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紹昆:命運讓我走上中醫之路

我走上中醫之路,完全是命運使然,有很大的偶然性。這事得從一九六二年說起。

一九六二年,我從溫州一中畢業了。當時國家正處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我的父親被單位精簡回鄉了。我呢,被當做家庭的唯一勞動力,隨父回鄉務農而回到了青山村。患有肺結核的父親在未精簡回鄉之前已經吃了多年的西藥,然而病情未見好轉,還經常請病假在家休養。精簡回鄉後,公費醫療被取消了。大家都認為父親的病情會進一步地惡化。父親也百般無奈,所以在貧病交迫的情況下,他聽從了何黃淼老師的指點,開始自學中醫、針灸為自己治病。

何黃淼老師中等個子,戴著眼鏡,精明敏捷,談吐詼諧。他跟我們是同鄉,曾經與我父親在同一個中學教過書,所以我從小就認識了他。何黃淼老師受他老中醫岳父的影響,神差鬼使地學習了中醫針灸,從醫以後臨床效果非常明顯,所以在永嘉場的民間流傳著他許多診病療傷的故事。

在何黃淼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兩年後,父親的肺結核奇蹟般地治癒了。這件事使我對中醫針灸有了感性的認識,有了好感。值得家人慶幸的是,父親後來身體非常健康,到了八十多歲的時候,不用戴眼鏡也可以看清蠅頭小字,成為整個青山村最長壽的“壽長公” 。

青山村,古代稱之為永嘉場四都青山。 永嘉場由“一都”至“五都”五個“都”組成,星羅棋佈著一百二十三個自然村落。青山村就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個小山村。

永嘉場,位於溫州市東部,是古代全國幾大鹽場之一。它地處甌江入海口的南岸,依託巍巍大羅山,面臨茫茫東海洋。據《山海經·海內南經》載:“甌居海中。”從地理環境來看,永嘉場自古以來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巍峨連綿的大羅山,從與瑞安交界的元寶山到甌江口的茅竹嶺,成為一條天然屏障的分界線。因此,永嘉場在語言、服飾、民情、風俗等方面與僅相距二十多公里的溫州市區相比較,有它所不同的地方。

永嘉場有一個繁華的古鎮,名叫寺前街。由於它地處唐代著名寺院乾元寺的前面,遂名“寺前街”。這條街在明清時期因曾經是永嘉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名聞遐邇。人們一提永嘉場,就會聯想起寺前街,寺前街成了永嘉場對外的代名詞。青山村坐落在寺前街的西面,距離寺前街僅三公里左右。它背靠大羅山北麓,村子的西南方向就是遠近聞名的天然仙境——瑤溪。

從大羅山深處流淌而來的溪水在青山村的周圍天然的形成一條河流。河水清洌,清澈如鏡,藍天白雲盡在其中,因而顯得水光瀲灩,河裡的水流很慢,沙石清晰可見,水草肥美,可見魚群遊弋水底。河道曲折處,水石相激,靜夜遠聞,隱隱若有歌吟。青山村山水相依,風景異常秀麗。村頭東邊的青山小樓,年代古遠,嫣然使人想起“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千古名句。

