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砸死统兵10万主帅的朱亥,为何未被司马迁写入《刺客列传》?

(说历史的女人——第1305期)

在春秋战国的几位最著名的刺客中,朱亥是一个最特殊的存在。其一是,他的杀伤力极强,一锤便砸死了魏国统领10万大军的主帅;其二是,他造成的后果最显著,因他的行刺挽救了一个岌岌可危的著名诸侯国即赵国。相比大名鼎鼎却对历史走向没有任何影响的荆轲,朱亥改变了历史;然而,其三,有如此功力和功绩的刺客朱亥却没有被司马迁写入《刺客列传》。那么,作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刺客之一,司马迁为何忽略此人?

一锤砸死统兵10万主帅的朱亥,为何未被司马迁写入《刺客列传》?

(一)司马迁《刺客列传》的宗旨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共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5位刺客,即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这5位刺客成了中国古代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刺客的代表。但其实,那个时期除了这5人外,至少还有非常厉害的两位刺客,即要离和朱亥。要离没有被司马迁写入《刺客列传》的原因,笔者曾在“说历史的女人第1229期”予以解读,本文来分析一下朱亥没有被记入《刺客列传》的原因。

当然还得拿5位被记入列传的刺客作比较。司马迁在列传的最后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他意思是说,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首先应该明白,司马迁写这5个人都是肯定、歌颂他们的,肯定他们的侠义精神,他其实是把5个刺客当成侠客、义人写的。还有就是,这5人有的功夫很厉害,像个武侠,比如专诸和聂政;有的功夫一般,比如荆轲;有的就没有功夫,比如豫让,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

“士为知己者死”。

比如曹沫,鲁庄公以他为将,同齐国战斗,结果他连败三仗,失去了不少国土,但鲁庄公并没有问罪于他,“犹复以为将”,这是对他的绝对信任。所以曹沫仅仅是为报知遇之恩也要奋起一搏。另外的几个,豫让、专诸、聂政等都是为报主人或者朋友的知遇之恩的,你对我好,我也当为你办事,义不容辞。

而司马迁之所以更侧重于荆轲,是因为荆轲不仅是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还上升到了国家或者民族的层面,为了整个燕国的利益而去阻止“强秦”。其实曹沫的劫持齐桓公也有这层意思,代表弱者去同强者抗衡。这样曹沫和荆轲不仅具有了个人之间的“义气”,而且有了国家层面上的大义,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那么朱亥的刺杀行为是否具有以上特征呢?

一锤砸死统兵10万主帅的朱亥,为何未被司马迁写入《刺客列传》?

(二)信陵君、侯嬴和朱亥

朱亥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这人比较特殊,司马迁尽管没有把他写入《刺客列传》里,但还是在《史记》里记载了他的事迹,即把他写进《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不过他在这篇列传中实在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司马迁对他的直接描写很少。甚至他的出场根本就没有正面叙述,只是通过文中的另一个人物侯嬴之口说出,而且仅一句交代:“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说他是“贤者”,其实也不过是侯嬴故意想表现他的朋友罢了。其实朱亥就是个屠夫,跟专诸、聂政一样,杀猪的,有点功夫而已。从其名字也可窥出一些信息,“朱”者猪也;“亥”在十二生肖中对应的也是“猪”;而且最后朱亥完成自己的使命后的归宿地也叫“朱仙镇”(当然朱仙镇也可能因朱亥而得名)。

说白了朱亥就是一介草民,要不是他杀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一辈子就是个杀猪的。那么这个杀猪的是怎么刺杀了一个国家的领兵大元帅的呢?咱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大举进军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本来做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也不是吃素的,但此时的赵国却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甚至有亡国之可能。为何?因为3年前,发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此战赵国伤亡45万大军,可谓元气大伤,当时它就是败给秦国的。此时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更是来者不善,大有一举歼灭赵国之势。所以赵国是再也输不起了。

此时,两位著名的“君子”赫然登上了历史舞台,导演了一场精彩的大戏,挽救了赵国;或者说,让历史在这里拐弯,阻止了秦国统一全国的大势——如果不是这件事情,则历史绝对会改写,那么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什么事了,因为秦昭王可能就统一中国了。这两位君子便是魏国的信陵君即魏公子魏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即赵公子赵胜。这两人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同楚国的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并称战国四君。

