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

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高考推遲一個月進行。高考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我們未來的命運與高考成績息息相關。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新中國成立70多年我國大學招生考試的發展歷程。

各校單獨招生到全國統一規範階段(1949-1951)

新中國成立早期,我們國家的高校組成是相當複雜的,既有在解放區的一所革命大學,比如當時的延安大學、華北聯合大學、山東大學,又有借鑑蘇聯經驗建立起來的高等學府,例如像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還有當時南京國民政府遺留的大部分公、私立大學,以及接管過來的一些教會辦的院校,燕京大學(後撤銷)、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前身)、金陵大學(後撤銷併入南京大學)等。各類性質的大學都有,這些大學的教學方式、培養質量也各不相同,在當時我國的高等教育還是蠻落後的,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國家建設所需的各類人才也是十分缺乏。因此,下大力、狠力把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工作擺在了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位置。

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

解放區的延安大學

1. 1949年高校單獨招生

1949年為了實現教育上平穩的過渡和銜接,全國高等學校仍沿襲過去的單獨招生方式,各大學自主命題,自主招生。

2. 1950年同一地區招生

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布了新中國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試文件《關於高等學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要求各大行政區教育相關部門“根據該地區的情況,分別在適當地點定期實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學校聯合或統一招生”。如統一招生有困難,各大行政區可“在符合本規定之基本精神範圍內,允許各校自行招生”。這項規定的主要意圖是促進高等學校招生的統一性和規範化。但各大學由於以前長期單獨招生考試的慣性,該年度的招考方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既有地區的統一,又有校際的聯合,還有學校的單獨招考方式。但總體來說,1950年的招生考試基本邁出了統一招考的第一步。

3. 1951年全國大行政區範圍統一招生

1951年在前一年地區的統一招生基礎上,擴大統一招考範圍,將全國分為東北、華北、華中、華北、西北、西南、華南7大行政區,各大區行政區統一招生。劃大區招生,各高校的招生結果還是不太平衡的,很多實力強的高校生源充足,其他一些新成立的、一般的學校多次招考仍缺額。成績好的考生常被幾所大學同時錄取,新生報到率也參差不齊,加上各大學的辦學質量和社會影響力也是高低不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方便考生能夠憑藉自己的實力進入合適的學校,教育部門開始把高等學校的招生工作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上來。

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階段(1952-1965)

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布《關於全國高等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規定自該年度起,除個別學校經教育部批准單獨招生外,其餘所有高等學校一律實行統一招生考試。國家對招生名額實行嚴格控制,考試環節統一操作。對報考條件、考試科目、考試時間、政審標準、命題標準等全部作出規定。1952年,新中國首次全國統一高考時間為8月15日至17日。從此以後,全國統一高考制度正式形成,進入

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的高考新時代。這種招考制度一直持續到1965年。

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

1952年全國統一高考准考證

  1. 志願填報

1952年首次高考規定凡應屆畢業生應儘可能採取集體報名方式。投考志願分系科志願和學校志願兩種。填報志願的辦法是先系科後院校,系科志願可填報3個,每個系科志願可填報院校志願5個。3個系科志願應全部填寫,每個系科志願後的5個學校志願應儘量填寫。學校志願可填本區或外區學校,但所填外區學校不得超過所填學校志願總數的1/3。此外,還有“指導志願”欄,是當3個系科志願均不能錄取時,由招生委員會酌情分配至適當系科的候補。

2. 考試科目和時間

1952年首次高考定在8月15-17日三天,舉行了首次全國統一高考。每個科目考試時間為1小時40分鐘,每半天考兩科,上午考試時間為7:30-9:10和9:30-11:10,下午是2:00-3:40和4:00-5:40。15日上午考國文和數學,下午考化學和中外史地;16日上午考物理和政治常識,下午考生物和外國語(俄、英)17日安排加試筆試和術科

。每個考生必須參加所有8個科目的考試,報考文法財經等院校(系),政、國、外、史四科分數之和佔60%,數、理、化、生四科分數佔40%;報考理工農醫等院校(系)採計分數的科目及比例正好相反。藝術、體育等院校(系),前四科分數之和佔總分的40%,後四科分數之和佔總分的30%,加試術科成績佔總分的30%。這個考試的科目和計算方式還是很豐富合理,能考上大學,那也是相當不容易啊。

