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导语:

刘伯温,浙江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人。刘家的家世可谓相当显赫,祖籍江苏丰沛(今江苏沛县),后来由于王朝兴替,战乱频繁,全家迁到了鄜延(今陕西省延安地区)。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刘伯温

刘伯温的家庭

北宋灭亡之后,刘伯温的七世祖刘光世跟着康王赵构(后来的宋高宗)一起南渡,立过赫赫战功,位列南宋"中兴四将",跟岳飞齐名,可见也很有几把刷子。曾祖刘濠曾经担任南宋翰林掌书,祖父刘庭槐曾经做过元朝廷的太学生,父亲刘爚相对来说混得差点儿,只干过遂昌县教谕(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四十岁时生子刘基,字伯温,是为次子—— 因为在生刘伯温之前,已经生了个儿子,叫刘舒。

对于长子刘舒,刘爚看在眼里,明在心里:这个儿子天资平平,没法指望他光宗耀祖,但是现在有了第二个儿子,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了这第二个儿子,光耀刘家门楣的事业就有可能发生转机。这就好比先培育了一株幼苗,眼见长出硕果希望不大,失望之时突然又有了第二株幼苗,自然喜出望外,因为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总归有了新的可能。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刘伯温

刘爚精神为之一振,希望之火重新燃起,对刘伯温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他绝对想不到,这第二个儿子会足以让他告慰平生。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尽管你肉眼看不到,但它确确实实存在。只有当你目睹了它的威力,你才会相信: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说到底,记忆力存在天生不同的区别:记忆力好到极致的足以堪称照相机,令人叹为观止;记忆力差到极致的,记什么东西都如同鸭背上浇水,不留痕迹,叫人恨不得找一面墙撞死。

伟人就是这么炼成的

说这些无非是想证明一点:记忆力好,那是天生的,记忆力不好,那也是天生的。虽然如此,但必须说明一点:记忆力不好也是可以努力的。所以,我们经常见到有人虽然记忆力不好,记几个英语单词都要反反复复地背很多遍,但到最后也能记下来,并最终成功考过托福、雅思考试,这就是努力之后的结果。

悟性跟记忆力一样,也是天生的,且存在高低差别。我读书的年代,班里有同学平时上课从不学习,下课也不看书、写作业,到处疯玩,半夜翻墙出去上网吧打游戏,一打都是以通宵计,早上回教室睡觉。但每次月考下来总是名列前茅,实在诡异得出奇。

当然,有人说他们的成绩是抄出来的,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每次考试都能抄到名列前茅,高考都能抄到重点大学,简直是"抄神"。

还有人说是他们在背后偷偷下了很大功夫,只不过我们没看到而已,我想说的是,那也需要很强的悟性。没有悟性,想在考试前短短十天半月内掌握那么多知识,可能性几乎为零。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刘伯温

刘伯温就是一个记忆力和悟性都相当强的人,可谓天资聪颖、天纵奇才。

十四岁进处州(今浙江丽水)郡学学习《春秋》。令人惊奇的是,没人见过刘伯温成天捧书诵读,但他居然能把那些必读书目一字不差地全都记下来。

十七岁被他父亲刘爚送去拜名儒郑复初为师,专门攻读宋代儒学大师周敦颐的"濂溪学"、二程(程颢和程颐)的"洛学",不久就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郑复初看出刘伯温天赋异禀、潜力无限,大喜过望,对刘伯温父亲说了一句后来被证明无比正确的话:"老兄你真是好福气,祖上积了大德,你的这个儿子以后必定能为你老刘家光宗耀祖。"

二十三岁上京赶考,一举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上京赶考

记忆力震惊世人

在这次上京赶考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让刘伯温的超强记忆力震惊世人。

刘伯温路过一家书店进去闲逛,想看看有什么好书,碰巧看到一部很厚、内容很丰富的兵书很喜欢,想买回去慢慢看,但一问之下,得知价格相当贵,以他当时身上所带的钱根本买不起,无奈之余,他决定干脆站着把这书看完算了。