只有幾百口人的青山村,可能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始遷祖為中原豪門大族的後裔,項喬《甌東私錄》卷二《青山婁氏族譜後序》雲:“夷考其譜,代生哲人。在唐如宰相婁師德……為青山之始祖。”所以青山婁氏特別注重傳統儒家經書教育,《宋史》中記載的名臣婁寅亮就出生在青山村中。到了明代,青山村已經是浙南的一個名聲顯赫的文化村落。譬如婁浚(明代宗朱祁鈺景泰辛未進士,任貴州道御史)、婁恪(嘉靖歲貢,任太倉訓導)、婁昕(萬曆歲貢,任教諭)等人都是當時有社會影響的文化人。如婁恪著有《青山集》,他在《登王玉泉蘭亭》一詩中雲:“青山無限好,都入醉中看”,由衷地讚美家鄉瑰麗的河山美景。明朝文風鼎盛時期,在青山村的東南方向,“二都英橋王”、“三都普門張”人才輩出,群星璀璨。他們既是行政官員,又是學問家。這樣以來,就與‘四都青山婁’構成了的犄角之勢。他們相互呼應,相互影響,為整個永嘉場的文化發展推波助瀾,蔚為壯觀。項喬又云:“予世居永嘉場也。場蕞爾一區耳,本朝以來,山海之秀,鍾於人文,陳啟、胡奧、李觀之後,為宰相者一人,為大司成者二人,為郎署、為藩、為臬、為府州縣二十餘人,為鄉貢、歲貢、例貢三四十餘人,為校官弟子員者二百餘人。”

青山村在我兒時的記憶裡確實是美不勝收,風情萬種。

村裡民居大部分為晚清建築,其建築的特點是以寬度長於高度。這是一種扇形的建築造型。在青山藍天、小橋流水、青磚黛瓦映照之下、構成一幅幅恬靜自如、天人合一的畫卷。村子裡的道路不寬闊,鋪滿了長長的花崗岩石板,千百年來一代代先人走過來走過去,石板也走得圓潤光滑。沿街的老屋雖然低矮簡陋,卻留有古村落的姿態。小巷一波三折,小巷深處,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幾座舊宅門外聳立的旗杆石,還殘留著千年來的鼎盛輝煌。由於交通不便,這裡的建築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還保存得完好。

透過低矮窗欞前面坍塌的圍牆,就可以看見黑壓壓的青山。我每天從農田裡回家,常常坐在昏暗的窗前看雲捲雲舒,心裡盤算著今後的生活該怎麼過。我不知道目前這種生活是我整個人生的主題曲還僅僅是一段插曲而已。父親被精簡時我們一家七口就租住在這裡。房子面積只有十四平米,陰暗潮溼,地面泥濘。因為以稻稈鋪床當褥,我們身上都帶著股稻草的氣味。

房東陳德昌先生,他是一個極為善良、厚道的曲藝藝人。他給了我們許多的慰藉與溫暖,幫助我們度過了生活中最困難的年月。他總是在深夜裡,把自己捨不得吃的藕粉煮成香噴噴、熱騰騰的米糊,給我的父親一步一搖地送來。特別是在寒冬臘月的夜晚,他用一個一個歷代戲文中的故事來勸慰我貧病交迫的父親。其情其景,時時令人產生時光倒流的幻覺。德昌先生是一個近於失明的人,但是他心中仍然保持古代民間的道德標準,他通過曲藝演唱維生,同時通過傳統戲文懲惡揚善的故事,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我一想起那一段日子,感恩懷念的情感佔據了我的心間,他的存在是我精神生活的亮點。

父親在東窗的前面擺了一張舊書桌,這就是我們一家吃飯、議事、讀書、寫字的地方了。後來父親在窗外蓋了一個豬欄,養了一頭小豬後,房間裡的空氣就變了樣,開始的時候我們難以適應,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每當夜晚,我和父親相對而坐,對著一盞如豆的燈火翻讀著中醫針灸書籍、報刊雜誌,直到油枯燈滅才躺下睡覺。每當夜半或凌晨時分,我們被餓豬嗷嗷喊叫聲吵醒時,我們父子就會展開新一輪關於養不養豬的討論。

我一直反對父親養豬,因為人都吃不飽哪裡有東西來餵豬。父親不這樣想,他默默地去拔野菜,把野菜切細,拌上糠秕之類,夜深人靜還在一遍一遍煮豬食。他還找來一大堆科學養豬的小冊子,按圖索驥地運用到養豬的實際中去。譬如他拐彎抹角地買來酒糟餵豬,據說改善豬的睡眠質量;又如他在豬欄前面掛上多層的竹簾,使豬欄變為暗室,據說可以延長豬的睡眠時間。總之千方百計使豬寶寶少動多睡,迅速生肉長肥,為家庭增加收入。

