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這篇文章是北京場「自由會客廳」的參與者發言。

第二期內容,我挑選了3位自由時長3年+的朋友,分享他們的自由之路。

文章裡有他們一路上的思考、總結和反思,如果你好奇那些自由職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歡迎帶著好奇心開始今天的閱讀:)

海蘭

職業生涯諮詢師/高考志願規劃師/優勢教練

自由時長:3年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2008年我看到了一本書,叫《每週工作4小時》,是美國的一位叫蒂莫西·費里斯的作家寫的。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認知,並且知道了國外的一些博主過著自由職業者生活,那個時候我有了一個夢想,那就是“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在自己想工作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我的第一個探索方向就是博主、作家,但是以失敗告終。中間也做了幾次探索,但是都沒有轉型成功。

2013年我成為了媽媽,媽媽的身份給我帶來了很多困惑,包括所有媽媽們都會經歷的無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問題。

2016年,為了解決自己的職業困惑開始接觸生涯規劃,當時在職場上遇到了瓶頸,孩子還小、工作和家庭無法平衡,也根本沒有時間留給自己。

通過對生涯規劃的探索,我加深了對自己的瞭解。並對自己的興趣、能力、職場經歷等進行了剖析,初步確定職業諮詢師將是一個未來自由職業的探索方向。

經過快兩年的準備,2018年1月開始我成為了一名自由職業者,目前主要身份是職業生涯諮詢師、高考志願規劃師。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海蘭的自由職業生活


我的商業模式主要是收取一對一諮詢費,諮詢客戶有職場人士、大學生、高中生。

職場人士的諮詢案例涵蓋石油化工、電子、汽車等製造業、IT、互聯網、金融、房地產、教育培訓等幾十個行業,從職場小白到企業高管都有。

高考季還會給高中生做高考志願規劃以及新高考地區的新高考選科諮詢。

我們的生涯有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高考填報志願、大學畢業之後找的第一份工作,工作2-3年以後跳槽或轉行等等,我會在這些關鍵時間節點幫助來訪者做出最優的選擇。

我做自由職業的初衷是為了照顧孩子。自由職業以後,我花了一段時間尋找工作和生活的邊界。我現在每天九點半就把手機關了,初期是很難的,很怕不回覆、丟單子。

直到某一天,我們家孩子跟我說,“媽媽你能不能週末不做諮詢”,當時他那一句話,真的是當頭一棒,後來我自己設了一個邊界,跟那些來訪者說週末一定要提前約,我週末兩天只能接一個,或者我平時晚上9:30以後不看手機。

自由職業者如果沒有自己的辦公場所,就很容易陷入工作和生活混淆的狀態。所以我平時會去比如說星巴克工作,我老公自己創業有公司,我有時候也會去他的公司上班。

對於諮詢師來說如何獲取比較穩定的單子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掛靠了國內比較有名的生涯機構,這裡是有諮詢單子,但是一般平臺都會扣除費用,諮詢單價不會太高。所以諮詢師本身也需要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需要引流。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運營推廣不是我自己的強項,而且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如何有效地打造個人品牌並且增加曝光度,這是我現階段面臨的最大的困難。


李峰

程序員/旅遊saas軟件

自由時長:7年


說起自由職業可能需要先回顧一下我自由職業之前的經歷。

我02年初參加工作,曾經是名軟件工程師,開發OA的那種。03年進入遊戲行業,在網遊公司做開發工作,認識了幾個有趣的小夥伴,在04年開始共同創業做了第一家公司,網絡遊戲媒體方向,100萬啟動資金,1年後關張。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李峰在活動上

05年加入了一家遊戲虛擬物品交易初創公司負責開發工作,公司從幾個人變成100多人後,又想出來創業,根本攔不住自己,內心是躁動的。

06年開始主導我的第二個項目,購物搜索引擎(淘寶後來的一淘也是這種模式),產品技術研發做的都不錯,也有vc主動接觸過,但那個時候電商形態與現在不一樣,大家都認為我們是賣東西的。

