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2017年2月,年齡已過56歲的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張銳老師奉命出征新疆和田執行為期三年的北京市第九批援疆任務,任北京援疆指揮部規劃發展部副部長、和田地區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併成為了這批援疆幹部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深知結束援疆返京後就將面臨退休,這意味著提職、升級都不再與他有關係,但是張銳老師還是毫不猶豫地服從組織安排,克服困難來到了和田,在3年半的援疆時光中他經歷了多個全新崗位的考驗,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堅持首善標準,真情奉獻邊疆、心繫和田百姓、維護民族團結,用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奔忙在和田大地上,撒播著希望的種子,澆灌著蔥蘢的綠蔭,收穫著甜蜜的果實,把精準扶貧的腳印深深鐫刻在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把民族團結的大愛牢牢樹立在了和田百姓的心中。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沙漠裡的“聚寶盆”

和田地區,古稱于闐。位於新疆的最南端,南枕崑崙山與西藏自治區(阿里)相連,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與阿克蘇地區相連(天山南麓),東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毗鄰,西部與喀什地區接壤。總面積近25萬平方公里。山地佔33.3%、沙漠戈壁佔63.0%、綠洲面積僅佔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隔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塊。地勢南高北低。由於多種原因,和田被稱作是反恐維穩最前沿、脫貧攻堅主戰場,是我國三區三州之一的國家級集中連片重度貧困地區,帶領維吾爾族老鄉脫貧奔小康的壓力巨大。

乾旱的荒漠、貧瘠的沙土,這是人們對和田的第一印象。但在張銳老師眼裡,這裡光照質量好,植物光合效率高;晝夜溫差大,瓜果養分積累充分,果品品質高;空氣乾燥、病蟲害少,有利於生產綠色、有機農副產品;冬季少有陰天、陽光充足,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絕佳之地······這裡簡直是一個天然的“聚寶盆”!為讓長期埋沒在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他就像中了“魔怔”一樣逢人便講和田發展設施農業、優新果樹和綠色有機果品的優勢。

設施農業是和田的制勝法寶

和田地區雖然地域廣闊,但耕地少、常年乾旱多風沙,加上長期缺乏良種和先進種植技術,使當地農業長期發展停滯,成為和田地區農牧民長期貧困的重要原因。要實現脫貧攻堅重任,確保到2020年和全國一起邁入小康,轉型發展是和田地區農業面臨的重大選擇。

和田是全疆最溫暖的地區之一。平原區年平均溫度11.6℃,在農作物成長的旺季6~9月,擁有非常豐富的熱量,其中10℃的積溫為4200℃,對本地區農業生產極為有利。無霜期170~201天;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農作物光合產物的累積,增加瓜果的含糖量;少雨乾燥,平原區年降水量為13.1~48.2毫米,年蒸發量達2450~3137毫米,有利於曬制各種乾果和棉花吐絮,不利於病蟲害的發生。冬季降雪少,少陰天,從10月至來年2月陽光充足,適合發展設施農業。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早在10多年前,和田就通過國家扶貧資金、政府項目資金髮展建設了很多日光溫室,但經過張銳調查發現有60%的溫室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方面早年建設的溫室規格和質量相對較差,結構設計不盡合理;其次設施農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當地老鄉投入不足;第三方面,設施農業的發展需要技術支持;最重要的原因是當地發展設施農業的意識不足。

