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到快的,从乘车码到ETC,巨头为何如此偏爱交通行业的竞争

时间倒退五年,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的红包大战仍然记忆犹新。胜利者滴滴已然成长为叫车服务的老大,这场烧钱竞赛不管结果如何,都给交通出现这个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变革。而今虽然没有瞩目的烧钱竞赛,但在出行领域,乘车码和ETC竞争的火爆,丝毫不弱于当年的烧钱大战。

不论是乘车码还是ETC用户的竞赛,支付巨头在交通领域的争夺战,远不止是交易量、场景的竞争,而是以“车”为中心,围绕用户活跃度、出行生态的竞争,在其后面则是前景更加广阔的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从用户群体看,乘车码和ETC两者基本对应两种人群(不绝对),ETC用户针对有车一族,标准额度高净值人群。乘车码针对的是日常通勤人,基本是开车以外的人群,虽然两者有重合部分,但重合部分较小。

对于支付巨头而言,布局乘车码和ETC用户的好处大概有几个方面。

第一是交易量带来的收入,当然这方面带来的收益是较小的。2018年高速出行全年的通行费收入为5000亿左右,通过ETC进行结算的就更少了。而地铁、公交出行是典型的小额高频交易,笔均金额在5元以下,以北京这样的全国一线城市而言,城市交通全年结算总量在百亿级别,如果是通过支付机构结算的,还要去除现金、城市一卡通、NFC等支付手段的交易量,所余更少。而这样的交易量与支付宝、微信几十万亿的交易量相比,所产生的收入理所当然不占主要地位。

第二就是各巨头所看重的用户活跃度,与之关联的则是用户黏性。毫无疑问,用户量、用户活跃度是衡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重要指标。乘车码的高频打开率能显著提升用户活跃率,而ETC则具有深度绑定的效果(解绑ETC极其麻烦),极大提升用户黏性。

第三,丰富交易场景。目前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也是场景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场景,谁就有更多的用户、更大的流量、更完整的用户画像、更多的数据,而这些则意味着更大的交易量、更多的收入、更快的增长、更高的估值。更何况,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需求,“出行”这一场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四,生态的竞争。出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为何如此说呢?以乘车码来看,对应的是公交、地铁,其背后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对于ETC而言,则包含了以车为中心的购车、充电桩、停车场、加油站、车辆服务(洗车、修车等车辆美容)一系列产业,和以人为中心的休息区、目的地服务,理财、保险等金融增值服务。除了乘车码和ETC外,还有租车、打车等和交通相关的服务。以上这一切则构成了智慧交通的一部分,智慧交通又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

当然,不管如何竞争,这些都客观上促进了交通行业的大发展,在消费者的感知上,那就是越来越便捷。只要手机有电,走到哪里都不怕。

从滴滴到快的,从乘车码到ETC,巨头为何如此偏爱交通行业的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