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什麼會“喪”?

最先聽到“喪”這個字,是在上一年學校的初中班裡聽到孩子們說的。


說實話並不喜歡這個字,讓我聯想到“喪家之犬“ “喪事” “喪屍屠城”等等,嗯,總之不太友好。


但,不喜歡並不代表這個“喪”不流行。


喪這種體驗,可能我們每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特別是疫情期間,有好多朋友都在抱怨說,感覺很絕望、很悲觀,活得沒勁,對什麼事都提不上興趣。


港真,生活上其實也沒有攤上什麼大事,那為什麼自己卻總感到焦慮、不開心,甚至充滿危機感?


1


我之前一直覺得疫情焦慮是因為錢賺得太少,還沒有一間理想的房子。


但後來看了心理學書,這種解釋只能算是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也是很多人包括自己都搞不清為什麼會焦慮的原因之一。


賺錢是為了什麼?買房子又是為了什麼?


我們現代人為什麼會喪,為什麼會焦慮?深層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後來看到答案說,是你沒有“跟上節奏”


現代人為什麼會“喪”?


心理學上將人的一生,劃分成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務。


打個比方,從你剛出生到3歲,這個嬰兒期你要完成的任務是吃好喝好睡好,感受到周圍人對你的關愛,獲得安全感,那你的任務就完成了。


這種任務,就如同飛蛾撲火,植物向陽生長一樣,是一種無法抗拒的本能,我們每個人降臨到世間其實都是帶著使命來的,但絕大多數的我們並不知道。


你以為你可以兩手空空而來,然後什麼也不用幹,便可以輕鬆過完一生?不要開玩笑,絕對不會那麼輕易放過你。


這點就讓我想到在寫作營上,同學們談過各自的際遇,有曾經患過重度抑鬱,有在跟癌症抗戰、有在常年服用藥物控制的......


此處要沿用Harry 哥哥在臺上經常說的一句,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麼容易


形容得淋漓盡致。


2


有兩個人生階段最容易感到喪。


第一個階段是18-25歲。


這個階段人生的任務是什麼呢?


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渴望愛情和歸屬感的實現。


回想起來,我這個年齡段主要都在談戀愛和找工作或在工作的路上。


無論是談戀愛找工作還是繼續深造,你所做的所有這些事,其終極目的,就是讓你獲得親密感,得到某個人、某個組織機構或社會的認可,獲得一種歸屬感。


如在這個時候,你沒能順利得到愛情,情路一直坎坷,或者沒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等等,那麼你就沒有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會深陷於孤獨,自然會喪。


第二個階段是25-50歲


這個階段人生的任務是什麼呢?


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


這點很有意思。


現代人為什麼會“喪”?


從懂事後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女人一定要生孩子?為什麼是無後為大?為什麼繁衍後代看得如此重要?丁克不行嗎?


心中就有N多問號。


為什麼要獲得繁殖感?


心裡學中大致解釋是:


人到了這個年紀,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走下坡路,即使表面上看不出來,其實你自己是心知肚明。


比如說,會慢慢出現白頭髮,會感到熬通宵也不是說熬就能熬,你會懷念青春,然後,在潛意識形成對死亡的覺知。


即從理論上講,你活得越久,確實就離死亡越近。


所謂中年危機、油膩大叔和黃臉婆,就出現在這個階段。


獲得繁殖感,便能讓你與衰老帶來的恐懼抗衡。


但這裡面的繁殖感,不一定是非得有自己的孩子,如有一份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或者其他有奔頭的事可做,也能分散和轉移你對年齡的恐慌,也可以避免停滯感。


現代人為什麼會“喪”?


書中提到李安導演的電影中經常貫穿始終的一條東方哲學:人生的選擇,其實是別無選擇。


看到這句又是對中年的我們紮上一針。


3

那麼,如這些人生任務都順利完成了,有的人事業有成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人就會不喪了嗎?就能得到永遠的幸福?不可能!


又是扎心了。


前兩年的家庭變故,內心就一直想要寧靜,哪怕一天中有一段內心寧靜的時刻,也開心到像個小孩似的,那天的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書中提到一點:要想永遠得到內心的寧靜,不會焦慮,就如同人類在追求永生一樣,那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


因為人有無窮無盡的慾望,世上沒有任何祈禱的效果能勝過慾望。


很多靈脩多年的人,仍然達不到自己內心的寧靜。


我們唯一能達到內心寧靜的一個方式,就是學會與慾望共處。


那問題來了,怎樣才能不喪,不焦慮,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


看同事M小姐的這條朋友圈,這,我覺得就是很好的答案。


現代人為什麼會“喪”?


總結的話


給自己設定一件有挑戰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


比如考一個有難度的證書,完成一項需要投入你全部心血的事業、項目,或者在別的不熟悉的領域有全新的嘗試。


如果你努力的結果是成功了,你將會真的幸福,因為這種付出巨大努力得到的成功,是那些短暫的快樂無法相提並論的。


它是種深層次的滿足,可能會伴隨你一生。


現在,每次的寫作和拍視頻後,發出的一刻都會覺得“世界真美好”。


原來是我在不熟悉的領域有了新的嘗試而帶給我的喜悅感。


如果三年前的我,是無知者無畏,那麼,讀了一些好書和好文章的我,真的是“我自知,我無知”。


越覺得自己無知,就越有所畏懼,但這一切,也是倒逼這我繼續學習的動力。


希望中年不喪,人間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