这两君都有着极尊贵的血统,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的弟弟;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就是说,这两位都是当时国王的弟弟。这两人都是很有才能的,但由于当时的王位继承制的原因,都没有当国王,不过他们倒是在历史上比国王更加出彩。

他俩的关系还很不一般,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夫人,就是说,信陵君管平原君叫姐夫,所以二人就跟哥俩似的,关系很铁。

面对秦国的大军压境,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便派将军晋鄙(魏国的兵马大元帅)带领十万大军去救赵国。但秦昭王却派人恐吓魏王说,你要是敢帮赵国,我下一个就收拾你!结果把魏王给吓住了,所以晋鄙将军就屯兵邺城,没有进军,持观望态度。

眼看魏国救赵要黄,赵王慌了,于是平原君决定替兄长出面摆平此事。他派人告信陵君说,秦国要打过来了,你看着办吧,你就是不为我赵国考虑,也得为你姐姐考虑考虑啊!

信陵君说,我正在考虑这事呢,你不说我也得帮你,兄之事乃我之事也!

但信陵君也劝不动他哥,魏王还是不愿出兵。于是信陵君表现得很义气,就亲自弄了一百多辆战车,带着自己的卫士,准备到战场上,跟赵国人并肩作战,力抗强秦。

这显然是意气用事了,面对强大的秦军,你这百十号人无疑是鸡蛋碰石头,杯水车薪。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叫侯嬴,一个70多岁的老头。他家境贫寒,本来是一个看城门的,但此人很讲义气,曾受到礼贤下士的信陵君的厚待。侯嬴见信陵君带着这帮人要上战场,说,你这不是送死吗?对赵国不会有任何帮助的。我有一计可帮公子成事!

于是就有了朱亥的登场。当时侯嬴说让信陵君想办法把魏国的兵符即帅印弄到手,然后以此夺取魏国主帅晋鄙的兵权;掌握兵权的信陵君再率10万大军解救赵国。侯嬴还说,“如果到时候晋鄙怀疑你,不肯交出兵权,就让一个刺客干掉晋鄙,强行夺其兵权!”他给信陵君推荐的刺客就是朱亥。

信陵君以为此计甚妙,就让他的一个嫂子,即魏王的一个叫如姬的宠妃从魏王身边偷出了帅印。如姬这人也是知恩图报,当时她父亲被人杀害,还是信陵君帮忙为她报的仇,所以如姬就帮了信陵君的忙,把帅印给弄了出来。

信陵君拿了帅印去找主帅晋鄙,让他交出兵权。可是晋鄙感觉两军阵前临时换帅事情重大,怀疑其中有诈。于是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交出兵权。这时,

做为一名刺客的价值终于体现了。朱亥从袖中取出40斤重的大铁锤一锤便砸死了晋鄙。

然后得到兵权的信陵君便率领魏国的近十万大军杀奔前线,帮助赵国打败秦军,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赵国。

纵观整个事件的经过,似乎就是信陵君在导演这场戏。朱亥的作用尽管也不小,但并非核心人物,他的出场机会很少,基本一瞬间就消失了。司马迁在描述朱亥行刺时也是惜墨如金,仅一句话12个字概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这也太简单了点,比之他写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浓墨重彩,简直太随意了,似乎朱亥这人被完全忽视了一样。为何?

一锤砸死统兵10万主帅的朱亥,为何未被司马迁写入《刺客列传》?

(三)朱亥进不了《刺客列传》的原因

首先,司马迁的《刺客列传》里有一个重要创作理念就是对“士为知己者死”的表彰,而这里朱亥并不是真正表现这一理念的角色。尽管文中也提到朱亥当时为信陵君出手时的豪言壮语:“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不过从全篇看,朱亥同信陵君的交往其实很浅,时间也很短。当侯嬴给信陵君介绍朱亥,说朱亥是个人才后,求贤若渴的信陵君曾多次前往拜见朱亥,但朱亥却对他并不买账,就是并没有与之深交(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事实上,那个老头子侯嬴倒是受到了信陵君的厚待和尊重,要说为报知遇之恩,主要是侯嬴对信陵君的。“士为知己者死”,指的并非朱亥,朱亥并没有死,倒是侯嬴死了。当时侯嬴给信陵君出了主意后就说:“本来我应该跟您一块去办这件事,但老夫年纪太大,走不动了。不过,当您到达晋鄙军营时,我将自杀以报公子!”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侯嬴的意思是,此行凶多吉少,万一有什么不测,我岂能独活?不管事情成功与否,我这条老命都是你的了!后来侯嬴果然自杀了。