父親原來是一個優秀的中學教師,一個極為負責任的班主任。只要你翻看過他的十多本英語和地理學的備課本,就會得出我以上的結論。被精減後的父親就象丟了魂,完全變了樣。一個七口之家的家長,五個未成年子女的撫養者,家庭的主要經濟承擔人,現在無緣無故地被精減了,一分錢的收入也沒有了,你說怎麼做才能夠充當起這個家長的角色呢?父親選擇了學中醫和養豬,這樣的選擇對家庭的經濟並無小補,但他可能著眼於中、長期的目標。其實養豬的中期目標只能是得不償失,學中醫的長期目標更是遙不可及。然而他並不這樣算的,他說:“你不懂農村經濟學,農民家家戶戶養豬,積少成多,沒賺賺吆喝,空折騰也熱鬧,沒錢時借錢也容易,所以養豬沒賺也是賺。學中醫學針灸就是學志氣、學意志,別人能學會你為什麼學不會。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之中選擇勞動,選擇信念,就能求生。你要知道,我們現在窮得只剩下希望。假如太現實了,把信念與希望也丟掉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我是家長,我就是這樣想的,聽我的話沒錯。等你老了,你就會知道我是對的。”

我還能怎麼說呢,只是感到無邊的悲哀。

所以當後來讀到食指的《相信未來》一詩: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

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 

讀著讀著,沒讀幾句,我的嘴唇就變得黏澀沉重,泣不成聲地讀不下去了。

在青山村,還有一個人我是永遠不會忘懷的,她就是大隊書記的母親。她有嚴重的膝關節風溼病,走路一擺一擺的,又遲緩,又艱難。在我們回鄉務農的那一段時間裡,她也許是出於同情與憐憫,經常把家中的糧食偷偷地送給我們。那個時候糧食十分珍貴,可以說,糧食就是生命,然而她老人家把地瓜、蠶豆、年糕等重甸甸的物品接濟了我們。她總是在天黑時分,把自己長長的圍身布的下截向上轉起來形成一個貼身的袋子,把這些東西裝在裡面,一幌一搖地給我們送來。我們每次都謝絕她的東西,懇求她不要這樣,說要把東西送回去。但她總是拋下東西就走,說是她的一點心意,是瞞著他兒子婁書記,所以千萬不能送回去。我們能說什麼呢,只有違心地接受她的饋贈。

後來我父親告訴我,大隊書記的母親一輩子都眷顧著他,呵護著他,因為我父親是吃她的奶水長大的。

“你有沒有經常想念她?”我問父親。

父親難過地搖搖頭,一句話也不說。過了半天,才說:“我學針灸除了替自己治療疾病之外,也想幫她治療風溼性膝關節炎。”

我父親神色黯然,拼命地抽菸。

“那你有沒有給她診治過?”

“沒有,一次也沒有”父親搖搖頭,長太息以掩涕,沉默了好久,低聲呢噥, “我去她家不方便,婁書記一定不喜歡。我只想她主動找我看病,但是她始終都沒有來。”

這點,我能理解。記得他在一次次動員我學習中醫針灸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有的人,我心裡很想去幫她診治,但我的身份不方便。你假如學會了中醫針灸,那就好了,也可以了卻了我的心願。”當時我聽不懂父親話中的含義,也不想去問為什麼。他這樣一講,我全明白了。

有一年臘月廿四夜,大隊書記的母親又偷偷摸摸地送年糕給我們。這個夜晚農村裡每家每戶都要祭灶王爺,所以我記住了日子。她和平時一樣,一放下東西轉頭就走。但是,我看見父親一下子拉著她的手,要她留下看病。她推辭了一下之後,真的在凳子上坐了下來。她的兩個膝關節腫痛但是不紅,下肢有明顯浮腫。口苦口乾,不思飲水,其它方面沒有什麼大的異常。父親給她在膝蓋後面的委中穴位刺血後拔罐,然後給她開了一張中醫處方。父親很少開方,一是生性謹慎,二是怕惹麻煩。他那天夜晚的處方可能在心裡琢磨了好多時日了,開方的時候,臉上泛紅,透露出少有的自信與滿足。當時我把方子抄錄了下來:

