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前,一定要堅持的幾件事

三十歲前,一定要堅持的幾件事


1


  第一件事是,別喪。


  喪是容易習慣的,積極也一樣,都能養成習慣。


  曾看過這樣一段話:好習慣對人有益,可以增加人生的樂趣並賦予其充盈的力量,而壞習慣只能讓人感覺到不安、不悅,一事無成。習慣是人們不假思索就做的事,是人們日常的行為方式,或是經由不斷重複而形成的行為模式。


  遇到一件好事,喪的思維習慣是:那誰竟然得到的比我多;而積極的思維習慣是:我今天獲得的比昨天多。


  遇到挫折,喪的思維習慣是:弄垮我算了;而積極的思維習慣是:打不死我的只會讓我變得更強。


  遇到失敗,喪的思維習慣是:我倒在地上,不起來了;而積極的思維習慣是:這都是經歷,會讓我的未來越來越好。


  因為不同的習慣,久而久之,人和人就不一樣了。

2


  第二件事是,多讀書。


  永遠不要連續三天不讀書,否則人會很容易變得很笨很笨的。


  讀書是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也是自己和作者的交流。


  外出時,包裡習慣性地裝上一本書,堵車的時候、閒暇的時候、無聊的時候拿出來翻兩頁,翻著翻著就讀完了一本書。

3


  第三件事是,運動。


  高中時,我們最愛的是體育課;上了大學,我們逃得最多的還是體育課。但是,別小看鍛鍊。年輕時不堅持運動,等年紀大些,病痛便很容易找上門來。


  其實,誰都知道運動有好處,在合理的範圍內,運動越多則效果更佳。二十多歲積累的身體素質,都是為三十歲以後更好地工作和享受生活打下夯實的基礎。


  除了運動,也請堅持健康的飲食,少糖、少油;堅持體檢。身體是靈魂的載體,再有趣的靈魂也經不起多病的身軀折騰。

4


  第四件事是,定期給父母打電話。


  尤其是遠行的年輕人,更要多瞭解父母的生活作息和他們的身體狀況,也幫助他們熟悉互聯網世界的生活,比如教他們使用在線支付、外賣、視頻等軟件。


  我們與父母之間,一定要多溝通,多互相瞭解。

5


  第五件事是,每年至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出不了國可以出省,出不了省至少要走出自己的城市和村莊,要在路上思考、尋找、發問。


  見識很重要,跨出舒適區,外面的世界更大。


  如果實在去不了遠方,也別忘了,書裡也有遠方。

6


  第六件事是,存一點錢。


  如果你剛開始工作,還沒有太多收入,也儘量別做“月光族”。人們在年輕時很容易大手大腳,記得定下一個比例,從工資裡拿出這部分,不要動。把這些錢積累起來,做自己的備用資金,它們會變成只屬於你自己的安全感。


  還應該拿出一定的比例來自我投資——去學習。請記住,這正是創造的黃金年齡,打拼的最好歲月。二十多歲的時候,投資自己是最聰明的舉動。


來源:《三十歲,一切剛剛開始》 | 作者:李尚龍 | 主播:徐君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編輯:崔鵬


三十歲前,一定要堅持的幾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