2017年6月,北京援疆指揮部決定由張銳負責啟動佔地1100畝的“和田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和田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建在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在種植過程中產生了一個無法迴避的突出問題:園區的沙子有機質含量極低、由於沙子保水保肥能力很差,單純靠增施有機肥很難解決問題,進而影響到園區示範和帶動效果。通過多次試驗摸索,終於確定並完善了50%沙子+25%椰糠+25%羊糞雞糞的改土培肥方案,使不保水不保肥的貧瘠沙子變為高產的“土壤”,這一技術目前在和田地區已推廣到近500個溫室。產量(以種植番茄為例)由原來的每年每畝5噸提高到了15噸,節約用水70%。由於這項技術的推廣使1200人實現了脫貧。和田地區人多耕地少,農業發展只能向沙漠要土地,這一技術的推廣將對當地設施農業的發展產生長遠的影響。2019年5月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率北京市黨政代表團赴新疆和田地區考察調研時來到了該園區,看到建設在沙漠中的一座座新型日光溫室內鬱鬱蔥蔥一片豐收的景象時,一遍遍地對張銳說“老張你慢點說,你們是怎麼把貧瘠的沙子變成豐產的土壤的?”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講到當地的新型保溫膜結構日光溫室,張銳研究員眼裡滿是欣慰。“新型保溫膜結構日光溫室的性能介於傳統冷棚和日光溫室之間,根據不同果樹冬季休眠所需的溫度要求對新型膜結構冷棚的材料、保溫工藝進行調整組合,不採取任何供暖措施,新型膜結構日光溫室內冬季最低溫度在6 ℃以上。這種新型溫室跨度大、空間高,種植模式靈活,機械化作業程度高,最重要的是組裝方便快捷、可拆卸、可移動,拆卸重組方便快捷、不影響產品性能,不受地域限制。”

從多到優走向高產質優之路

和田地區種植果樹有先天有利條件:當地氣候條件乾燥,果樹生長可實現全過程無農藥,可以真正地做到綠色乃至有機;和田地區光能資源豐富,光質優越,同品種的果樹、蔬菜,果實在和田地區著色濃、色豔,品質超過內地。張銳認為和田是發展特色林果產業的好地方,應當正確認識併合理開發這些資源,當地維吾爾族老鄉完全可以通過農業種植,使他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和田名聲在外的農產品有大棗和核桃,整個和田地區有170萬畝的核桃,90萬畝的棗,但原來產業發展並不理想。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1)核桃產業


和田種植核桃的歷史很久遠,擁有上千年核桃王。核桃是當地的主導產業,但卻存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張銳介紹說,果樹不能用種子去繁殖後代,否則不論後期管理如何,果實都會發生性狀分離,而當地核桃樹的繁殖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對於耕地面積極少的和田來說,170萬畝的核桃種植影響著維吾爾族老鄉的千家萬戶,每家每戶都有或多或少的核桃樹,都是靠種子繁殖,久而久之當地核桃品質參差不齊,商品化率極低。

果樹要想完好的保持它的性狀不變,就要採取無性繁殖的辦法。在擔任地區林業局副局長後,張銳多次對全地區果樹管理情況進行深入調查,走遍了和田的一市七縣,不辭辛苦指導並參加果樹的修剪工作,帶領大家下鄉慰問、走訪農戶、講解果樹無性繁殖的方法和管理技術,邀請中國林科院核桃專家來和田圍繞當地核桃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核桃管理、品種更新、銷售分析等講座和田間操作示範。通過新品種改接、控冠降高、行間通風透光、增施有機肥、加強病蟲害防治等多種措施,使和田核桃的產量和商品率都大幅度提高,看著日益變化的核桃產銷形勢,維吾爾族老鄉高興地說“北京援疆幹部‘亞克西’”。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2)棗產業

30年前當地還沒有自然分佈的棗樹,如今全地區不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4師各團場就已經擁有90萬畝的棗樹了,主要有兩個品種:一個是駿棗,一個是灰棗。和田棗樹種植面積大,產量一年比一年高,但因為銷路單一,2015年-2017年大棗遭遇了嚴重滯銷的問題,為了幫助老鄉賣棗,當地所有幹部,也包括援疆幹部每人都有協助售賣任務。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到2018年當張銳被同學朋友問到“今年怎麼不見你張羅賣棗”時,他高興地說到“一年來我們一方面抓棗樹的生產管理,一方面大力抓銷售,採取多種措施打好種植管理+銷售的組合拳,現在我們的大棗不愁賣”。張銳欣喜的講到2018年北京援疆指揮部同北京市扶貧援合辦在北京市受援地區消費扶貧產業雙創中心為和田大棗搭建免費進京銷售平臺,把北京消費市場優勢渠道與和田地區優質特色農產品結合起來,通過北京市場輻射全國市場,幫助和田大棗擴展銷路。

這幾年通過嚴控前端的管理提升產品品質,後抓產品銷售,吸引越來越多的客商,和田棗產業也走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3)葡萄產業