檳榔六錢,陳皮三錢,木瓜三錢,吳茱萸一錢,桔梗三錢,生薑三片,紫蘇莖葉六錢,黃柏三錢,蒼朮三錢,茯苓六錢,防己六錢,薏仁六錢,六帖。

後來才知道那是一張雞鳴散的加減方,治療上述病症十分有效。大隊書記的母親有沒有服用,以及療效如何我就不知道了。我後來再把這個方子加二兩生黃芪,使用於虛胖型下肢特異性水腫的病人,療效非常的明顯。

父親是一個古詩詞的愛好者,一說起新詩他都是鞭撻有加。然而奇怪的是,他的案頭總擺著一本1939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艾青的《大堰河》,並在詩集的扉頁上用毛筆小字寫上“——挹海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三月十日 壺鎭安定中學”挹海是父親的“字”,一生之中很少使用。抗戰期間,杭州安定中學遷移到浙江縉雲縣壺鎮上課,作為高中學生的父親就購買來這本書,並一直珍藏下來,在文革中也沒有被毀壞,真是一大奇蹟。這本詩集我也反覆閱讀過幾次,感覺到詩歌流暢淺易,並且蘊蓄著豐富的內容,詩歌中寫出了詩人心中對保姆的來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真切感情。然而沒有進一步聯想父親為什麼這樣珍愛這本詩集。

人的感情真是非常的奇特,非常的複雜。父親對大隊書記的母親的眷念竟移情於詩集《大堰河》,婁書記的母親通過偷偷地饋送糧食來表達其內心的牽掛。

父親與大隊書記的母親在特殊歷史環境下的情感交流都發生在我們剛剛住進陳徳昌先生那裡的那幾年裡,後來這種來往在我的記憶裡就模糊了。也許她年紀越來越大了,她有病的雙腿再也走不了那樣遠的路了。

回憶永嘉場青山村這些久違的往事,總會讓人獲得一種濃郁的鄉土親情,與此同時也免不了讓人去思考構成那個年代種種荒誕現象的深層原因。

回鄉後,我整天貓在青山村的小山溝裡,繁忙的農業勞動從早到黑幾乎沒有一點點空隙,生活條件也極為困苦。我接受過的十二年文化教育與現實的農村社會一點也搭不上邊,從小在城市養成的生活節奏在這裡幾乎斷了弦。剛剛下鄉的那一年,我認為這種起早摸黑的體力勞動是一種必要的意志磨練。小學、初中、高中時代讀過的英雄人物,如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裡的拉赫美托夫,《鋼鐵是怎麼煉成的》裡的保爾·柯察金,都成為自己仿效的榜樣。然而連續幾年下來,我發覺這種強體力勞動對自己的前途沒有什麼正面的作用,就漸漸地灰了心,就有了想改變這種生活的念頭。現在看來,這一種情緒的產生,與其說是由於艱難生活與勞累農活,還不如說是由於農村的這種生活方式與文化氛圍。我發現再這樣繼續陷入精神的貧困之中,自己也可能成為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想想今生怕是一無所就,心裡鬱悶到極點。其實,當時精神上已經開始變得遲鈍與麻木,生活的圈子越來越狹窄,甚至連擺脫困境的願望都沒有,也不敢想象未來生活該怎麼辦?