书店老板见他站在店里半天只看书不买书很恼火,问他到底买不买,刘伯温笑了笑说已经全都记下,不用买了。

老板大惊,以为他吹牛,拉住他说,你要是真有这么厉害,这书我白送你,你要是没这么厉害,这书你就得买下。

刘伯温二话不说,给他从头到尾背了一遍,老板翻书核对,一字不差,顿时惊为天人,在场看热闹的观众也无不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才反应过来,纷纷拍手叫好。

于是,书归刘伯温,刘伯温躬身致谢,携书而去。老板长叹一声:如果每个进书店的人记忆力都这么好,书店可以关门大吉了。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刘伯温雕像

刘伯温一举高中进士,顺理成章

但刘伯温年纪轻轻就这么出类拔萃,并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天分,没有一个人虽然天资聪颖、智慧过人,但从来什么书都不看,什么东西都不学或者不下一点功夫,就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只能是神人。

事实上,正是因为刘伯温读书努力、用心、投入,他才能将天分派上用场,发挥出最大的效力,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是也。

刘伯温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开始引起当时慧眼识人的前辈瞩目,在他们看来,刘伯温这颗明日之星绝对前途无限。

当时有一个叫赵天泽的四川籍官员以研究《春秋》著名,红遍大江南北,具体情景参照今天以讲三国走红的易中天,人气超高,粉丝如云,被公认为"学术超男"。行省大臣为赵天泽接风洗尘,席间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其乐融融。当他们无意间谈论到江左(江东,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人物谁最厉害时,行省大臣都想听听赵天泽的看法,赵天泽放下酒杯,略加思索,非常肯定地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并断言他是"诸葛孔明再世",预言他将来必然名垂青史。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赵天泽    

赵天泽说出的那个名字,叫刘伯温。一个在当时刚考上进士的人,无论资历还是名气,分量都远远不够,在人们看来,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因此当人们听到这个名字时,除了惊讶就是不屑:假如刘伯温这样的小辈都能算江左第一号人物,那只能说江左没人了。

然而,几十年后的事实证明,赵天泽实在太有先见之明,他对刘伯温的准确预言与东汉末年许劭预言曹操的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样,准得惊天地泣鬼神。

初入官场很快出局

学而优则仕是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刘伯温也不例外,苦读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当官,干几番大事,实现自己治国的理想,而且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当官的,家里人也都对他寄予厚望,他自然要承担起这份使命。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县丞   

至元二年(1336年),朝廷任命刘伯温为江西瑞州路高安县县丞。

刘伯温的官职有了,治国可以如愿了,于是他带着满腔热情和豪情壮志光荣赴任,正式踏上仕途。  对于刘伯温来说,出任县丞是他通过读书考试考上公务员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步入官场的第一份官职。然而,刘伯温不知道的是,从他被任命为这一官职那一刻起,他就输了,输在了起跑线上。

县丞是辅助县令的官职,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主要工作职责是帮助县长处理一些政务杂事。

这个职务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高的官职,要知道一般人考上公务员之后都得从小科员干起,混个十几二十年都未必能当上副县长,但在古代,中了进士的人被下放到外地当副县长,只不过是个八品芝麻官,仅仅比传说中的九品芝麻官大那么一点,所以无数人考上进士之后都想尽办法留在中央,最好能进翰林院,哪怕留在中央候补都行,就是不想外放,因为外放意味着很多年甚至一辈子都进不了中央,而如果一开始能留在中央,就能少走弯路,少打拼几十年。

