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做事總是很從容?告訴你其中的道理

今天我們繼續品《中庸》。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這裡需要提一下,“豫”是《周易》的一卦,全名雷地豫,由震卦和坤卦上下疊加而成,震為雷為動,坤為地為順,故而雷地豫有順勢而動的含義。

為什麼有些人做事總是很從容?告訴你其中的道理

而豫卦卦辭:“豫,利建侯,行師。”古人佔到豫卦,便預示時機成熟,利於冊封諸侯,以及行軍打仗。

那麼所謂“豫則立,不豫則廢”的意思也就很明白了,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做足準備,找準時機再去做,要順勢而為,如此一來自然能夠成功,否則肯定是要失敗的。

這是《中庸》的從容之道,告訴我們如何能夠從容處事。

要知道聖人總是能運籌帷幄不是靠運氣,不是未卜先知、能掐會算,而是提前做好了分析和準備,看準時機再行動做事,故而一切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之後就是一些具體行為層面的論述:“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首先是我們說話的原則,做人最忌諱信口開河,說話前要深思熟慮,有把握實現再說,否則一開口自己的人品就搭進去了。

而什麼是“跲”,“足”合上了,兩個腳並在一起還怎麼走路,所以說話要是不注意,總是信口開河,那麼你也將寸步難行了。

第二,“事前定則不困”,做事之前要考慮周全,把事情好的一面、壞的一面都想清楚,成功了會怎樣,失敗了有什麼退路,就好比那句俗話說的“下一步,看三步”,能夠做到如此,也就自然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了。

之後“行前定則不疚”,人做任何一個行為的時候,不要盲目衝動,過一下腦子,想清楚再做,這樣哪怕失敗,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決斷,不至於事後後悔。

最後“道前定則不窮”,這裡的“道”不是之前所說的形而上的本體之道了,而是人生之道,我們自己的未來發展,認真為自己規劃好,做足長遠的打算,這樣才不會使自己窮途末路。

比如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工作穩定,不利用這段穩定的時光為自己的未來鋪路,那麼很可能突然間的改革就把自己陷入了窮途末路,這也就是未雨綢繆的道理。

這四點是從我們日常行為處事的具體層面來論述的,其核心都在於把握這個“豫”,去掌握雷從地出順勢而動的規律,以此來做到從容處事。

為什麼有些人做事總是很從容?告訴你其中的道理

而原文至此,突然話風一變,來了一句“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頗顯突兀。

這句話在之前出現過,意思是下位的人如果不能獲得上位的人重用,那麼就無法施展才能去治理國家,造福百姓。

朱熹老夫子認為這句話的重複是因為前人抄書的筆誤,所以擅自刪去了前面的一句,不過這裡不過順帶一提,對於朱老夫子的是非暫且不論。

那麼為什麼子思要把這句話又放在了這裡,結合後文來看,這恰恰是對於前面依豫而立事的理論與後邊一步一步推導功夫次第之間的一個最合理的銜接。

古人,尤其是儒者講的做事,其最高理想就是藉助君王的平臺去治國平天下,實現大同社會。

那麼既然治國平天下是最高理想,從“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開始一環一環向下推導便顯得尤為合理。

我們來看後文,“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乎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既然我們獲取不了上位者的重用就無法施展才華,那麼就要反思為什麼獲取不了上位者的重用。

這裡又用到了前面“五達道”的那五種社會關係了,是不是我們沒有處理好朋友關係,做不到對朋友有信呢?

而為什麼我們處理不好朋友關係呢?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處理好家人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我們處理不好家人的關係呢?反思自己的心,是否是真誠對待家人?

為什麼有些人做事總是很從容?告訴你其中的道理

這些關係是環環相扣邏輯性很強的,我們可以反思,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對待家人往往是做不到真正的真誠的,父母和子女間還好,若是兄弟姐妹間有了生活差距,那麼小心思就可以看出來了。

看到家人好心理不平衡,這就是不誠,對家人都能有這種心思,那麼對外人自然更是如此,由此發揮又如何能夠行“忠恕之道”呢?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誠”呢?

因為我們不明白如何“止於至善”,這就又迴歸“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內明外用的老話題上來了。

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反省自我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鑑。

《中庸》至此,上論就完結了,經過前面這一系列的鋪墊,在上論最後,子思終於引出了“誠”這個概念,可以說“誠”是《中庸》最核心的概念。

那麼到底到底什麼是“誠”?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到“至誠”?我們下次正式開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