我回鄉那年父親就要我閱讀那套中醫大專院校統編教材。這套教材是我父親精簡回鄉時特地到新華書店購買的。父親把這套教材買來後,在每一本書的封面上都留下自己的簽名和購書的年月日:——“挹海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日。”在家境極為困難的時節還捨得掏錢去買這一大套統編教材來學習,而且在這套書的封面上使用了他的“字”挹海,我想可能他當時真的把家庭命運寄託在這一套中醫教材上了。寫在這套書的封面上的這幾個字是草書字體,有形有勢, 奔蛇走虺,如聚如散,瀟灑無忌。一般說來一個人寫字的筆跡可以立象見意,也就是俗話說的“字如其人”,傳達著靈魂的信息。但這一種以字識人,字能表情達性的說法用在我父親身上卻一點也不相應。在家人的印象裡,父親是一位憨厚怯弱、寒儉拘謹、不苟言笑的人。他的草書字體所流露出來的狂放開闊的氣象在他身上沒有一點蹤影。是的,從事於多年教育工作的父親童提時代臨過褚遂良的《孟法師碑》與《雁塔聖教序》帖,在書法方面下過一些苦功。大書法家王梅庵先生是父親的舅舅,早年曾經受其影響和指點。王梅庵先生世稱江南第一支筆,與溥心畲、沈尹默、葉恭綽等書法家齊名於燕京;上世紀三十年代有《王梅庵臨褚河南聖教序》行世,時人曾評論他的書法“熔篆隸碑帖於一爐。真書、行、草兼工,臨褚深得神髓,章草尤獨絕一時;他被譽為溫州當代書法界的“一代宗師”。梅庵先生曾經稱讚過我父親的書法小品“清新可用”。這雖然是老一輩對少年父親的鼓勵勸勉之詞,當不得真,但也可以從中看到父親當年敏悟、生氣的身影。現在對照父親先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在形體、性格與氣質上的變化,回過頭來就不得不歎服脫胎換骨的造化和歲月世變的刻痕。

每當我翻動這套教材的書頁時,就會想起背後有父親一雙飽含著希望和深情的眼睛;所以即使身心疲憊不堪,也總有一種無形的動力支撐著我。但是光有決心與意志也沒有多大的用處,因為讀這些教材就像讀天書,所有的概念全是“新”的。它不像自然科學,也不像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中學階段學了的知識跟它全都聯繫不上。所以父親的願望也僅僅是他個人的願望而已,我感到自己無法走近中醫的大門。

我也求教過父親一些中醫學的知識,他的回答比教材裡講的理論通俗好懂。

“阿大,你說中醫針灸科學嗎?”

我叫父親為“阿大”,因為我出生的時候,家裡人去排八字,那人說我與父親的八字相沖,不能與別人一樣喊父親為“阿爸”。在農村,當一個人剛剛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世界,無形之中就已經給你貼上了不少宿命的標籤。不過我的這個“與父親‘八字’相沖”的標籤,倒是有點歪打正著地貼對了。

父親的認知系統與我的不一樣,所以一討論問題我們就會發生言語上的衝突。這樣的碰撞往往會敗壞了我們談話的氣氛,所以我們父子之間很少能進行融洽的交談。

“這個問題還要回答嗎?”父親不屑一顧地說。

“為什麼不要回答,我的問題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感而發的。電影《早春二月》裡,那個戴著瓜皮帽,留著山羊鬍子的瘦小老頭就是個中醫師,他的庸俗猥瑣形象太形象了。他信誓旦旦地說文嫂的兒子沒事,可以痊癒,結果是孩子第二天就死了。”

“生活中也許有這樣的人,”父親說:“但是被柔石典型化以後,就起了敗壞中醫的作用,就成為一個被歪曲了的形象。”

“阿大,你心目中的中醫學該是怎麼樣的形象?”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父親畢竟是個多年的中學老師,做起思想工作來一套一套的,“前天阿福公腰傷了,躺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他的兒子跑來請我過去替他針灸,我給他在後溪穴位上刺了兩針,阿福公就能自己從床上爬了起來。你說面對這樣的事實,如果還要追究針灸科學不科學,是不是有點兒荒唐啊?”

“你的意思是,有療效就是科學?”

