沙發上,什麼都不願想、不想幹。


2)心情非常差。


一丁點小事,都會讓你感覺十分煩躁、壓抑、鬱悶,總是沒來由地容易發脾氣,覺得一切都十分灰暗……


實際上,這兩種情況,跟大腦中的兩種神經遞質密切相關:

多巴胺和血清素


多巴胺的作用是什麼呢?


是為我們提供「動機」,簡單來說,有了多巴胺,你才會「願意」去做一件事情。


而如果這件事情能刺激你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你就會非常渴望去做它,不做就會非常難受,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上癮」。


但反過來呢?

缺乏多巴胺會怎麼樣?


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缺乏動力。


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很重要」「必須做」,但就是提不起動力,一點都不想動 —— 這就是缺乏多巴胺的典型表現。


所以,為什麼當我們「心累」的時候,明明知道必須學習、健身、做有用的事情,但還是會癱在沙發上玩遊戲、看電影、追綜藝、玩手機?


就是因為:後者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為我們提供大量的多巴胺,讓我們感覺到「爽」。


因此,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無需過於自責。


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自律」,也不意味著你「墮落」,實際上,這是人之常情,大家都一樣 ——


你只是剛好處於狀態不好的低谷裡而已。


這是缺乏動力。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而「心情不好」呢,就跟血清素密切相關了。


血清素,又名 5-羥色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


它最核心的作用是什麼呢?


是保持情緒和心情的穩定性。


舉個例子:血清素作用於杏仁核,能增強大腦皮層和杏仁核之間的信息聯繫,從而讓我們更加能夠「自制」。


如果缺乏血清素,杏仁核就會自行其是,導致我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


另外,血清素還能抑制「厭煩」情緒的產生。


實驗表明:當分泌血清素的神經元被激活時,參與者表現出了更高的耐心和積極性。


哪怕接連碰壁,也不會失控和不耐煩。


同樣,對抑鬱症患者的研究表明:


抑鬱症患者大腦中血清素的含量很低,因此,他們更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同時也更容易沉溺在負面情緒裡,難以「走出來」。


(因此,有一類常見的抗抑鬱藥,叫做 SSRIs,就是通過抑制血清素的吸收,來提高血清素在大腦中的含量)


也就是說:當大腦缺乏血清素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情緒不穩定」裡面。


要麼,感到抑鬱、厭倦、悲觀,覺得周圍的世界一片灰暗;


要麼,難以抑制自己的衝動和攻擊性,動不動就發脾氣、煩躁,看什麼都不順眼……


大體上,當我們感覺「心累」的時候,都是因為缺乏了這兩種神經遞質。


那麼,正常情況下,為什麼會缺乏多巴胺和血清素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們的過度消耗呢?


我們知道:大腦處理任何一項任務,都是需要佔用認知資源、消耗能量的。


能量在身體中以 ATP(三磷酸腺苷)的形式儲存,當能量被消耗時,ATP 會逐步水解,最終生成代謝產物:腺苷


在正常情況下,大腦的工作狀態是這樣的:


一項任務進入大腦,大腦開始處理它,開始消耗能量、生成腺苷;過一段時間,這項任務搞定了,從認知資源中清除出去。


於是,大腦進入暫時的休息狀態,耗能降低,腺苷開始重新組裝為 ATP,被消耗掉。


這是一個良好的、理想的狀態。


但在這個時代,這種狀態是極其難以實現的。


每一天,都會有無數的信息進入我們大腦,我們內心裡也會產生無數的想法、計劃和煩惱。


比如:對未來的打算,對任務和工作的擔憂,對人際關係的煩惱……


它們盤踞在大腦裡,久久未能得到解決,於是一直「不肯離開」。堆積起來,就會佔據大量的認知資源,導致我們的「後臺」變得擁堵。


也就是說:每一天,我們的大腦「後臺」,都處於高負荷的狀態,一直在不停歇地運轉。


這意味著什麼呢?


