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整本書閱讀提供一份樣例-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其實於漪老師一眼就看穿了李煜暉做專題教學的實質——於漪老師說,李煜暉的專題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讀書,而且要教會學生做點研究,真正提高語文能力、語文素養”(見《探索和發現的旅程——整本書閱讀之專題教學》序言)。

李煜暉長時期以來讀書做研究,做教學實踐與探索,就是要帶著學生讀書,學習讀書,讀大量的書,成系列地讀,怎麼讀呢,就是在研究中讀,把學生帶進書的世界,沉潛玩味,質疑考索,其意興若春水,其切磋如登山,師生同步,教學相長。

或許李煜暉本意不在於要將自己的探索放進整本書閱讀的花籃,而是這種探索,既見證了自己教學進階之道,也著實能幫助學生尋到語文學習的門徑,能享受語文學習之樂。還可以說得更徹底一點。李煜暉的專題實踐探索,原本也沒想著要為“普羅大眾”提供一份樣例,而只是樂呵地做了,因為他相信這樣做是對的,是有價值的;他從中看到了學生的進步,看到了學生所取得的成績,這些成績或許是死磕課文者可望而不可即的。從2012年他做第一個專題“從《祝福》到《彷徨》中的女性訴求”開始,他做過“魯迅作品專題研讀”“《史記》專題研究”“高中百篇古詩詞鑑賞”“餘華作品鑑賞與小說創作實踐”等專題,涉獵範圍從古到今,文體門類涵蓋全部語文教育樣式。2015年一個班畢業25人——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萌芽》《中國教師》等知名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37篇,公開出版小說、論文集等110萬字,待出版140萬字,10多位同學在自主招生中憑藉專題教學的成績獲得認定。嚐到專題教學甜頭的李煜暉膽子更大了,2016年他臨時接手高三文科實驗班,直接將專題教學引入高三複習備考,帶學生分專題進行廣泛閱讀。一時間,考題試卷不見了,代之以《論語》《紅樓夢》《吶喊》《彷徨》《邊城》《卡夫卡小說集》《老人與海》等名著,學生課桌上擺滿了這些經典。只用了短短四個月,就將班級語文成績頂到年級第一,平均分129.7分。在我看來,這些年來,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乏善可陳,但專題教學是一塊豐碑。

為整本書閱讀提供一份樣例

《探索和發現的旅程——整本書閱讀之專題教學》,李煜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年6月第一版,55.00元

我們來看看李煜暉是怎麼做的吧。在《探索和發現的旅程》一書中,李煜暉用24萬字的篇幅全面梳理了自己十五年來從事專題教學的方方面面,從緣起到探索過程到後期評價。我看重的是本書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命名為“教學準備的變革”,共4個小節:研讀教學用書、明確教學構想、擬定課時計劃、梳理教學資源,這其中“明確教學構想”是重點。在本小節裡,李煜暉建構了自己專題教學的王國,他從最開始的懵懂覺悟,到最後將自己的專題教學結構化,其間不僅彰顯了努力探索的身影,而且顯示了實踐探索的價值。本小節共探討了四種教學構想,任務驅動型教學構想、問題導向型教學構想、情境創設型教學構想、目標轉化型教學構想,案例富足,解說深入,多有啟發。李煜暉列舉這些教學構想,不是要比較優劣,更不是“炫富”,而是要探索路徑,為自己的教學騰挪,找到一條光明之路。其客觀效果,可能也是幫助我們老師找到一條切實可行之路。如果再聯想第一章裡,李煜暉對專題教學所作的理論梳理,我們會發現,李煜暉堅定了專題教學之路,而且逐漸明晰——他將自己的專題教學概括為“發現式專題教學”。在李煜暉看來,專題教學依據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傳遞式專題教學”“限定式專題教學”“開放式專題教學”和“發現式專題教學”,這最後一條即是李煜暉的教學實踐結晶。我無意對“發現式專題教學”的概念作詳盡的辨析,我想提醒讀者的是,李煜暉想用“發現式專題教學”實現自己語文教育的騰飛,也就是想在高中語文教育裡、在專題教學探索的道路上、在整本書閱讀探索的路徑上,幫助師生打造一把讀書做研究的金鑰匙。所以,你會發現李煜暉的“發現式專題教學”裡有富足的學理成分,他吸收了布魯姆的“發現學習”的教育思想,吸收了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教育理論,吸收了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吸收了朱熹“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的思想,吸收了葉聖陶“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吸收了呂叔湘“教會學生動腦筋”的思想,而這一切最初又源自一個很樸素的願望,就是要改變語文教育現狀,把課上好。這一點,準確地說,李煜暉是受到孫紹振先生的啟發。在這裡請允許我引用孫紹振先生的這一段話,我相信這一段話對我們讀者和教師仍然有啟發意義。孫紹振先生說:“在語文課堂上重複學生一望可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認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我還想加一句:或者是自以為是卻說起來又似是而非的東西。倘若我們的語文課堂真能做到這樣,夫復何求?