“我沒有這樣說,”父親回答,“但是我的意思很明白。不要用‘科學’來問難針灸學,問難中醫學,而是要在中醫與針灸的療效前面來問難科學。問問它,為什麼不能解釋解釋中醫與針灸療效背後的機理是什麼?”

“你這不是倒打一耙嗎?”我不高興地問。

“我是以科學的態度來回答你的怪問題。”父親振振有詞。

我想了想,覺得父親的話也有一點道理,對已經客觀存在的中醫針灸療效的科學性進行懷疑,的確有點兒思維錯位。

“你的提問使我想起了一個可笑的故事。”父親看見我一聲不吭的樣子,就頗為自得地說。

“什麼故事?”

“有一個山村,生活著一對長壽的夫婦,老人家110歲,老太婆108歲”父親說:“有一對研究營養學的科學家夫婦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就去採訪他們。經過了幾天的爬山涉水,科學家夫婦終於來到了他們的家中。當科學家夫婦詢問他們的飲食習慣的時候,長壽的夫婦說自己經常吃甜食與肉類的食品。科學家夫婦就建議他們今後不要這樣,因為經常吃甜食與肉類的食品不利於身體健康與長壽。”

在長壽者的面前指責他們的飲食習慣不利於長壽,這不是搞笑嗎?

“中國古代有一個成語就是嘲笑這一種自不量力的現象的,”父親盯著我的眼睛,故意地問,“你知道嗎?”

我當然知道,不就是“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嗎,但是我不能說,一說出來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不過我提的問題到底錯在哪裡?我心裡一直還是不明白,到了幾十年以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偽問題。

“阿大,在農村當醫師,學中醫好還是學西醫好?”

“學中醫學西醫都好,”父親說,“問題是中醫可以自學,西醫無法自學;中醫可以在沒有條件沒有醫療設備的環境裡診治疾病,然而西醫不能。我的一個高中同學,是一位西醫大夫,在上海一個大醫院工作,老家在永強下垟街。春節回家探親時,鄉親們一看上海的大醫師來了,都來找他看病。這可把他難壞了,因為西醫大夫離開了醫院,離開了檢測儀器,就沒法給病人診斷、開藥。看到鄉親們滿懷希望而來,失望而去,這位大夫的心裡很不是滋味,沮喪之情毫不掩飾地溢於言表。其中一個二十多歲的婦女,是我們同班同學的女兒,她子宮出血半年,各個大醫院都認為要子宮切除才能治癒。她從老遠老遠的地方慕名而來,最後還得失望而歸。後來還是我把她介紹到二都的王雲五醫師那裡診治,雲五醫師給她開了三帖中藥,病了半年的子宮出血就止住了。我的高中同學,那位上海的西醫大夫親眼目睹了整個治療過程,因而對中醫很是羨慕,甚至決心要學中醫。他說:‘應該承認,中醫可以越過了西醫學中的病因、病理、病位的這些層面,直接進入更深的層次。一箇中醫走到哪兒,哪兒就是一個醫院。’他的意思是說,中醫可以整體性地把握疾病,所以中醫走到哪兒都能給人看病,而西醫只有在醫院裡才能給人看病。”

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就進一步追問診治的全過程。

“阿大,王雲五醫師後來有沒有告訴你,這個婦女診治的具體情況?”

“我後來也向雲五醫師打聽過這個婦女的診治情況,他說這個病症是張錫純的升陷湯證,也就是宗氣下陷,給她的三帖中藥都是重用生黃芪一兩。他說這樣的病症經常遇見,中醫中藥療效很好,許多婦女免除了手術之苦。”

“阿大,假如這個病人給何黃淼老師針灸,他有把握嗎?”

“何黃淼老師用針灸療法也治癒了許多疑難病症,這個病症是不是針灸的適應症還難以肯定。以後你跟隨他學習的時候會慢慢地知道。”

作者:婁紹昆。原文標題為{山外青山樓外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