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舒:抗疫+抗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助力肿瘤患者 | 科学抗疫 名医有约

新冠肺炎疫情下,免疫力相对低下的肿瘤患者更需要经受住考验。在肿瘤疾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时刻都要与医生保持联络,调整治疗方案,关注病情变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肿瘤内科主任刘天舒说,得益于中山医院多年来积累的肿瘤防治经验和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的推广,已将疫情对肿瘤病人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即便疫情期间,所有肿瘤病人也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线治疗,最大程度地对抗肿瘤。

刘天舒:抗疫+抗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助力肿瘤患者 | 科学抗疫 名医有约


措施:化疗、复查稍推迟进行


“肿瘤内科的病人分为好几种,在新冠疫情期间,科室里把需要进行不同治疗的患者分类管理。”刘天舒说,一部分需要随访的康复病人,在身体没有不适的前提下,适当拉长来院随访的周期。比如,早期病人术后复查,有3至6个月的弹性时间窗。根据这个原则,疫情期间,如果病人没有出现紧急状况,可适当推迟几个月来复查。


对于正在做化疗的病人,酌情延迟一段时间化疗或适度减少化疗药物剂量,操作上根据方案把输注的化疗药物改为口服药,这样相对比较简便,也可减少意外风险。

还有一种情况是择期手术的病人,如果正好在疫情之前已经预约了开刀,突然遇到疫情,不得不暂缓手术,科室也已根据病人的相关情况,把术后的药物治疗提前到手术之前使用。


刘天舒主任说,肿瘤病人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医院可随时安排手术。不过她发现,通过这次疫情,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就诊模式。“在中山医院的肿瘤病人当中,约60%-70%是外地病人,医院也借助与全国各地的医联体、合作平台,利用远程会诊、网络义诊等方式,让这部分不能来沪的病人在当地做化疗、复查等。

优势:多学科综合诊治


现在,肿瘤病人的治疗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化疗、放疗和手术这“三把刀”,随着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的不断扩充,病人的选择已经相当丰富。而中山医院,除了药物选择广泛外,刘天舒主任还介绍了他们诊治肿瘤病人的另一个亮点——多学科参与综合诊治。她介绍,肿瘤本就涉及多学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医院在肺癌、肝癌领域就已有多学科诊治的实践,到 2010 年以后这一模式获得飞速发展,中山医院有 40 多个 MDT 团队,其中肿瘤相关的MDT有28个,每年发起数千例肿瘤患者的MDT 讨论,解决患者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以病人为中心,将多学科的诊治优势强强联合,以期达到临床治疗的最大获益。”在刘天舒看来,方案那么多,如何选对最适合自己的首诊方案,对肿瘤的预后相当重要。最理想的路径是患者能“找对医院、找对科室、找对专家”,但病情复杂、站在治疗的十字路口不知究竟该如何走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模式。不仅能打破不同科室之间的界限,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肿瘤的具体部位、病理类型、分子分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应用现有的各种有效手段开展治疗,患者也不必在各种治疗选择中纠结不已,避免走弯路。


除此以外,有别于传统印象中的肿瘤 MDT团队,中山医院还形成了“精准医学 MDT”“肿瘤营养 MDT”“心脏肿瘤 MDT”“免疫药物不良反应MDT”等,结合技术新发展、患者新需求的新型 MDT 团队。

答疑:如何进行药物选择


在肿瘤治疗领域,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这两大类抗癌药,已成为很多癌症病种的主流治疗方案。“哪个对我来说更好?”许多患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刘天舒说,靶向药物,针对的是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有的基因突变。靶向药物和化疗的目的都是直接杀死尽可能多的癌细胞。比起化疗,靶向药物理论上只会抑制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因此副作用要小很多。

而这几年流行起来的免疫药物,其作用对象不是癌细胞,而是免疫细胞。这类药物自己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激活针对癌细胞的免疫系统,然后让大量活跃的免疫细胞成为抗癌武器。目前上市的PD1 抑制剂,PD-L1抑制剂,或CTLA4抑制剂都是如此。


不管是哪种药物,都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临床上理想情况是把不同类别的药物优点结合在一起,提高响应比例,可以尝试组合疗法。不过,刘天舒也提醒,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道听途说。每个人的病情都不尽相同,哪怕是同一种肿瘤、同一种分期,也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专科医生、特别是肿瘤内科医生进行方案的选择时,会充分考虑换患者的个体情况,预测并监测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调整治疗计划。因此,在中山医院这样综合实力强大的三甲医院肿瘤内科,患者不必因药物的选择问题而犹豫不决,只要提升治疗依从性,医生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你。”刘天舒说。

刘天舒:抗疫+抗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助力肿瘤患者 | 科学抗疫 名医有约


作者:钟安

制图:戴佳嘉

编辑:唐梦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