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和抗击英军的事迹早已是妇孺皆知,但他在水利方面的卓著成就和历史功绩,许多人却鲜有耳闻。在林则徐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中,不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地处江湖之远,他都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

林则徐一生曾在十三个省份当过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从京津地区的海河到广东的珠江流域;从闽浙地区的太湖流域,到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地区,林则徐几乎在每一个任职期间都留下了他治水的故事。他在对我国历代治水先贤留下的论著及奏章潜心研究之后,结合当时存在的水利问题,写下了《畿辅水利议》及大量的关于治水的奏折。林则徐在治水方面投入精力之多,时间之久,贡献之大,是清代中晚期其他地方官员无法比拟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实属罕见。

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林则徐塑像

林则徐生平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士。嘉庆十六年(1811年),年仅26岁的林则徐赴京参加会试,殿试高中第二甲第四名,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正式进入官场为官,宦海沉浮四十载。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内翻书房行走等职。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林则徐出任江苏按察使,此后历任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务。成为清道光年间的封疆大吏。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地区查处禁烟,随后便有了名垂青史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先是受到了道光皇帝的赞赏肯定,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失利,道光皇帝先是把林则徐“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后来又将林则徐“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虎门销烟场景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道光皇帝重新启用林则徐,先后出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最终于道光三十年农历十月十九(公元1850年11月22日)病逝在潮州普宁行馆。享年六十六岁,此时的林则徐正要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活动。

林则徐出生在清朝中晚期,此时的社会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扰,晚清政权的统治已经开始动摇。出身于底层社会的林则徐深知百姓的疾苦和诉求,痛恨贪官污吏。踏上仕途之后便立志做一名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在翰林院期间,林则徐“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为了发展农业,他十分重视水利工程设施的兴修问题,在《娄水征文序》中,林则徐曾这样写道:“水利之兴废,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这说明林则徐不仅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且还认识到水利的兴废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兴衰。

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林则徐塑像

治理黄河、运河,政绩卓著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出任湖北、河南、江宁(今南京)布政使。在此期间,林则徐大力整顿财政弊端,兴修水利,救灾办账。史书这样记载:林则徐“一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

当年十月,由于林则徐由于在治水方面政绩卓著,进一步提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专门署理河南和山东段的黄河、京杭大运河的河务。同时道光皇帝还要求林则徐:“子修防要另悉心讲求,亲历查勘”、“一切勉力为之,务除河工积习”。

  • 1、革除黄河弊端,保障工程安全

为了治理黄河水患问题,当年十一月间林则徐便多次前往黄河沿线考察,对黄河的水情工事进行反复勘验,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同时对于治水采用的工程材料进行仔细检查,避免存在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同时将还将与黄河相关的地理地形图、工程布置图、水情分布图张挂,便于更好的掌握黄河的情况,治理黄河。尤其是遇到那些关系到河道安全和百姓民生的问题时,他“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

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林则徐和王鼎治理黄河

  • 2、加强运河清淤,确保航运畅通

林则徐在滕县考察时发现运河清淤工作没有按时开工,当场责令责备该处的汛员,“加倍添夫赶挑,以速补迟”,确保按时完成运河清淤工作,不能耽误工期。并告诫随行属下:“所有挑夫,自即日起,均按日计工,以取实效;不力者,一律扣而不发。”由此可以看出林则徐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和百姓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要求极其苛刻。而且在巨野和嘉祥的工地现场,细心的林则徐发现挑挖的河道稍偏于运河东岸,“虽量明丈尺不差,并非弊窦,但不居中挑挖,侧注一边,则靠西浅处诚恐日久积淤,河身遂窄”,恐怕久而久之会影响运河航运畅通。于是林则徐又严厉训斥了主管该段河务工程的主簿徐恂,要求其必须限期整改完成,以求戴罪立功,既往不咎。

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东段

远赴新疆,兴修水利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林则徐被发配到了新疆伊犁,林则徐经洛阳,过西安,翻过六盘山,渡过黄河,穿过河西走廊,越过茫茫戈壁沙漠,最终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十一月初抵达新疆伊犁。开始了他的边塞生活,此时的林则徐已经年近花甲。

然而林则徐不顾舟车劳顿,年老体弱,短暂休息一天后,第三天一早便出去巡查。令他没有预料到的是,新疆伊犁并不是茫茫戈壁,竟然是一片良田沃土,而且当地的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这令他备受鼓舞,回家之后便给伊犁驻军将领布彦泰去信一封,信中提到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希望能够在伊犁地区兴修水利、开发屯田。收到书信的布彦泰十分赞同林则徐提出的建议和主张,马上奏请朝廷批准,下旨林则徐即日起辅佐喀喇沙大臣全面督办屯田事务。

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新疆伊犁河吐鲁番

  • 1、修建伊犁湟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开荒屯田,林则徐先从修建沟渠引水入手,开凿修建了长达240市里的伊犁河渠。由于当地财力不足,林则徐对阿齐乌苏渠(现在的“湟渠”)采取了捐资分段承修的办法,而戴罪之身的林则徐更是带头捐资承修了整个渠道最艰巨的龙口工程。并且他当众表明自己的初衷,此举并非是为了“希冀乞恩”,为自己换取政治资源。而是因为自己“既然在此效力,不敢置身事外,虽是一名罪臣,也要随众捐献工程”。可见林则徐胸怀天下,光明磊落。

而且在组织修建的过程中,林则徐更是亲力亲为,现场勘查工程现场,并且提出“查龙口地势,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须创挖石坎北岸系碎石陡坡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须建坝筑堤,钉桩抛石,方免冲刷之虞。应修要工渠宽三丈至七八丈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长六里有奇

”。

“湟渠”前后历时仅4个月的时间便宣告竣工,开始发挥工程效益。而“湟渠”的修建使得伊犁城东的许多荒地变为良田,而且田地开垦当年即获得丰收,当地的百姓无不感激林则徐的功绩。而且“湟渠”至今发挥着灌溉的功能,伊犁地区的百姓习惯将“湟渠”称为“林公渠”。以此表达对于林则徐修渠的感念之情和敬仰之意。

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伊犁湟渠(又名林公渠)

  • 2、推广新疆坎儿井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在首次考察吐鲁番盆地时,第一次见到了当地独特的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是将融化后的天山雪水通过地下暗渠引入到盆地,避免了新疆地区干旱炎热的气候对于水资源的蒸发,林则徐对于这种精妙的设计交口称赞。他在日记中记载:“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他说:“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即坎儿井)水利为之也。”于是在吐鲁番地区大力推广这种工程,当地一下子兴建了六十多道坎儿井。使许多“溉田久荒”的土地变成沃壤。而且在林则徐抵达新疆地区之后的三十年里,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共计新修建了3000多道坎儿井。而根据《鄯善乡土志》中记载,“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目前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大多数都是林则徐到访吐鲁番之后开挖修建。

而且当地百姓为了感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百姓便把坎儿井改称为“林公井”,赞誉林则徐是“吾乡之伟大人物哉”,并在当地树立碑刻,传颂其事迹,以此来表达对于林则徐的感恩之情。

林则徐治水:民族英雄也是水利专家,治理大运河、推广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

总结:

林则徐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除了留下了名垂青史的“虎门销烟”和抗击英军的事迹以外,还是当时十分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每到一处都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大江大河还有等处都写下了他治水的光辉业绩。他留下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传世名言更是体现了他身上所拥有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清史稿》

《畿辅水利议》

《西域井渠考》(清·王国维)

《鄯善乡土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