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系列篇之二十七

261:科斯猜想(Coase conjecture):經濟學家科斯在1972年提出一個後被證實的猜測,由於將來銷售的耐用品將會影響到現在所售出的產品的未來價值,在壟斷耐用品生產者沒有對未來的產量水平做出承諾時,如果消費者具有價格下跌的理性預期,那麼壟斷價格就會迅速降到邊際成本水平。

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系列篇之二十七


262:冰棍理論(lolly theory):前工行行長楊凱生提出,“處置不良資產就像賣冰棍。冰棍在手裡時間長了,就融化了,不良資產亦如此。如果不能趕快處置,時間長了,就只剩下一根兒木棒了。”即國有不良資產隨時間推移會貶值,因此應當需加快處置速度,提高不良貸款回收率。該理論現被認為錯誤。


263:波斯納定理(Posner theory):法經濟學家波斯納提出,如果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抑制交易,那麼權利應賦予那些最珍視它們的人。其對偶形式為,在法律上,事故責任應歸咎於能以最低成本避免事故而沒有這樣做的人。該定理實際上告訴人們,真正的公平,應以效率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比如天氣預報。


264:斯密定理(Smith theory):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只有當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隨著市場範圍的擴大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專業化的生產者才能實際出現和存在。隨著市場範圍的擴大,分工和專業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其是市場規模限制勞動分工的假說,是現代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265:阿爾欽-艾倫定理(Alchian-Allen law):一位讀者向兩位提問到,為什麼盛產蘋果的華盛頓的本地市場蘋果又小又醜,而外地的蘋果又大又漂亮?經濟學家阿爾欽和艾倫回答道,當相同的附加成本(如運輸成本)被加在兩個相似的商品價格上時,其結果是人們會增加對優質商品的相對消費量。因此,優質商品很可能被出口。


266:阿爾欽之謎(Alchian puzzle):在一個千人的小城中,一座劇院採取股份所有制,同時還存在一座共同財產的禮堂。劇院和禮堂同時收門票併為小城人口服務。阿爾欽因此問:二者的區別何在?為什麼認定前者是私有財產,而後者是公共財產?阿爾欽用個人與財物的疏離度和關心值來描述此現象。


267:AD詰難(AD interrogation):阿爾欽和德姆塞茨1972年提出疑問,以下兩種合約相同時,當僱員沒有完成合約中規定所做的事情,僱主可以行使企業家的權威解僱他,那麼為什麼一個獨立簽約人就不能在另一個獨立簽約人提供了不滿意的產品時,行使所謂消費者的權威解僱(即不再光顧)後者?


268:霍布森選擇(Hobson choice):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上一個條件,即只許挑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此條件實際上等於不讓挑選。如香港行政長官經普選產生並由中央政府任命就是一種典型的霍布森選擇,即有民主的權利不一定有民主的結果。


269:88%魔咒(88% curse):指當開放式偏股型基金的倉位水平達到88%左右的時候,A股市場往往會出現大跌,基金倉位成了股市的“反向指標”。偏股基金的股票倉位配置最低為60%,最高為95%,到達88%意味著買方力量的減弱,股價達到高位,基金會獲利回吐。


270:葉利欽效應(Yeltsin effect):產生於蘇聯解體時期,葉利欽通過普選任蘇聯加盟國俄羅斯的總統,而蘇聯的主題為俄羅斯,這導致了戈爾巴喬夫的權利削弱。國家元首與地方首長之民意基礎過於相近,使地方首長與國家元首的政治實力可能並駕齊驅,甚至凌駕後者之上,危及中央與地方權力均衡。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