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战事再起:透过出行企业竞争表象,看破互联网竞争之道

经过早期殊死搏斗并取胜之后,近年滴滴已被视为打车出行领域的绝对龙头,一时之间好像没有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用马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用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但近期,情况仿佛起了变化。


1

出行战场风起云涌

最近滴滴以外的竞争对手逐渐多了起来。对手都有哪些呢?

1.专车类。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神州专车等。这几家之前也都在,不过最近是加大了投入力度。

2.出租车和顺风车类。主要是嘀嗒出行,它只做出租车和顺风车。

3.跨界平台类。美团,高德,携程这些别的领域的平台,跨界进入出行行业。他们大多采用的是“聚合出行模式”,也就是说只是链接其他的打车平台。比如,高德在它的APP上线易行平台,接入滴滴、摩拜单车、ofo等出行企业。

4.车企类。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三大汽车厂商,联合腾讯、阿里、苏宁等投资T3出行。“旗妙出行”是一汽旗下专门使用自己品牌车辆的APP。

5.地方出租车公司类。传统的出租车企业发展自己的平台,例如宜昌市的 “峡客行”。

这些变化使得这个行业看起来很热闹。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的竞争现象?滴滴先前取得了什么优势?其他对手又是怎么绕开这些优势切入市场的?有何知识可以理解这些问题?让我们层层剖析。

2

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

滴滴一直被认为取得的优势是网络效应。什么是网络效应?简单说,网络效应就是,使用一个产品的用户数量越多,那么这个产品的价值就越大,从而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数量就更多。俗语就叫良性循环。而且,这种价值上升往往是呈现指数级增长。比如打车大战的早期滴滴和快的,都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这种速度在互联网之前的商业史上是基本没有出现过的。

什么是规模效应?在传统的商业语境里,规模效应指的是对于生产厂商而言,能够销售的数量越多,单个产品的平均成本就会下降,从而在市场上形成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会反过来使得销量大增。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加强的效应。一个古典的案例就是:福特不但发明了T型车,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明了工业化、流水作业生产车辆的技术,从而大大降低了车辆成本,又反馈达到刺激了车辆的销量。

单边与跨边网络效应。有学者提出,网络效应可以进一步分为单边与跨边的网络效应。

单边的意思是指纯粹在用户端形成网络效应,比如微信。

跨边的意思是指有些企业连接的是供需两方,其中一方的会由于另外一方的数量增多而被吸引过来,从而两方的数量形成螺旋式在上升。也有人认为跨边的网络效应,可以理解为需求方的规模效应(demand side economy of scale)。

在我看来,这些概念只是对互联网商业现象的一种概括和归纳,他们的概念的内涵和边界都不是死板刻板的。我们无需被“概念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因为对于实操而言,更重要的是判断这些优势有多牢靠,所谓的护城河有多宽多深、多难攻破,攻城的人和守城的人怎么应对?


3

护城河深浅

理解了网络效应跟规模效应的内涵之后,我们再来看他们分别的竞争力。

先说传统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的优势来源主要是生产产品数量多。细细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有两大逻辑要件:第一,产品本身要非常吸引人,这样销量才能上量;第二,厂商要有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所以,规模效应主要涉及资本、技术和产品能力。

接着再来看网络效应。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效应其实是一种加强版、加快版的增强回路----俗称良性循环。但它比普通以上的良性循环有两个加强的特点,一是增长高速;二是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由于这这些基本特性,所以所有具有网络效应的互联网企业,都能够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很难打败。比如Facebook、微信。这也是为什么说互联网行业最后的市场份额往往是三家分别占领“7-2-1”市场份额。从这些底层逻辑看,网络效应的威力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比规模效应更厉害。

同样是网络效应,那么单边与跨边到底哪一个更强呢?

我认为是单边。为什么?

因为单边网络效应更难被刺破。为什么?

我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单边网络效应更多是对应产品型、工具型的产品,而跨边网络效应更多的是对应所谓的平台型企业。为什么平台型企业的网络效应更容易被刺破?

因为买方看重的产品维度往往是多维的,而并不仅仅是卖方的数量。有谁能够提供更好的能够满足买方的需求,哪个平台就能够做起来。

举个例子。不管是传统零售还是电商平台,用户亘古不变的需求,是看商品是否“多、快、好、省”。强大如淘宝,他的跨边网络效应很强大,吸引两边的b和c端以及货物、品种等等数量都很庞大。但是,有一家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同样能够满足一些用户群体对于便宜程度以及产品的丰富性的需求,一样可以把平台做起来。对应“多、快、好、省”,也许可以概括这个平台的商品“品类也不少、送货差不多、品质很一般、价格非常非常便宜”。没错,这家企业是拼多多。

而工具型的产品,由于买家产生粘性的核心来源是用户数量,

那这一点就很难攻破,因为基本没有一个切入点让新进入者去进攻。比如微信推出七八年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同类产品能够对他构成半点影响。即使给你融资数百亿,你有把握、有方法能建立一个打败微信的“X信”吗?

4

怎么看待出行企业的竞争格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出行领域所能形成的优势主要是跨边网络效应。而这种优势还是有可能被打开缺口的,前提是新进入企业提供的产品,确实能够满足用户的某些维度的需求。这个逻辑,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企业是先从专车或顺风车等等差异化的场景开始切入,因为这些场景所体现的产品维度(例如专车的安全可靠性、顺风车的高度经济性),也是市场用户所真正需要的。采用这些打法,也就不奇怪一些企业能够进入这个行业分享巨大蛋糕。

5

怎么应对

这种竞争之道对我们做企业有何启发?其实我们把竞争优势的本质看透看破以后,答案就基本不言之明了。什么意思?

那让我们来先看规模效应。既然它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和产品,那么进攻者就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组织资源,防御者就应该同样在这些方面继续强化自己的优势。

再看跨边网络效应。进攻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摸清楚从哪一个产品维度、哪些用户群体开始切入,从满足一个细分市场做起。防御者也可以在同样的地方用力,通过各种先进的经营手段、管理手段、技术手段强化自己满足目标用户需求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比如,淘宝现在开发了很多新技术,开通了很多导购方式(包括团购、直播、聚划算等),也继续服务新的、之前未重点关注的目标群体(例如下沉市场)。这样,这个平台对于全市场用户的粘性不断增强,市场龙头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还有单边网络效应。

能够颠覆微信的,大概率不是同样产品路线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全新颠覆性创新功能的工具,才具有取代微信的可能性。所以说,产业进攻者就得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工具设计制造能力,而防御者最重要的就是提防这样颠覆性的产品由别人开发出来,而不是自己。据说腾讯自己也很庆幸,是自己的微信颠覆了自己的QQ。

6

小结

透过出行企业的竞争格局,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的竞争之道。简单来说,规模效应是相对传统的优势,跨边网络效应是比较常见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优势,而单边网络效应可能是最性感、最令人向往的商业模式。通过这些分析工具,我们得以分析、总结和预判各个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态势,并且我们可以据此来设计我们的商业模式,巩固我们的竞争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