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請點擊:電影海報磚家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雖然不能說文革期間的電影只是八個樣板戲,但是那會兒的電影產量確實不大,大多是表現階級鬥爭題材的比較多,很難看到一部故事精彩、打仗的電影,就連水平不高、重拍的《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和《南征北戰》都讓我們高興了很長一段時間。

1974年,我們看到了令人振奮的電影《偵察兵》

它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一部故事片

“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本來戰爭電影大多數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但是

一直比較擅長拍攝文藝片的北京電影製片廠李文化導演找到了編劇

堅持要拍攝這樣一部戰爭片

1972年的《偵察兵》是李文化導演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電影。

後來,他又相繼執導了《決裂》《海囚》《反擊》等多部電影。

再後來,他還導演了白鴿 (1982年)泥人常傳奇 (1983年))愛與恨 (1985年)芙蓉女 (1986年)綠色的網 (1986年) 金鏢黃天霸 (1987)無敵鴛鴦腿 (1988)血淚情仇 (1989)混世魔王程咬金 (1990) 索命逍遙樓 (1990)泰山恩仇 (1991)落花坡情仇 (1991)黑雪 (1992) 京城劫盜 (1992)龍鳳嬌 (1993年)

1979年,李文化導演拍攝的電影《淚痕》,榮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以及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兩項殊榮。

“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李文化導演)

為了拍攝《偵察兵》他組建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團隊

他力邀當時的中國美男子王心剛、於洋、於藍、關長珠等一大批優秀演員

還有邵衝飛 李林 於紹康 方輝等著名反派演員

當時雖然不講究什麼明星效應,但是這些人足夠讓觀眾喜歡、喜愛

可能是受到當時創作環境的影響,反派的刻畫大多是愚蠢、愚笨、傻乎乎,正面人物各個是濃眉大眼、鼻直口方、威風凜凜、英俊灑脫……

電影將臉譜化進行的非常堅決

“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而安震江扮演的敵搜索隊長王德彪,給大家留下了經典級的印象

作為反派當中,他是這部影片當中一個亮點,在普遍愚蠢的國民黨那邊,唯一有點兒狡猾和頭腦的就是這個王德彪了

如果這個人物還是一個傻乎乎的,那這部電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就別叫偵察兵了……

覺得勝利實在是挺輕鬆

消滅敵人跟鬧著玩一樣了

“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安震江扮演王德彪和王心剛扮演郭悅)

這部影片爭議還是比較大

歸根到底就是故事情節過於虛假,嚴重缺乏戲劇衝突。

而且,解放軍的服裝大膽的使用了70年代才配發的服裝,每個人還配發了白色襯衣,袖子還挽起來,相當漂亮,所有戰士身上和臉上乾淨得打槍都擔心臟了衣服,更不忍倒地……

所有反派都是壞在臉上,心裡都是傻乎乎,裡面有一句臺詞

“不是我們太愚蠢 而是共軍太狡猾”

離奇的是我軍偵察兵在敵佔區大搖大擺的設卡檢查

還抓走了國民黨軍隊參謀長

“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電影當中的國民黨軍隊沒有任何的警惕性

把炮兵的所有情報全盤托出

比較出彩的地方是郭悅他們檢查敵人炮陣地的時候

他穿戴整齊、乾乾淨淨還戴著白手套,慢條斯理的說:

“你們這大炮說怎麼保養的?太麻痺了,太麻痺了”

“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當時《人民日報》也大量刊登批評文章

指出服裝存在與歷史不符

但是 這些批評基本上沒涉及政治內容

主要集中在影片創作的本身,這種唯業務的批評在文革時期是罕見的

幸運的是這部電影:

只批沒禁

當時讓人哈哈一樂的電影《偵察兵》還是得以在全國上演

“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電影連環畫封面)

我當時是在小區的露天廣場上看的

大家像過年一樣“欣賞著這部”電影

按照今天的說法:電影多少有點腦殘,我們的偵察兵在敵佔區幾乎是無所不能 如入無人之境

同學們還煞有介事的說:解放戰爭其實是可以提前完成的,主要是蘇聯希望我們劃江而治,後來拖延了幾年。

當時我們覺得:蘇聯真是耽誤事

“不是我們愚蠢  而是對手狡猾”

(哈爾濱日報文藝部領導 申志遠同志)

對於我的公眾號的文章和運行情況,我還是要感謝我們“老電影狂熱團伙”的申志遠同志,我們經常在一起見面聊天、開視頻工作會

談到動情處動不動就是淚流滿面

對治療效果特別有幫助

大家可以試試

“別信海報 信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