中央大员好比神经中枢,地方小官好比神经末梢,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刘伯温

崎岖的官场之路  

人人考上进士之后都想留在中央,但问题是名额就那么多,没有名额还想留在中央怎么办?答案是:有钱有人脉就行。

刘伯温考上了进士,当然也想留在中央,但元朝向来歧视汉人,把百姓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刘伯温籍贯浙江,属于地位最低等的南人,没戏。加上到了刘伯温父亲这一代,刘家已经没有人在朝中当大官,刘伯温父亲只是一名教书匠,没有万贯家财,没钱打点中央大员。

刘伯温既不是蒙古人也不是色目人,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留在中央不可能,只能被打发到外地去当芝麻小官。一进入官场就被下放到最基层,如此低的起步直接导致他以后二十多年都沉沦下僚,很难爬上去。

问题是,官再小都得做,此时才二十七岁的刘伯温是个十足的愣头青,没有想那么多,怀揣着一肚子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只想在任上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干出点政绩来。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进士   

上任之后,刘伯温就开始满腔激情地开展工作,很快就以正直廉洁、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上司的高度赏识和认可,声名远播,一颗政坛新星冉冉升起。

至元五年(1339年),江西路新昌州发生一宗特大命案,鉴于案情十分复杂棘手,瑞州路总管在第一时间想到了刘伯温,有意锻炼他,于是抽调他去复审此案,秉公处理。

锻炼他的机会来了,考验他的时刻也来了。

到了新昌州之后,刘伯温马上开始着手调查案情。

当地官府呈给他的卷宗显示的案情是:一户百姓与一户蒙古乡绅因地发生纠纷,该百姓家男子与该乡绅的家丁斗殴时被误打致死,依律判决该乡绅对死者妻子予以赔偿。死者妻子因不服判决,托人写好诉状辗转上诉至行省,请求依法重新判决,让凶手偿命。

这起案件看起来十分简单,无非是一起民事纠纷案,原告丈夫与被告因口角而发生斗殴,被告过失杀人,致使原告丈夫死亡,一审判决被告赔偿原告一笔精神赔偿金,原告表示不服,上诉请求二审。  当刘伯温看到案件卷宗时就对这起案件产生了质疑。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刘伯温带着质疑开始走访死者家周围的百姓,从他们零零散散的议论中,得知原来自己在新昌州知州手里看到的案件卷宗里藏着很大的猫腻,案情绝非新昌州知州报告的那么简单,而是有另一番事实:经过仔细调查之后,这件事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刘伯温决定公正处理,还死者一个公道,以抚慰死者家属。

然而,就在这几天里,刘伯温的住所开始有不速之客不断登门拜访:先是家丁杀人的那位蒙古乡绅请他上门吃饭,并送给他一笔银子作为见面礼,刘伯温知道他是想套近乎拉关系,都以公务繁忙为由拒绝了;后来新昌州知州也登门拜访,建议他维持原判,刘伯温明明白白地告诉他:是非黑白自有公断。

知州听了立马黑脸,警告他不要不识抬举,说完拂袖而去。

刘伯温的随从见他这么不给那些人面子、不讲人情,担心他这样会得罪人,劝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然而刘伯温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纵容乡绅恶霸巧取豪夺、谋财害命,公平正义何存?自己当官的意义何在?说完就让随从去请当时在案发现场的十余位目击者前来做证人。

阴谋天下,牛人刘伯温的低调生活,初入官场不按规矩出牌

刘伯温只想坚持做官的原则,坚持正义,坚持公道,不姑息养奸,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上司对自己的信任,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新昌州知州连夜派人来告诉他,自己上面有人,让他好自为之。

刘伯温第一次对官场的黑手感到不寒而栗,对官场的潜规则充满了疑问:我只是想让案情的真相公之于众,只是想还受害人一个公道,只是想秉公执法,有错吗?这个官场到底怎么了?到底谁对谁错?

结语

刘伯温天不怕地不怕,任职高安县县丞五年期间一直坚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只认法律,不讲情面,严惩作奸犯科之徒,真正做到了清正廉洁、为民做主,广大百姓对此纷纷点赞,一时间好评如潮,刘伯温外号"刘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