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小鎮,當地白人卻自稱是“中國人”,每年都選舉皇帝

大清已經亡了100多年,封建王朝的皇帝們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僅存的“皇室後裔”也紛紛隱姓埋名,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繼續生活。然而,德國有一小鎮的居民竟過著“大清生活”,全鎮幾千白人居民不以德國身份自居,卻張口閉口自稱“中國人”,每年甚至還要推選出一個皇帝出來,這是怎麼回事?他們和中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德國一小鎮,當地白人卻自稱是“中國人”,每年都選舉皇帝

德國巴伐利亞州有一個著名的小鎮,名為迪特福特(Dietfurt),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鎮上有一惹眼的“中國人泉”,來往行人一走一過都會朝著他傻笑兩下。為何稱之為“中國人泉”?因為它是一個清朝官員的形象:昂著頭,挺著肚子,撇著八字鬍,瞪著眼睛。如果你走近一看便會發現,官員的肚子上有一個不大明顯的泉眼,一股股清泉不斷從中湧出,十分有趣。

德國一小鎮,當地白人卻自稱是“中國人”,每年都選舉皇帝

每年2、3月份,迪特福特的居民都會舉辦一個“中國狂歡節”,狂歡節從基督教齋戒期過後的“肥胖星期四”開始,一直持續到下週“玫瑰星期一”結束,為期5天。在此期間,當地居民都會通過“砸金蛋”的方式選出一個普通人做“高皇帝”,“高皇帝”會乘坐八抬大轎或拖拉機巡視全城,一路上有“太監”的簇擁和“御林軍”的開道,甚至威武壯觀。

德國一小鎮,當地白人卻自稱是“中國人”,每年都選舉皇帝

在狂歡正式開始的時候,民眾會用蹩腳的中文高呼“高皇帝”,登基之後便正式取代鎮長的“位置”,鎮長在這5天中則會成為皇帝手下的臣子,也是權力最大的官員。“高皇帝”實行的是終身制,但不世襲,活動結束一切恢復正常。此外,每年狂歡節的主題都不一樣,2006年的主題則是“給皇帝選妃”,實際上是當地人舉辦的一場“選美比賽”,最終決出冠亞軍。

德國一小鎮,當地白人卻自稱是“中國人”,每年都選舉皇帝

要論到中國狂歡節的歷史,恐怕要追溯到1928年,在那一次狂歡節中,首次出現了身穿唐裝演奏的樂手,此後當地民眾又不斷加入中國元素,什麼中國龍、花車、漢字、京劇臉譜等,直到在1954年選出了一名“中國皇帝”,狂歡節的中國風基調自此被確定下來。可是,為什麼遠在德國的小鎮會和中國扯上關係呢?也許可以從小鎮一直流傳的兩個傳說中得到一點線索。

德國一小鎮,當地白人卻自稱是“中國人”,每年都選舉皇帝

很久以前,管轄迪特福特教區的主教認為他們納稅太少,於是派司庫前去催繳稅款,但是當迪特福特人聽說消息之後,馬上將鎮門緊閉,以此來逃避沉重的稅賦。司庫來到鎮門口一看,怎麼也進不去,於是他一氣之下原路返回,向主教打小報告: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國人一樣,把自己關在城內。其實,這句話指代的有很多,一是指中國長城的堅不可摧,二是指中國近代以前的閉關鎖國。

德國一小鎮,當地白人卻自稱是“中國人”,每年都選舉皇帝

其二,早在幾百年前,迪特福特就與中國商人進行了貿易往來,他們用白銀、手工藝品換取了中國的瓷器、絲綢和茶葉,久而久之,迪特福特人逐漸迷上了中國文化,因此他們被稱為“中國人”。無論怎樣,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是絕對不可小覷的,深愛中國文化的迪特福特人,不但會一直將中國狂歡節辦下去,還會辦得越來越好,大家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