葡萄是新疆的傳統產業,葡萄種植歷史超過了2300年,和田獨特的氣候特點使得這裡非常適合種植葡萄,但是此前和田不但專用制幹葡萄品種少(無核白、和田紅),缺乏有色可用於機械加工的制幹葡萄良種,而且鮮食葡萄品種更是匱乏,缺乏耐貯性強、有香味、無核、有色特色品種;葡萄加工(葡萄酒、葡萄汁等)與設施葡萄更是近乎空白。張銳帶領大家一方面大力引進葡萄新品種到和田進行示範,另一方面加強現有葡萄管理水平的提高。原來和田種植葡萄建園需耗費大量木材,建園架材成本高且葡萄樹成型晚,結果晚,產量不高,商品果率低,不利於機械化操作。張銳提出架式改良和簡化高效栽培新技術,不但節省了木材,降低了建園成本,有效解決了和田葡萄產業發展遇到的問題,而且新技術的推廣還使農戶種植葡萄操作簡便、結果提早、品質提高。他還指出和田作為發展鮮食葡萄一個絕佳的地方,目前種植的面積遠遠不夠,應當加大優良鮮食葡萄的發展,同時加快發展適應葡萄貯存的冷鏈物流產業,發揮和田資源稟賦優勢,做強做大優質鮮食葡萄產業。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1)蘆筍產業

一次下鄉檢查工作時張銳偶然看到一對夫婦在簡陋的大棚種植蘆筍,隨後他了解到當地在十幾年前曾經有人種植過蘆筍,但很快宣告失敗,他想要把這個產業重新做起來。很多人就勸他說歷史都證明和田不適宜種植蘆筍的。他反問到“你調查過他們失敗的原因嗎?他們原來是怎麼種的?種到哪了?”

張銳調查發現蘆筍適應性強,可以在氣候多變、土壤貧瘠的地方生長,更能在晝夜溫差較大的沙漠裡生長。蘆筍根系很深,所以它的種植有三怕:第一怕連續下雨,第二怕土壤黏重,第三怕重茬。而這“三怕”對於和田來講,一個都沒有。在分析的基礎上,他提倡大力發展設施蘆筍種植,制定了設施蘆筍全產業化流程和標準。由於蘆筍後期管理十分簡單,很適合維吾爾族婦女和文化不高的老人參與其中。目前和田每畝溫室每年可收穫1.3噸商品蘆筍,收入3萬多元。和田的蘆筍因為品質好,內地商客爭相要貨,供不應求,反過來又增強了農戶發展蘆筍的積極性,短短4年時間和田的溫室蘆筍種植從無到有,已經推廣了500多個大棚,使許多維吾爾族老鄉通過種植蘆筍脫了貧、致了富。

國外對蘆筍的推崇和消費程度要遠遠高於國內,張銳認為未來可以利用新疆的地理優勢和資源條件優勢,打造世界級的高品質蘆筍產業基地,建立蘆筍加工廠,出口周邊國家,讓蘆筍這一特色產業成為越來越多的農民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2)兔產業

和田具有發展特色養殖業的巨大優勢和機遇。首先國內一些畜牧養殖的傳統地區受環保要求的影響,很多的養殖企業面臨搬家的窘境,急需找一個能保證養殖業長久發展的地區;第二,去年開始我們國內養豬產業出現問題,造成了豬肉的價格飆升,帶來的是其他畜產品的銷路提高;此外和田地區乾燥、少雨、疫病少、土地廣闊易開發,適宜畜牧產業發展。雨少乾燥、病害較少成為兔產業發展的“地利”;農村勞動力富足則是“人和”。隨著特色畜牧業在強農惠農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兔產業發展迎來重要機遇。

