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學生時代的感動卻現在才理解

上學的時候讀史鐵生,都沉溺於老師留給我們的隨堂作業和考試題型,哪有什麼真實的感受呢,真的理解不了他文字裡的美。只是知道這是散文,思想情感是母愛什麼的,被考試充斥著的人有什麼心情去讀呢。

真的靜下心來理解這本書還是感謝我大學的,現當代文學的老師,感謝老師的不殺之恩,讓我安心畢業了,當然我也不小心很喜歡現當代文學的作品,從詩歌到小說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學生時代的感動卻現在才理解

假如你看了這本書聽我一句勸:不要因為《我與地毯》而跑到安定門外大街去找“地壇”。你去了,無非也就是逛一逛現在已是旅遊勝地的地壇公園。因為史老筆下的那個地壇是一種精神的載體,不是某個客觀的地點。
   
再聽我一句勸,如果你沒有讀過《我與地壇》,千萬別信導遊說:“這就是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地壇”。你沒有讀過史老的思考,看不到《我與地壇》中的地壇。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學生時代的感動卻現在才理解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分享給你: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

史鐵生我不想叫他先生,我總覺得他的散文讀起來,很像隔壁幽居在家的退休老教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希望他不要怪我。史鐵生寫出這樣的文字,或許和他自身的不幸的經歷有關吧。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學生時代的感動卻現在才理解

或許正因為我沒有經歷巨大的不幸,所以至今為止我仍自覺自私。甚至大部分時間我都在想,我們來這世上這麼一輩子,要是不能體現個人的價值,那算是白來了,甚至我覺得沒有及時行樂,都是辜負每日升起的太陽。

我所認為的個人價值是這樣的: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讓自己的慾望得以滿足。這是我大部分的觀點,至於其中還有一些對眾生普遍的終極關懷,對親人好友的愛,由於太微薄了,差不多被覆蓋掉了,讓我都羞於啟齒。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學生時代的感動卻現在才理解

是的,大部分時間裡我都沒想過別人怎樣怎樣,或許也是因為我自己的個人經歷,但是那有如何呢?但是當我看到史鐵生的這本書時,我知道我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很多事情都沒有忘,而我也無法用語言說出來。

真的是那種感覺,整個人一片成熟,同時擁有希望和絕望,而我只能到兩個地方,死之前極力尋找心的地方。

書推大部分都是這樣,說著說著就說到自己感動的地方了,但是我還是那一句,你看你的,我看我的,反正看就得了。

本文由“合群不如合自己”創作,喜歡請關注,後面書推更精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