大腦相當於一直在高耗能,導致代謝產生的腺苷一直無法被重組、消耗掉,從而堆積起來。


而腺苷的堆積,就會給大腦一個信號,告訴大腦「疲勞了,該休息了」。


於是,它會通過一系列神經元的反應,最終擴散到整個大腦裡面,抑制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讓你感覺「腦子轉不動」),減少多巴胺的分泌,降低血清素水平。


這就導致了疲勞感的產生。


總的來說:


持續不斷的「思慮過載」,導致腺苷的堆積,進而導致多巴胺和血清素的減少,就是使得我們哀嘆「每天怎麼都那麼累」的罪魁禍首。


尤其是對於高度敏感者來說,更是如此。


因為他們更容易對信息進行「深入反芻」,從而使其在後臺中停留更久、對其的加工處理更多。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理解了這個基本原理,很多現象我們就能有一個更清楚的認知了。


比如「心流」


為什麼說「心流」能夠讓人感受到快樂、愉悅,擺脫疲勞感呢?


就是因為,它起到了兩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心流狀態能夠讓你保持高度的專注;


從而暫時把大腦後臺的負荷全部清空,讓你的注意力專注在前臺的任務上面,減輕大腦的負擔。


另一方面,當你處於心流狀態中時,你會不斷地面臨一個小挑戰

,解決一個小挑戰,再面臨一個小挑戰……


而每次解決一個小挑戰,都會觸發多巴胺的分泌,讓你「欲罷不能」,體會到高度的樂趣和快感。


也就是說:心流的本質,其實跟打遊戲是一樣的(很多人的確會在遊戲中體驗到心流)。


通過讓你「減輕負荷」和「闖關打怪」,讓你獲得反饋,得以從疲勞中掙脫出來,走上一個更加正向的循環。


再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為什麼咖啡能讓人提神,振奮心情?


就是因為:咖啡因能夠跟腺苷受體結合,從而使得一部分腺苷被大腦「屏蔽掉」 ——


腺苷需要跟受體結合才能向大腦發送信息,咖啡因相當於搶佔了它們的位置。


但是,咖啡因的作用只是暫時的,它只是阻礙了腺苷的發信通道,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所以,只能給你一種「提神的錯覺」。


再比如:為什麼冥想能夠放鬆,減輕壓力?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冥想能夠讓你專注於當下,從而減少腦海中不必要的念頭和想法,暫時清空後臺。


諸如此類。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同樣,在讀這篇文章之前,你可能會有一個困惑:


為什麼有時感覺一天非常忙碌,但同時又很充實,不但沒有疲勞感,反而會覺得「意猶未盡」;


而有時候,明明感覺一天啥都沒幹,卻感到疲憊不堪,什麼都不想做?


到這裡你應該就明白了:當我們感到「充實」的時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做成」了很多事情。


既然做成了,那一方面,這些事情就可以從我們的後臺中被清理出去,不至於成為我們的負荷;


另一方面,這種「做成事情」的成就感,又可以極大地激發多巴胺的分泌,讓我們感受到滿足、愉悅和幸福。


反之,有時候,雖然感覺一天啥都沒幹,但正是這種「沒做成」,使得大量的任務和想法堆積在後臺中。


通過「契可尼效應」,不斷地湧入我們的腦海,讓我們時時刻刻「反芻」,從而產生疲憊感。


所以,通過這些現象,你應該可以理解:


如何擺脫疲憊感呢?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兩點。


1)從認知層面入手,儘量讓自己專注於「當下」,減少腦海中的擔憂、焦慮和煩惱,儘可能降低大腦的負擔;


2)從多巴胺和血清素入手,通過調節它們的水平,來讓自己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


這也就是我們可以考慮的策略。


那麼,具體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疲憊呢?


1)簡化決策


每一天,我們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決策,小到穿什麼衣服出門,吃什麼早餐,做點什麼來消磨時間;


大到這個報告怎麼寫,確定什麼選題……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實際上,無論決策大小,它都是一種權衡的過程。


一方面,這個過程會佔用認知資源,消耗我們的能量;


另一方面,一個決策完成後,實際上不會全部從大腦中釋放出來 —— 可能還會有一點點殘留,比如「這個決策對嗎」「我是不是選錯了」,諸如此類。


這就導致了:


在一天裡面,你做的決策越多,就越容易讓大腦後臺「超負荷」,從而陷入疲勞和煩躁之中。


這就叫做「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2011 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美國法官做出的1100個假釋。


他們發現,一個人能否獲得假釋,影響最大的並非他們的罪名、背景和供述,而是法官作出裁決的時間:


早上判決的案例中,超過70%獲得了假釋;

而下午宣判的案例中,只有不到10%獲得了假釋。


哪怕後者有些罪名更輕、刑期也更短。


原因很簡單:經過一整天的審判和思考,法官們到了下午已經疲勞不堪,因此,他們會輕視犯人的供述,更加草率地下達判決。


所以,你可能聽過一句話:「不要在晚上作出重要的決定。」原因也是一樣的。


如何應對決策疲勞呢?


