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之中药药性的四性五味(二)

常用中药之中药药性的四性五味(二)

五味,是中药可以分为酸、苦、甘、辛、咸5种

不同的味道。除此以外,另有淡味与涩味。有些学说认为,淡为甘的余味,有“淡附于甘”之说;而涩味与酸味的作用比较类似,因而把涩味附于酸味上。

“辛”:具有发散解表,活血行气的作用,用于外感表证,以及气滞血瘀等证。

“甘”:具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以及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体虚,拘急疼痛以及中毒等证。

“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尿遗精、崩漏、带下等证。

“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用于痞块硬满、大便燥结等证。

“淡”:具有渗淡利湿的作用,用于水湿停聚、水肿、水便不利等证。

“涩”:与酸味的功效类似。


常用中药之中药药性的四性五味(二)

升降浮沉

人体气机运行的升降浮沉,从方向讲,从足向上至头为升,从头向下至足为降,有里出于肌表为浮,由肌表入于里为沉。

如果人体一旦气机运行出现紊乱,便会发生疾病。因此,中医学认为,与人体的气机运行相对应,中药的药性也具有升、降、浮、沉的特性,可以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气机。

升:是指药物具有升提的功能,可以治疗病势下陷的病证;

降:是指药物具有 下降、降逆的功能,可以治疗气火上逆的病证;

浮:是指药物具有上浮、外散的功能,可以治疗在上、在表的病证;

沉:是指药物具有下行、泄利的功能,可以治疗在下、在里的病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