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王書超: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再多付出都值得

採訪威海市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頻道總監/主任記者王書超時,他辦公室的門時不時被人敲響。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從門後探進來,詢問他大小事項。

威海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王書超: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再多付出都值得

在交通廣播頻道,王書超是統籌調度他們工作的“頭兒”,拋開職務身份,在新聞行當摸爬滾打20多年的王書超,還是這些年輕人尊敬的前輩,是他們做節目、幹工作的“主心骨”。

這份安全感,在關鍵時刻顯得尤為重要。今年春節期間,來勢洶洶的疫情,打亂了交通廣播頻道原定的春節特別節目直播計劃。大年初三,王書超急忙回到工作崗位,在臺黨委統一部署下,結合疫情防控有關要求,整合優勢力量,推出《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直播報道。

“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每天4小時的直播也不能滿足聽眾的需求,於是,1月31日至2月18日期間,市廣播電視臺依託交通廣播頻道開通了應急廣播,實行每天12小時的直播報道。”王書超說,此前,他們也開通過應急廣播,報道颱風等突發事件,但從未像這一次這樣時間跨度這麼大、涉及人員這麼多,“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這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威海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王書超: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再多付出都值得

12個小時的直播報道,需要主持人組、熱線組、新聞採訪組、新媒體組、技術保障組等方面的通力配合。雖然不在採訪和直播一線,但王書超一直堅守在導播間裡。

直播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王書超每天都會提前一小時上班,看看當天的報道重點、審核直播稿件、統籌各組採訪計劃。直播開始後,他更是不敢有絲毫鬆懈,隨時都要將重要的熱線和信息傳遞給主持人。

“疫情報道慎之又慎,我們又是直播節目,決不能出現一點差錯,每根神經都是緊繃的。”王書超笑言,此時,他慶幸自己曾在電視新聞中心工作多年,在新聞報道方面積累了一定的敏感性和嚴謹性。

每天的直播結束後,王書超不能馬上下班,還得梳理一下當天的稿件,為第二天的直播做準備,經常得晚上八九點鐘才能走出辦公室。除了發佈關於疫情的權威信息外,還得回應公眾關切。

一天下班,一位威海廣播的老聽友打來電話。疫情期間,外出受限,應急廣播成為社區老人瞭解身邊信息的重要渠道,及時的信息紓解了因疫情帶來的恐慌和煩悶。電話中,老人嚮應急廣播的全體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威海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王書超: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再多付出都值得

應急廣播開通的20多天裡,王書超只覺得肩膀上的責任有千斤重。從統籌各方到安排報道再到審核稿件,每道環節他都不敢放鬆,“既然領導把這個重任交給你,就是對你的信任,不管有多難,你都要把工作做好,這是對公眾負責,對每個工作人員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2月18日,最後一天應急廣播的直播報道順利結束,王書超才真正鬆了一口氣。20多天的壓力和疲憊,終於在那一刻全部釋放,心裡有的只是問心無愧。

王書超今年44歲,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他熱愛的新聞事業。“年輕時我當過時政記者,做過值班主任和頻道副總監,還下鄉駐過村。前兩年,我從電視節目轉到了廣播節目,進入了一片新的領域,迎接著新的挑戰。”王書超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段經歷都會變成養分,滋養著以後的人生。

特別是經歷了此次疫情直播報道的磨鍊,王書超對廣播節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能不能做一名好記者,關鍵看有沒有責任心。當我們面對危急險重的任務,不能想著推脫,而要迎難而上,盡全力把事做好。”這一次被評為威海戰“疫”最美新聞工作者,王書超連連表示,自己所做的都是本職工作,與那些奮戰在一線的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雖然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在抗疫一線救死扶傷,但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哪怕只能給別人帶來一點微小光亮,再多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為自己是一名新聞工作者而感到自豪。”王書超笑著說。(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李林/文 本人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