張銳與和田地委、行署有關領導一起從抓“和田地區畜牧發展總體規劃”入手高度重視兔產業發展,並將此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全力推進。和田的兔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兔產業精準扶貧之“路”越走越寬,不到兩年的時間,和田成為了世界兔子養殖規模最大的地方。2019年第九屆中國兔業發展大會在和田隆重召開,張銳說:這既是對和田兔產業發展的肯定,也是對我們的鞭策,我雖然援疆已經結束了,但還是衷心祝願和田兔產業繼續騰飛,為全國兔產業的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為了探索解決和田地區養羊產業冬春季青飼草嚴重不足的問題,張銳在國內首次開展了利用日光溫室在冬春季節工廠化生產大麥飼草試驗並獲得成功,在半年的時間內利用6個溫室共生產出792噸大麥苗青飼草,全部贈送給了受援地相關建檔立卡養羊貧困戶,提高了他們的養殖收入。

大麥飼草是一種精飼料,生長週期短、產量高。他希望通過種植大麥草,探索解決冬春季青飼草嚴重不足的問題。未來通過示範種植,把大麥草種植範圍擴展到和田鄉鎮。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我的目標,不是在園區裡種上幾個大棚就完事,是要求企業在園區內學技術、在園區外大面積推廣!要求企業引導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種植,協助農戶銷售,幫助他們增加收入!我要求,入駐企業都要提交計劃,——在和田當地推廣試種農產品的計劃!”三年援疆任務結束後,今年4月經相關領導部門批准並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領導同意,他再一次前往和田協助工作,對北京市第十批援疆幹部進行有關工作交接,對新疆和田國家農業園區先導區內種植企業進行調查和清理,負責“和田地區畜牧發展總體規劃”工作、“和田地區飼草料發展規劃”以及“和田地區設施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工作。期間在張銳的引薦下,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為和田畜牧業發展也做了很多工作,編制了“和田地區畜牧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張銳表示,未來只要有需要依舊會為和田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在採訪即將結束時張銳老師動情地說了這樣一句感人的話:三年援疆路,一生和田情!


採訪側記:

腳踩和田大地,播撒希望種子

——援疆幹部張銳


在新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心懷夢想、信念堅定;他們心繫群眾、甘於奉獻;他們無限忠誠、精誠團結;他們心存擔當、埋頭實幹。

20多年來一批批北京援疆幹部人才不負組織信任,無愧兩地各族人民的期望,用心、用力、用情建設新疆,奉獻和田,湧現出了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事蹟。他們為促進新疆發展、維護新疆穩定,始終拼搏在和田發展的最前沿,始終奮鬥在為民服務的第一線。2018年4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來到和田看望第九批援疆幹部時動情地說:“你們是首都人民的好兒女,是援疆戰場的前方將士!”

讓我們一起走近北京市第九批援疆幹部中的一員,曾任北京援疆指揮部規劃發展部副部長、和田地區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銳同志。

讓沙漠裡的“聚寶盆”生出金子來


用汗水播灑脫貧“種子”

2017年6月,張銳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陣陣風塵中徜徉,苦苦策劃著科技園先導區規劃。他曾經走遍祖國山川,做了百多個農業園區規劃,唯獨沒有主導過戈壁農業園區建設。沒時間適應陌生的環境,顧不得被太陽灼傷的皮膚,每天一睜眼,張銳便扎進園區,指揮推土機平沙丘、修道路、建圍欄、搭溫室,直到太陽落山。“他每天回宿舍會給我打個電話,說說園區新的進展,有時也會‘吐槽’什麼工作沒做到位,我就調侃他,都快60歲的人了,怎麼還是這麼大火氣。”張銳的愛人郝王紅說到,但張銳總是嚴肅地告訴她,園區的規劃建設馬虎不得,早些建好,就能讓農民早點種上苗,掙上錢。如今先導區內138座現代化鋼架大棚,依次排開,傲然挺立。園區外,依然黃沙漫漫;園區內,已經生機盎然。