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朱亥在杀死晋鄙之后,也像侯嬴一样,说:我的任务完成了!然后选择自杀,那么司马迁也许还真有把他写进列传的可能。然而不幸的是,或者幸运的是,朱亥全身而退了。

还有个关键的问题。首先司马迁这篇《魏公子列传》就不是在突出刺客的作用,而是为了表现信陵君如何讲“义”的,如果信陵君不愿帮赵国,一切将不存在。

所以,司马迁第一要表现的是信陵君,而在整个“窃符救赵”中承担最大风险的也是信陵君,因为他也完全有可能在夺兵权时被对方杀死,毕竟晋鄙是一个统领10万大军的大元帅。除此外,他还要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比如涉嫌篡位,你杀了魏王的三军统帅,这不仅是“莫须有”了,定你个谋逆篡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司马迁要表现的是侯嬴,是侯嬴给信陵君出的“窃符救赵”的主意,也是侯嬴给信陵君出的刺杀晋鄙的主张,并且刺客也是他提供的;尤其是侯嬴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最后要表现的才是朱亥。朱亥在整个救赵的过程中实在是一个配角。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只需他的“轻轻一击”,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司马迁的眼中,朱亥并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是的,他就是一根稻草,轻如鸿毛。

如此,朱亥的出场就极为轻飘:“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轻描淡写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他怎么能进入专门弘扬刺客精神的《刺客列传》里呢?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司马迁这人是非常讲“仁”的,他绝对是一个好人。比如他曾经冒着杀头的危险为降将李陵辩护,就因为他对一个良将的怜惜,说李陵的投降是情有可原的,也希望汉武帝放过李陵的家人,不要因李陵一人而屠戮其他无辜的生命。

在《魏公子列传》中,也是为了表现信陵君的“仁”的。通篇都在说信陵君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仁义。当侯嬴提出若晋鄙不愿交出兵权,就让刺客杀死他时,信陵君其实是不忍的。文中如此记载:

侯生曰:“……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

信陵君当时流着泪说:“晋鄙是魏国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是位有功之臣,我怎么忍心杀死他啊?”

这应该是信陵君的真心话。后来信陵君带着朱亥去见晋鄙时,晋鄙怀疑他,不愿交出兵权,此时信陵君还是不忍心动手的。他当时应该还想劝说晋鄙交出兵权,不到万不得已他绝对不会向一个魏国的功高老将下狠手的。可是,此时朱亥却等不及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击致命。尽管这在办事效率上,绝对高;但站在仁义的立场,在信陵君看来,是太过残忍了:“此狠毒之举,我不为也!”在他心中,一定是这么说的。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朱亥没有马上出手,而是等到信陵君再次劝说晋鄙无效,并且晋鄙要对信陵君使出强硬手段驱赶之,或者大叫一声:“来人!”当信陵君处于危险之地时,朱亥再出手一击,性质就变了,你可以解释说朱亥在正当防卫,为保其主而下手一搏。如此以来,朱亥的一锤砸出的就绝对是正义了。那么司马迁最终把他写进《刺客列传》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要说的是,司马迁的思想境界问题,即他对忠君爱国的最终定义。司马迁之所以那么浓墨重彩地歌颂荆轲,是因为他认为荆轲是侠之大者,是为国为民的代表,是忠君爱国的典范。而朱亥之刺杀晋鄙则走向了反面。

因为,为国为民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君主和自己的人民。而朱亥是帮助信陵君救了赵国,帮助的是他人之国;同时他还刺杀了自己国家的领兵元帅,这不是“吃里扒外”嘛,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卖国者,同爱国主义八竿子打不着。这就挑战了司马迁对忠君爱国的终极理解。在司马迁看来,爱国首先得忠君吧,你把国王的领兵元帅都杀了,何来忠君?你杀了自己国家的主帅,岂止不仁不义,简直其心可诛!所以司马迁在内心深处是反对朱亥的做法的。

事实上,《魏公子列传》通篇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之情。明代著名学者、散文家茅坤在其著作《史记钞》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一锤砸死统兵10万主帅的朱亥,为何未被司马迁写入《刺客列传》?

因此,朱亥被司马迁写进《史记》,只是充当信陵君的一个陪衬而已。他想进入《刺客列传》是万万不能的。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