一個思維方式是:簡化自己需要做出的決策。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我會盡可能保護自己寶貴的腦力,對於一些不重要的、細微的決策,儘量讓它們「不過腦子」。


要麼,設計一套規則直接套用;

要麼,隨便選一個,不要在上面耗費太多的時間精力。


什麼叫設定規則呢?


舉個例子:「基金下跌某個點,就買入一定的比例」就是一個簡單的規則。


通過行動獲得反饋,不斷微調、優化這個規則,就可以把決策交給規則,避免自己反反覆覆地思考、權衡。


再比如:像吃什麼、穿什麼、如何消磨時間,這種細枝末節的事情,就更不用說了。


要麼隨便選一個,要麼讓別人決定即可。


不要浪費一分一毫的腦力。


你的精力,應該留給那些真正重要的、需要審慎思考和權衡的問題上。


2)分解任務



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個情況是:我們每天總會有大量的任務,鋪天蓋地地壓過來,讓我們難以喘息。


可能是一個大項目,可能是一個出差安排,可能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可能是一個沒接觸過的新客戶……


儘管很多任務沒法立刻著手去做,但它就是會在那裡,一直吸引著你的注意力,讓你不由自主地想著它。


這是導致「心累」最常見的情況。


對於這種情況,我最常用的方法是什麼呢?


分解,寫下來。


把這些盤踞在腦海裡的煩惱和事項寫下來,把它們「騰出大腦」;


對它們進行分解:我可以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大概在什麼時候做;


準備行動時,只看第一步,不看其餘的步驟,讓自己「先做了再說」。


這個方法可以有效地告訴大腦:它已經被我記住了,我可以輕鬆地搞定它,不用再憂慮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困擾都來源於什麼呢?


源於想太多。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很多明明也許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總是會去擔憂;很多明明並不複雜的問題,我們總是會去害怕、煩惱……


也就是說:我們的恐懼,往往並非來源於對象本身,而是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所以,這個做法,可以破除我們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讓我們知道:它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只要先這樣,再這樣,就可以了。


儘管每一步也許都並不那麼容易,但沒有關係 ——


每分解一次,你就使得它的不確定性降低了一些,複雜度降低了一些。


如果還是很龐大,再循環重複這三步,一步步把它分而治之,攻克掉。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小技巧:


對於信息不確定的事項,我一般會分解成:某月某日跟某某溝通,確定某某事項。


然後,把我想知道的問題,簡要列成一張表,到時直接往裡面填。


對於比較麻煩的事項,我一般會把最難啃的那一步拎出來,安排好,其他就簡單了。


比如:有件事情很麻煩,處理過程中需要我跑一趟上海,我就會先把它拎出來,大致安排好在某一天到某一天之間,其他事項再圍繞著它去安排。


這樣就安心很多。


對於需要等待結果的事項,我一般會考慮好「應急方案」,亦即「如果結果不如意,我該怎麼辦?」


不需要真的做到很完善,只要先想好方案,寫下來,讓自己知道「該如何行動」就可以了。


這些小技巧,可以有效地把焦慮轉化為行動,幫助你減輕大腦的壓力。


3)化零為整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個情況:


一整天下來,都在忙著處理各種各樣的瑣碎事務:回群聊、寫郵件、調數據、改文檔,反反覆覆來回確認需求、傳遞信息……


要說什麼都沒做吧,也算不上;

但要說做了什麼吧,也實在說不上來。


要牢記一點:我們的產出和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整塊」的事情所決定的。


很多瑣碎的事情,不是說不重要。


但一方面,它們的價值的確不高;


另一方面,它們會造成大量的「思維碎片」,堆積在大腦裡,大大加重大腦的負擔。


尤其是:當我們不斷在多個任務之間切換的時候,每切換一次,都需要耗費一部分資源去調整狀態、「重新加載」。


這就會導致,整塊的信息變得支離破碎,大大增加了佔據的「後臺空間」。


很多時候,這正是使得我們感到精疲力盡的最大因素。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所以,一個管理時間和精力最基本的技巧,就是:


把碎片化的事情,儘可能集中到一個時間段一起做,來騰出整塊的時間,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


能不能在每天裡專門騰出幾個時間段,用來處理一切溝通的事務?