  1. 具體考試內容

1952年首次高考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制定統一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各大行政區招生委員會組織考試、評卷,錄取工作在北京,由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主持進行。此次高考的命題原則為:“考試的主要目的是測驗投考者有無入有關係科的準備條件,絕不應出奇僻及超出中學範圍的試題。”“試題要顧及全國高中畢業生的一般程度……”高考作文題為《記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國懷抱》,兩題擇一,文體為記敘文,國文總分100分,作文佔50分。英語總分也是100分,其中閱讀測驗佔40%,漢譯英佔60%。漢譯英為10個句子,如“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偉大啊!”“封建制度已經被消滅。”中外歷史科總分為50分,同樣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如名詞解釋包含“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遵義會議”等,填充題、改錯題也往往涉及農民起義、馬恩著作、蘇維埃政權等。

文革階段——廢除高考,推薦與選拔相結合(1966-1976)

1966年5月份文革開始時,正好快趕上一年一度的高考。當年度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取消考試,要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新辦法。6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傳播了這次會議的精神,並提出廢除高考制度,“要徹底把它扔到垃圾堆裡”。7月24日,《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從本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區辦理。高等學校取消考試,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從此,“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十六字方針就成了那個時期大學錄取的方法。但當時各地方的政府陷於癱瘓,招生工作幾乎都沒能按時開展。從1966年起,中國內地所有大專院校等高等院校均停止招生,大部分的教師被下放勞動,學生大部分去當了知青,高等教育系統陷入全面癱瘓。

1970年,為落實毛主席的有關指示,高等學校逐步舉辦試辦班,恢復招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學生,招收的新生初中畢業即可,但須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鍊,廢除招生考試,恢復上面提到的

十六字方針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招生方式,這一階段的大學生也就是工農兵大學生,於是“工農兵學員”登上了大學的舞臺。

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

從1970年到1976年,按照上述十六字方針,全國總共招收工農兵學員共7屆94萬人。因為廢除了招生考試,採用推薦與選拔的形式選擇的大學生,這些選拔上來的大學生文化程度良莠不齊,與此同時當時學校管理也不是很到位規範,教師也嚴重不足,“工農兵”被推薦到大學,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學習,而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這種本末倒置的指導思想,使大學教育進入了嚴重的形式化、政治化怪圈。

恢復高考,開啟新篇章(1977-至今)

1977年,隨著文革的結束,鄧小平復出,開了兩次招生工作會議,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開始改革,不再執行十六字方針,開始恢復已經停止10年的高考,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會議決定,錄取學生時,將優先保證重點院校、醫學院校、師範院校和農業院校,學生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當年度的招生辦法,具體包括:1、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2、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而且必須通過大學入學考試;3、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4、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

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

由於當年會議決定到下發通知,有一定時間段,所以當年高考是在12月份進行,全國570萬考生在同一時刻走進高考殿堂,開始夢想之旅,據統計,當年錄取可27.3萬人,錄取率為4.78%。1978年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77級1978年春季入學,78級秋季入學,兩次招生僅半年。恢復高考前幾年,由於是積累了10年的知識青年,所以大學裡大一新生最小可能16-17歲,最大可以放寬到30歲,所以在77、78級兩屆大學生中,年齡、經歷差別很大,夫妻同校、兩代人同讀的現象並不少見,這也是特區背景下的產物!

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

自此以後,高考招生步入正軌。轉眼間,恢復高考已經44年,恢復高考的重大決策,改變了一代人年輕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我們國家的命運,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這批人才後來逐漸成為了各個領域的骨幹和社會的中堅力量。

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

現在很多人說,高考一考定終身,高考模式過於單一化,唯分數論,而缺乏其他素質的培養,並不是最好的選拔人才方式。社會上有不同聲音是好事,這讓我們未來探索其他的高考模式和形式,但現階段我仍認為,高考是當下選拔人才的首要方式,也是相對最公平的一種方式,寫在最後,今年多事之秋,高考推遲一個人,希望今年的考生,調整心態,勇敢的迎接挑戰,加油!

中國近71年高考發展歷程:1949-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