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燈影裡的東山

舟曲是藏語“龍江”之意,因白龍江穿城而得名,始建於先秦,素有“隴上桃花源”“藏鄉小江南”之稱,又因傳說有過九十九眼山泉,故而又稱“泉城”。

初至舟曲,觸目所及皆是巍峨雄峰,白龍江如一條被馴服的白龍,從南北兩山間溫順地游出,不敢呼風喚雨,亦不敢頑劣調皮,規規矩矩,波瀾不興,似乎很不情願地給沿岸百姓讓出了一畝三分地,供他們依山傍水而居,耕耘稼穡,繁衍生息。

沿白龍江上行,村落人家皆散落於山腳的褶皺裡,屋舍儼然,良田凝翠,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夕陽西下,白龍江水波瀲灩、流光千頃,映襯著村落裡嫋嫋的炊煙和隱約可聞的人聲犬吠,恍若踏入了一場一瞬即逝的夢境。

泉城多水亦多山。不必提雄渾壯闊的拉尕山,亦不必提高聳入雲、藏仙納佛的翠峰山,只是白龍江兩岸那些不知名的小山,也都足以一觀。有一座山最為奇特,它不以山水景色、廟宇神靈著稱,而是因生存在此間的人而馳名遠近,這便是東山。

世代居住在東山上的村民有一個質樸天然的名字——東山人。在舟曲人眼中,“東山人” 是個神奇的存在,他們居住在舟曲最貧瘠的土地上,卻創造出令他人豔羨的財富,有幾個名聲響亮的祖先撐面子,更兼之有轉燈踩道的祖傳秘技。

聽說東山要舉辦一場聲勢浩大的轉燈踩字盛會,我沒能按捺住神往之情,“任性”地夜半便驅車前往。車沿著顛簸的山道盤旋而上,遠處山間的燈火在濃霧中影影綽綽,如閃爍在夢中的星群般零落。

沿著村道一路都是繽紛的燈火,每一個燈籠都清晰可辨。細細打量,原來許多路段的燈籠都是村民自制的,剪紙貼花,極其精美,足見東山人的聰慧伶俐。各式紙糊燈籠彷彿將我帶回了遙遠的童年,心中對轉燈更多了幾分期待。

還未到主會場,鼎沸的人聲先至,偶爾幾聲沉鳴的鑼鼓聲也從山頭杳杳傳來,寬闊的農田上處處是極具藝術性和地方特色的彩燈展。錦繡輝煌的鳳凰今夜棲息在東山的山樑之上,羽翼翻飛,雍容華貴;鳳凰足下,繽紛的牡丹從飛天的花籃溢出,飄綴在東山沉沉的夜色裡……

處處張燈結綵,處處歡天喜地,處處人聲鼎沸,彷彿所有的人都匯聚到這裡,如九十九眼泉水都匯聚到白龍江裡。置身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竟然有點兒忘乎所以,不辨今夕何夕!那一刻,彷彿回到了千年前唐詩宋詞的境地,如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在黃昏將逝的時光裡赴一場心動已久的約會,在璀璨的燈火裡尋尋覓覓,在闌珊的夜色裡且喜且悲——無窮的眾生,亙古的時光,火樹銀花依舊,鵝兒雪柳依舊,笑語盈盈依舊。

等到鞭炮噼裡啪啦如雨聲四起的時候,人潮焦急地向前湧去,因為人們知道,最令人期待的轉燈即將開始。鳴鑼開道,煙花如流星般滑落,鞭炮齊鳴,萬物皆影影綽綽。青衫博帶的村民,或提或揹著花燈,大步流星而至,衣袂翻飛,虎虎生風,如雲中仙人一般,駕雲而來,御風而去。鳴鑼擂鼓的後生,彎臂有力,踏步有聲,一搖一顛,如痴似醉,鼓聲陣陣如雷,鑼聲沉沉似水。

隨著轉燈人迤邐而去,人潮也紛紛湧向主會場周圍。等4位擋燈人定好位,在頭燈的引領下,數百踩燈人依次入場,蔚為壯觀。遠遠看去,踩燈人如一群閃爍的螢火蟲,看似漫無目的,實則秩序井然地在寬闊的田野上舞動著。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踩,字的細節、字的偏旁、字的輪廓、字的邊框都一寸寸顯現。3個小時之後,這塊碩大的雪原田地上出現了一枚精美的“印章”,上書“國泰民安”4個大字。那是東山先祖祈求風調雨順的智慧,是淳樸的鄉民為天地神明奉上的一縷敬意。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如此,一個村落如此,一個國家更是如此。日出東山之上,燈興泉城一隅,願我們都能在浩浩長河之中,蒼蒼寰宇之內,載浮載沉,寵辱不驚。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舟曲縣第一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22日第1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