第三章“教學實施的挑戰”裡有大量的案例呈現和解讀,本書的生動性大多也體現在這裡。在本章裡,李煜暉首先將自己的探索分成“問題處置課”“閱讀發現課”“選題指導課”“專題研究課”“論文寫作課”等五種課型,又特別補充了一節:“個性化指導”。在我看來,每一種課型裡都體現了個性化指導,為什麼還要專列一節來闡述呢?這是對個別學生而言的,李煜暉“不願意放棄每一個孩子”。李煜暉列舉的這個學生有點特別,他喜歡讀魯迅,他發現魯迅一生創作了34篇小說,有近一半的篇幅用了第一人稱敘述,為什麼會這樣,這裡面又隱藏著什麼玄機?這個學生對此產生了興趣,於是多次來找李老師,與李老師交流,最終在李老師的指導下,寫出了一篇很棒的論文。其次,每一個案例闡述詳盡,且不疊加篇幅,不增加讀者負擔,實用而生動。舉個例子來說。在“問題處置課”裡,李煜暉詳盡介紹了本專題探索的全部過程,包括具體課時的分佈,並繪出了課程進階結構圖,一直到最後的講評,還列舉了一篇學生小論文予以佐證,最後再一次對本課程作了整體分析,內容可謂詳盡,過程可謂清楚,解說可謂細緻,語言可謂生動,極具有借鑑意義。我特別欣賞學生寫的小論文,它不僅證明了李煜暉老師指導的有效性,還讓我們見識了一個學生的思想鋒芒與思維智慧。這個學生深入分析了魯迅筆下的三個人物,範愛農、魏連殳、呂緯甫,將三個人定義為“愚昧落後的社會中清醒過也掙扎過的知識分子”,進而分析他們與魯迅的關聯。他說:“他不苟且於現實,也不極端地反抗,更不自戕以死,而以一種韌性的戰鬥堅守了自己的信仰。在與現實的交鋒中,魯迅獲得了紮紮實實的存在感,他用更成熟的理性的姿態,走完了戰鬥的一生。作者這種與人物錯雜的關聯,是否可以看成寫作對作家本人的一種喚醒?一言以蔽之,在創造筆下的人物時,魯迅被他所創造的人物點化了。”親愛的讀者,有沒有被驚到?是不是很深刻和睿智?“點化”一詞用得何其精當!

本書閱讀之快樂,還在於我們在枯燥的學術著作裡,能見到真性情的人,能聽到作者年輕的呼吸,能看到大男孩開朗的調皮,能看到李老師的“自作”(這多麼像他朋友圈的配圖),總而言之,能看到一個真實的好玩的又充滿了真誠之心和正義之感的學人形象。他做學術研究,做教學實踐探索,是緊張而又鬆弛的,是痛苦而又享受的,只因為他喜歡。他把自己的喜歡傳染給了學生,所以他粉絲如雲,這簡直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做專題教學探索,因為起步早,浸潤深,且又是自覺的行為,因此就走得穩健、長遠,成果豐碩;所以,儘管他無意將自己的專題教學納入到整本書閱讀的探索之中,但因為他的探索極具價值,還正好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正道,所以,將他的專題教學放在整本書閱讀這個花籃裡,也是極好的,熠熠生輝,果香撲鼻。(何鬱)

來源: 中華讀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