每次溝通都可以想一想:我怎樣才能把信息一次性講清楚,儘量減少來回確認的次數?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5-15分鐘去做,不妨思考一下:它一定要現在做嗎?能不能放到其他時間段,跟別的事情一起做?


如果發現自己在好幾個任務之間切換,不妨問自己:這些事情都很重要嗎?我能不能把別的放一放,先把一件事情做完?


養成這個習慣,你會發現:每天的事情還是那麼多,但似乎並沒有那麼令人厭煩了。


4)保持專注


這裡說的專注,不是說要全神貫注在一件事情上、一刻都不能分心 —— 這是不可能的。


而是說:想清楚,我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除此之外的事情,我能不能拒絕掉,或是儘量拖著,先不管它?


也就是我常常說的:儘量減少「要我做」,專注去做「我要做」


很多朋友可能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這需要你去拒絕別人(尤其是對於高度敏感者)。


但這是必須克服的一步。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別人都是無法為你負責的。


所以,我常常說:決策的本質是什麼呢,不是從好的和壞的裡面選一個,那毫無意義;


而是,要麼從兩個壞的之間,選擇一個「比較不壞的」;


要麼從兩個好的之間,捨棄一個「不那麼好的」。


但如果你糾結於損失厭惡,想要把所有事情做好,想要一切兼得,很多時候只會讓自己陷入超負荷的情形裡,難以脫身。


這樣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你揹負的東西越多,你就越不容易把它們都做好,從而狀態會越差,導致最終去做的效果更差……形成一個負面循環。


要跳出這個循環,只有捨棄身上過度的負擔,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做不來」「不合適」。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為自己而活著。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5)獎賞期待



什麼叫做獎賞期待呢?


簡而言之,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多播撒一些可能性,讓自己收穫不經意的喜悅


舉個例子:


我一直很提倡一個「5分鐘給予」的做法:就是每天在生活中,花大概5分鐘的時間,為別人伸出援手,給他人一個舉手之勞的幫忙。


當你為別人提供幫助時,你會收穫一種基於良好「社會聯結」的幸福感;


而當別人從你的行為中受惠,向你道謝時,你又會獲得強烈的反饋和滿足感。


它的本質是什麼呢?


就是通過「預期獎賞」,來激發多巴胺的分泌,讓我們感受到積極和正向的情緒。


除了「5分鐘給予」,還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


比如,告訴自己:如果工作順利,就給自己買一個一直想要的東西,作為一個小獎勵。


這可以使我們始終對生活充滿期待,保持良好的多巴胺水平。


再比如:


在業餘的時間,參加一些團體、活動,讓自己懷揣「認識更多有趣的人」「獲得新的生命體驗」的期待,從而來有力地反抗每天生活的慵常和疲憊感。


這些,都是讓生活充滿陽光的方式。


6)適度放鬆



最後,簡單聊一聊,如何通過適當的放鬆,提升大腦中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讓自己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


① 多曬太陽。


日光可以有效地促進血清素分泌,讓自己的情緒變得舒緩、柔和。


尤其是在這個「季節性情緒失調」的高發季節,多到戶外的陽光下散步,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療愈方式。


② 多運動。


研究發現,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有效地緩解焦慮、壓力,提高幸福感。


大約每週120分鐘的有氧運動,就能起到效果。


另一方面,高強度的運動可以產生內啡肽,能起到一定的鎮痛作用,同樣可以讓人感到「舒服」。


③ 看一些有趣的視頻。


前面講過,長時間持續的思考,會導致腺苷堆積,產生疲憊感。


因此,我常常在工作間隙備一些小視頻,通常是一些旅行、風景和美食的紀錄片。


既不容易上癮,又能瞭解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還能讓自己得到有效的放鬆。


順便一說:關於這一塊國外也有不少研究,很多都是針對「可愛小貓咪」的視頻……


結果大同小異:工作間隙看一些「可愛小貓咪」,可以有效緩解疲憊,提高生產力。


④ 飲食。


少攝入碳水,多攝入一些氨基酸均衡的高蛋白質食物,比如肉蛋奶,可以為身體制造血清素提供原料。


⑤ 儲備能量倉。


一些正向的激勵和反饋,可以幫助自己恢復動力、恢復狀態。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收集起來,狀態低落時翻出來看,給自己激勵……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為同樣受到困擾的你,注入一絲能量。


生活確實不容易,也正是因為不容易,我們才更要好好享受它。


為什麼每天那麼累?擺脫疲勞的6個良心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