做了大概小1年後,有一家互聯網行業廣告頭部公司想收購我們,包括產品和人,但可能由於技術產品人的傲慢,我沒有接受這樣的合約,想自己做,做好產品、做好流量。

當時的收入更多是CPS佣金,後面自己的錢都花光了,也沒找到更好的方法,想的是暫時停止項目的運營,先去打工掙點錢。

合夥人去一家支付公司上班了,我則不死心,最後去了一家競品公司當研發總監(他比我們有錢,兵強馬壯,做的都是同一個方向,我們對標的都是美國當時一個市值7億美金的公司bizrate)。

我在這家公司工作2年半,最後也關張了,包括淘寶入局後,也是發現商業模式跑不下去。實踐證明,“什麼值得買”這種模式可能才是最優解。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09年經前合夥人介紹,與人共同創建了一家OTA公司(在線旅行社),主要是做國內機票銷售這塊。伴隨著電子客票的逐漸普及,我們從產品上線時的幾個人一路發展到80多人,從20萬的啟動資金髮展到公司賬上1000多萬的流動資金,每年交易流水10億+

也算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小有成績後就想不斷的拓展自己的業務邊界,但頻頻失利,公司開始

走下破路後面開始嘗試做業務轉型,商旅行業與我們相近,我們也看到了這個行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頑疾。

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行業中的一些問題,也算懷揣著堅持與夢想,但研發與市場耗盡了公司的所有資源,卻並沒有在市場上有所建樹。我們並沒找到可以支撐的商業模式。

13年底失敗後,就沒有再繼續想出去打工掙錢的想法,一個人消極迷茫過一段時間,也不願意去接觸工作中的朋友,當然自己也沒有任何收入。

後面開始慢慢做一些項目的嘗試,也都沒什麼結果,也會為經濟問題發愁,但就是不想出去打工掙錢(現在看,我當時的心態有極其嚴重的問題,去大平臺打工也沒什麼不好,又能解決經濟問題又能拓展資源人脈)。

後來有人找到我,希望我能提供商旅運營系統服務,我才找到了獲得經濟來源的機會(當時還有點不情願),這可能就算是讓我變成自由職業者的契機吧。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李峰在咖啡廳辦公

陸續服務了幾個客戶,客單價在10-20萬左右,也算是解決了當時經濟上的一些燃眉之急。這個時候依然想做一個具備長期價值的產品,17年開始進入傳統旅遊行業,做旅遊產品交易系統,主要解決旅遊行業上下游之間的交易運營問題,就這樣一直走在自由職業的道路上。

總結一下就是,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想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努力,也不想當個小股東。但自己資源又不夠多,沒能力組建新的團隊來商業化運作,所以我變成了自由職業。

選擇沒有好與壞,變成了一個事物發展的必然。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我現在為旅行社提供一套數字化運營系統,可以進行公司內部管理與外部合作伙伴的協作。

涉及到包括PC端和移動端在內的包括商品管理、採購管理、訂單管理、交易管理、售後管理、資源管理、財務管理、數據智能分析等,目標是成為旅遊行業的基礎設施,建立更好的旅行社數字化協作和運營平臺。

收費方式目前主要以收取服務費為主按客戶按月收取。目前也會涉及到一些業務的定製研發費用。

對於未來,因為我們掌握著供應鏈端的資源數據,我可以更容易的幫助客戶提升運營能力了,幫助客戶建立自營銷售渠道,幫助更多的客戶之間建立交易,在旅遊供應鏈這塊發出更大價值,同時也會去慢慢去服務旅客端,提供內容或數據交互服務。

這個行業還有一個不同點是,你有系統,我不一定願意為系統付錢,有些公司看不到系統帶來的直接價值,但是,都知道資源的價值,你有好的產品價值1000,我加價1300賣出去可以掙錢,我就會認可你的價值。

