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和“三十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你選哪種?


“中年危機”和“三十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你選哪種?


01

“中年危機”成為這幾年網上網下人們討論的熱詞。

“危機”具體在於:因人到中年,面對現實環境,感受到自己迄今為止知道的東西,掌握的能力都無法再通用,生活和思想都陷入困頓,不知該何去何從。

若從頭開始,已經時不待人,若就如此“混”下去,卻又感覺到嚴重的精神荒蕪和焦慮。知道有些要放棄要釋懷,又無法全然“佛系”,徘徊在兩難。

綜上。用四字成語概括,就是“力不從心”

不過,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中年危機”稱得上是一種“良性危機”。

與之相對,另外一種可怕的情況就是那句網上廣為流傳的: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

的人的情況。

相比而言,“中年危機”之所以可以被稱為“良性危機”,因為其產生的心理根源是更合理,更健康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02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精神和心理出現問題,大部分常見的狀況分為兩種: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

劃分一下可以發現,中年危機的人,神經官能症患者比較多,或者說是“傾向性”。而“30歲已死”的那一批更多傾向於人格失調症,且是不自知的患者。

神經官能症是一種以抑鬱症,驚恐障礙,社交能力受挫等為表現的心理疾病的統稱。

“中年危機”是因為他們動用了自己的思考力,看到了內在與外在環境的衝突,所以,中年危機感受的人,通常都是有思考力,有一定社會能力的人。且中年危機的人,感覺到精神壓力過大,是因為有向上生長的渴望和精神追求。

神經官能症患者最直接的表現是,在發生衝突的時候,認為自己有問題,無論是社會關係,家庭關係。

常常會自責,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會後悔一些事,也會覺得對人有虧欠。無論對人對己,這一部分的人都傾向於自我反省和自我檢討。

如果找不到出口,就出現“危機”狀況。

而“三十歲就死了”的那些人則是常常頑固地認為,問題與自己無關,所有問題來自於外界,是社會的問題,別人的問題。


“中年危機”和“三十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你選哪種?


03

之前的重慶大巴墜江事件就是一個慘烈的實例。雖然逝者已逝,但留給我們的教訓是,仍舊要分析和麵對問題。

那個肇事元兇的中年女性,自己的疏漏錯過停車的站點,卻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而一定堅持認為是司機的問題,她絕不會去想自己這樣大吵大鬧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麻煩和安全隱患,她也根本沒去考慮自己對司機的人身攻擊,是合理還是過分,還是嚴重違法。

她只是認為需要停車,因為自己需要下車。

在一部分極為嚴重的人格失調症患者面前,所有一切都應該為自己服務,而所有的問題都應該由別人解決。

於是出現了明明因自己的失誤導致錯過站,而在連續五站大聲指責,辱罵司機,且最終在不能違規停車的大橋上發起實打實的肢體攻擊。

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因為事件極其惡性,所以可以說很極端,但事情表現出的問題本質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04

那句流行的“很多人三十幾歲就死了”所指的那一類人,是因為他們過了青春期之後,心智就沒有再成長。所有壞情況都是別人造成的。出了問題,就把所有的問題推給周圍的人,比如伴侶,同事,孩子,社會等。

這樣的人會讓別人活得痛苦,絕不會自我檢討,知識不會再有更新,之後的人生,不過是重複。

相比較而言,“中年危機”可以說是一種良性危機了。

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說過:不解決問題,你自己就會成為問題。

以“中年危機”感強烈的有神經官能症傾向的人,會因為自己太苦,所以尋求方法,包括朋友的力量,社會的力量,醫學的力量等等。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中年危機”和“三十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你選哪種?


05

美國心理學作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中說到:我們需要實事求是,杜絕虛假。對於現實的概念是一張地圖,要憑地圖才能瞭解人生的地形地貌,指引道路,確定位置。這些必須以事實為基礎。

在一生當中,每個人都要不斷地繪製和修改自己的人生地圖,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越努力地圖的準確性越高。

所以“三十歲就死了”的那一批人,卻絕不會再思考,對認知事情沒有興趣,對事實視而不見,封閉自己的思想,攻擊和打壓別人的思想。抱著自己最初一些年歲裡繪製的粗糙的,錯誤百出,甚至殘缺的地圖,以此為人生行事基準。

就好像希特勒認為自己的理念是絕對正確,卻從不去檢討自己,因為他一直把小的時候受父親虐待,而建立起來對人不信賴,執著於信仰暴力的那樣一張錯謬,殘損的地圖,用到人生的最後。這給人類帶來了幾近毀滅性的災難。

我們要逐步成長,針對每一件事情的發展,努力地去辨識和判斷,而不是沉湎於自己的心靈“舒適度”,以責備別人和外界為要領。我們寧願做有“中年危機”的善於自省的人,也不要當“三十歲已死,八十歲才埋”的毫無覺知力,反省力和學習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