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范仲淹衣著簡樸邋遢 但他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文|觀景說史

序言:

在電視劇《清平樂》前兩集中,范仲淹要為喪母辭官守孝,而引起了宋仁宗在朝堂上和大臣們爭論尊崇孝道的說法。八王爺和呂相在這個問題上有較大分歧,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吵了起來,劉太后適時的出聲打斷了呂相和八大王爺兩人間的爭執,並批准了范仲淹的辭官奏疏。

《清平樂》: 范仲淹衣著簡樸邋遢 但他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離開朝堂之後,受晏殊邀請去了應天府書院教書,因為衣著簡樸邋遢的原因,第一次去書院時,學監官員和學子們誤認為他是假冒的,紛紛出言諷刺他,並未讓他進入學院內。但好在晏殊沒多久也來到了學院,學監官員和學子們才知道,原來他們剛剛嘲笑衣著邋遢的人真的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一片忠心打動宋仁宗

天聖五年(1027年),范仲淹為母守喪期間,南京留守、知應天府晏殊,聽說范仲淹很有才華,就邀請他去應天府書院任職,執掌書院教務。

《清平樂》: 范仲淹衣著簡樸邋遢 但他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當時范仲淹倡導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整個應天府書院學風也為之煥然一新,范仲淹的聲譽也越來越大。

天聖六年(1028年)十二月,范仲淹在宰相王曾和晏殊的推薦下,被宋仁宗召入京師,被委任為秘閣校理,專門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工作。

天聖八年(1030年),范仲淹請求離京為官,被調任為河中府通判,次年改任陳州通判。范仲淹雖然遠離了朝廷,但他卻不改憂國憂民的本色,多次上疏議政。

《清平樂》: 范仲淹衣著簡樸邋遢 但他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上疏雖然並沒有被接納,但其忠心卻打動了宋仁宗。宋仁宗親政後,立馬召范仲淹入京,拜為右司諫。

范仲淹因廢后事件被貶出京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誤傷仁宗,從而引起了一場廢后風波。時任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后不和,力主廢后。廢后的消息一傳出後,大臣們都認為廢后不妥,范仲淹也向皇帝進言勸諫。

《范文正公年譜》:公即與中丞孔道輔率知諫院孫祖德等詣垂拱殿門,伏奏皇后不當廢,願賜對以盡其言。

但因宰相把持朝政,關於廢后有異議的奏章並沒有程給宋仁宗。於是,范仲淹率領中丞孔道輔、侍御史蔣堂等十餘人跪伏垂拱殿外,請求宋仁宗召見。仁宗廢后心意已決,因此拒絕召見范仲淹等人,只是派呂夷簡出來給他們解釋。

《清平樂》: 范仲淹衣著簡樸邋遢 但他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眾人沒有見到皇上,因此商議第二天早朝之後,在宮殿裡與宰相再來一次諫爭。第二天一早,范仲淹等人剛剛在待漏院聚集,朝廷的詔書就來了,下放范仲淹為睦州知州,其他參與諫爭之人也被貶或者懲罰,無一人倖免。

范仲淹和宰相呂夷簡在政治上多有不和,兩人之間的爭執,導致范仲淹多次被貶。梅堯臣曾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一個人逍遙就行。范仲淹回覆說: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范仲淹力推的親歷新政最終以失敗告終

景祐四年(1037年),呂夷簡被罷免宰相。3年後,因邊關戰事吃緊,范仲淹重新得到了宋仁宗的重用。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

《清平樂》: 范仲淹衣著簡樸邋遢 但他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戍邊西北後,作為統帥後,多次挫敗西夏李元昊的入侵,最終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至此,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慶曆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稱臣後,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任授樞密副使。同年八月,范仲淹被仁宗拜為參知政事。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帝方銳意太平,數問當世事,仲淹語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後,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賜手詔,又為之開天章閣,召二府條對,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范仲淹上任後,決定對北宋進行改革,由於新政實施後,恩蔭減少、磨勘嚴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毀謗和指責新政的言論喧囂塵上。

面對反對新政輿論愈加激烈,范仲淹主動請求出知邠州。而後,富弼等支持新政的大臣相繼離京,新政在經歷一年多後也逐漸被廢止,最終改革以失敗告終。

《清平樂》: 范仲淹衣著簡樸邋遢 但他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結束語:

范仲淹一生高風亮節,為了北宋的朝政可以說是嘔盡心血。親歷新政雖然只實施了短短一年多時間,但北宋的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成為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

#頭條青雲“叫好又叫座”作品徵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