目前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市場的開拓,我需要讓更多旅遊行業的人認識我、瞭解我,知道我能夠幫助他解決企業經營中什麼樣的問題,以及能帶來的價值。

也考慮過做媒體,做視頻的方式來增加行業曝光,但確一直沒有動手實施(對於不擅長的領域習慣選擇性迴避)。目前的客戶基本上是靠轉介紹的方式過來的,客戶拓展就比較慢,再加上出境遊關閉,國內旅行社半復工狀態(或者已關門),導致在小圈子裡客戶獲取的效率一般。

還有一個就是,無論如何我都是技術研發背景,可能天生就不太擅長做市場運營(不應該給自己打標籤),只不過目前作為一個自由職業的我,必須要把這步邁出去,才能逐漸接近目標。


微微

品牌公關文案策劃/小說作者

輕資產的自由職業者

自由時長:3年

自由職業以前,我在廣告公司工作了三年,在甲方高管身邊待了三年,包括穿的衣服、QA都是我在做。

後來我自己出來,做汽車品牌和支付寶的項目,會給一些品牌做新媒體運營,有自己的公司,也成立了一個MCN機構。另外一個身份是晉江小說網的簽約作者,寫過200萬字以上的小說。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微微在活動上做分享

關於自由職業如何拓展客戶資源,要從我剛出校園時說起,我畢業就去了一家4A廣告公司,第一個項目合作過《中國合夥人》的編劇,後來他轉型做了導演,手裡接了一個公關的項目。

我當時紅著臉要了聯繫方式,起初我們沒有任何聯繫,後來三年我不停地給他發信息,直到第三年的時間,他跟我說了一句,“我周圍有個雪茄行業的,沒有懂公關的,我翻了我微信發現只有你是做公關的。”

當時加微信的時候我就在想我一定要把握住這個客戶,結果他真的給我帶來了第一筆收入,比我當時的行業薪資水平高,我就辭職出來自己做了。

我把我自己的發展模式稱為“傘柄和傘”,我的“傘柄”核心技能寫作,那我圍繞寫作可以做比如說小說、編劇、品牌公關文案、講書稿等等,都在圍繞我的核心技能進行一個延展。

剛開始自由職業時我是一個人在做,一個人的時候沒有辦法顧及那麼多項目,那麼多稿件,於是我就開始組建團隊。團隊會分走你其中的一塊時間進行一個重新安排,那你這塊時間可以空出來做其他事情。

不過帶團隊特別痛苦,要做好負債的準備。一開始我的團隊連文案都寫不全,我是一個人一個人的帶起來的。但是痛苦完以後就開心了,比如說團隊終於開始上手,能自己寫方案的時候,你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了。你只需要出去接更多的項目給他們就夠了,然後去管理他們。

一開始我只是單純的做公關廣告接稿的項目,後來慢慢開始去做策劃,然後慢慢的又去轉MCN的機構,這些都是因為有我的團隊在努力,所以我才有可能騰出手來去做新的商業規劃。

那些不上班3年以上的人,都在做什麼?

我是拿創業的心態在做自由職業,創業的話,前期現金流都是不夠的,但是我可以接受,因為它是成長必經的一個狀態。

作為自由職業者會非常關注行業的風口在哪裡,以前在公司裡面,你如果要去競標,前面還有領導幫你去打點,但是自由職業的時候,所有事情都是你自己來。為了掙錢,就要不斷找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如何找風口呢?總有人會告訴你,比如你的合作伙伴,比如我接口的甲方和乙方,因為我經常會混進他們的年會,可以看到很多相關企業的大佬,包括他們自己的行業做得還不錯的一些老闆,他們會把下一個風口期盤得明明白白。

參加活動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是你認識的人多,比如說當我的甲方問我小紅書你會做嗎?我肯定要說幾句話來代表我會做。那這個交流的過程中信息從哪來的?