張銳老師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積極落實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支持新疆和田地區林業局果樹轉型發展協議”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援助和田地區林業局駐村包村脫貧協議”等協議的簽署並爭取相關資金40萬元。先後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草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8個全新草莓品種首次在和田引種成功並獲得高產;7個鮮食香味葡萄品種已經在“和田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內的11個大棚種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的3個番茄、7個甜瓜、4個黃瓜、3個南瓜、3個葉菜共計28個蔬菜新品種引進落戶在了和田,在試種觀察的基礎上已經篩選出來8個品種在和田地區的幾百個溫室大棚內擴大種植,其增產增收、帶動農戶脫貧致富效果非常明顯。北京平谷的56個優良大桃品種也在和田地區的洛浦縣落地,今年開始已經全部結果。這些工作和數據在內地也許算不上什麼,但是在和田這個特殊的地方能有如此成績,一枝、一葉、一花、一果都浸滿了張銳老師的滴滴汗水和心血,在和田大地上他用生命栽種著希望之苗,用忠誠培育著脫貧之果,把精準扶貧的腳印深深鐫刻在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把民族團結的大愛牢牢樹立在了和田百姓的心中。

在付出中享受精神的富足

在張銳老師心裡,和田這片土地給予他的,遠比他為這片土地付出的多。

在荒漠中建起一座農業“城堡”,讓種子在流沙中結出碩果,用創新管理模式為和田培養一支能留下、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業隊伍……為和田農業發展盡己所能,這是張銳在援疆工作中的付出。

來援疆,就要融入新疆這片土地,就要走進新疆各族人民的心裡去。工作不久,張銳便向領導申請,他也要與少數民族兄弟結對認親。正是在2017年7月這次民族團結一家親、看望維吾爾族老鄉的活動中他的愛人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從民豐縣回來後不久在張銳的鼓勵下她積極響應和田地委、行署的號召報名成為了一名退休來和田支教人員,在和田市教育局京都幼兒園工作了兩年半,由此他們成為了北京援疆團隊中唯一一對夫妻雙雙來援疆人員。2019年,郝王紅收穫了自己眼中至高無上的榮譽——由幼兒園頒發的“優秀教師”榮譽證書。

農戶豐收後的笑臉、孩子們張開雙臂的擁抱、每次去維吾爾族親戚家受到的熱情款待和向一家人一樣的徹夜長談……,張銳老師夫婦在第二故鄉每天都收穫著這樣一份份“厚禮”和永生難忘的情誼。

“回憶起三年前在我奔赴援疆前線的前一天,富通公司在臨行前為我踐行,當時送我的相冊裡載滿了十多年來我和富通員工一起做項目規劃中的點點滴滴,這本相冊陪我度過了難忘的三年援疆時光,它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前行……”中農富通2019年度總結暨聯歡會上,張銳研究員與中農富通的專家和新老員工一起分享了他的援疆故事,大家紛紛投來敬仰的目光,講到援疆成果時臺下更是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援疆三年,張銳老師用這段“南疆時光”在沙漠裡培育著致富之苗、希望之苗,郝王紅則用三年時間陪伴幼兒園中的“小苗苗”從小班走入大班。

援疆三年來他奔忙在和田大地上,撒播著希望的種子,澆灌著農業的綠蔭,收穫著甜蜜的果實,和田不僅僅是他援疆三年的家,更是他永遠都難以忘懷的第二故鄉。在採訪結束的時候張銳動情地說到:“我願意用畢生的精力幫助和田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正所謂‘三年援疆路,一生和田情’”。我不禁對這位援疆戰士的無私奉獻精神肅然起敬,請接受我們中農富通人崇高的敬禮!最後讓我們一起分享張銳老師2017年在和田援疆期間寫的一首小詩:

那就是我

在茫茫人海里,我是哪一個?

在奔騰的浪花裡,我是哪一朵?

啊,我在這裡,

在碩果滿園的田野中那向你微笑著的紅蘋果就是我;

在隨風搖曳的花海中那向你眨眼的花瓣就是我;

在祖國蒼翠的山川中那一點點的綠色就是我。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需要你知道我,

我把歲月融進了祖國的山河……


在奮勇攀登的隊伍裡,我是哪一個?

在燦爛的援疆群星裡,我是哪一顆?

啊,我在這裡,

在大漠戈壁中那頑強生長的一棵小樹就是我,

在曠野沙海中那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礫就是我,

在奔騰的崑崙雪水中那飛濺的一滴浪花就是我。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需要你知道我,

我把生命獻給了祖國的山河。

啊,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美麗的綠色知道我,

祖國的山河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


作者:李建雲、李睿、鄭靜 / 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

文章來源:本文選自《中外農業概覽》總第509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