一個是你可以從網上來

,比如說看一些帖子快速進行總結和學習,以最快的速度告訴甲方你接觸過。

另外一種就是你認識人,這個人給了你很多學習的渠道,然後有很大的資源庫,於是你可以鏈接起來這些人,然後進行一個快速的轉換,當品牌方再繼續問你,你認識誰的時候,你把那個人抬出來。

一開始我做的科技產品,對於汽車行業根本不瞭解。但是我在2018年3月份接了一個汽車的項目,那個項目的負責人問我“你會寫行業新聞稿嗎,如果你會的話這個項目就給你”。

我說我會,但在那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接過這一類的稿子,他說“那你寫吧”。於是我每天就寫5篇稿子,一開始的時候每一篇都要重寫,他就問我“你究竟會嗎?”

我說“我跟你說實話,我是新聞系畢業的,但是我沒有寫過汽車類的行業新聞稿。”

他說“噢行,但是這個項目已經給你了,你繼續寫吧。”這個過程真的是吹牛逼吹出來的。

我做MCN機構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知乎該怎麼運營,小紅書該怎麼運營,然後這些平臺我都不知道,但我知道金主在哪。

反正這個項目接到我手裡的話,我就去研究,研究完之後給你一個方案去解決就好了。

我現在每天晚上三四點睡,早上七八點起,朋友說我是吊著一口仙氣。

我每天哪怕一兩點躺在床上,也可能失眠到三四點,腦子裡轉啊轉,然後第二天不用定鬧鐘,會突然從夢中驚醒。

每天的產出基本都在3000字到1萬字。最高記錄是從早上8點一直寫到夜裡12點,最後那個手都已經要斷掉了,手都不是手了。

但其實作為自由職業者,我的自我管理不太行,我就靠他律,在這種機制下基本都能完成任務。

我有用一個小黑屋app,你在進入這個軟件的時候,其他的所有軟件都不能用。我們有一個寫作的群組,如果你不寫的話,就會被關進小黑屋,它會有懲罰機制。

我們會規定寫作的時間,比如說晚上的8:00~12:00,確認所有人都沒有事情,好我們就開始放下自己的手機,把自己全部都關在小黑屋裡面,設定時間為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從小黑屋裡面出來一次,彙報這一個小時寫了什麼,寫了多少。

我有一個事項記錄的小本子,每天從早上6點到晚上三四點,時間都排滿了,每個小時要做什麼,都畫在那個格子裡。

我會讓朋友監督我一定要做完。比如我會告訴朋友,我這個星期要讀什麼樣的書,請你監督,你要在規定的時間裡看我完成沒。

現在雖然是機械地活著,但每天都很開心。

我覺得自由職業分為兩種,一種做的是你應該做、但是你不太喜歡做的事情。一種是你喜歡做,但是不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說我寫小說賺的錢,就不如我本身的行業,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但喜歡做的事情不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而是我的喜好,它變成了一個精神領域的支柱。

我應該做的事情我就奔著錢去,比如說我寫小說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我就是應該拿它掙錢,那麼我切入的角度就是市場需求,我要刷新網上面所有的文章,我看看每個人的市場受眾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內容板塊是什麼樣子,我就是為了掙錢去的。

自由職業者如果能做喜歡的事和應該做的事的結合,這是最完美的一個狀態。但是很多自由職業者,在自由的道路上被迫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歡但是應該做的事。

我會選擇做應該做的事,而不考慮喜歡還是不喜歡,因為只有先做好應該做的事,才能有機會做喜歡的事。

比如說我非常不喜歡和人進行社交,非常不喜歡商業,我也非常不喜歡公關廣告行業,但是它是我應該做的事情,只有把這個事情做好,才有可能跟你談論如何喜歡。

我確實想拿小說去掙錢,但我也一定會考慮市場需求,我先要賺到錢,有了名有了利之後,我做事情就不用考慮市場需求了。

那個時候我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想寫什麼寫什麼。或許那時候我也有了IP,不用考慮什麼需求。

所以它是一個過渡的過程,總歸是要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最完美,然後才能過渡到自己完全喜歡的事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