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道教、道家、黃老之名實流變

名實,中國古代哲學概念的一對範疇。名,即稱謂,概念,名詞。實,即內容、存在、實在。由是揭開“名實之辯”,循名責實,以實命名,是古時候重要的哲學方法。古人著重討論,概念是非滿足實在?而實在是否符合概念?李申在研究道教史的時候,運用這種方法研究了:道教、道家、黃老等概念的名實之變。由此可窺察,古今學者在概念和內容上的認識差別。

李申:道教、道家、黃老之名實流變

1、“道教”兩個字,最早是指儒家,“道家”兩個字才是指道教。

《墨子·非儒下》雲:“儒者以為道教”,《牟子理惑論》雲:“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晉書·虞喜傳》載東晉初年徵聘儒者任旭和虞喜的詔書雲:“夫興化致治,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喪亂以來,儒雅陵夷,每覽《子衿》之詩,未嘗不慨然。”可見,自先秦到東晉初,“道教”兩字指的都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儒學。而“道家”指的才是我們所說的道教。例如《牟子理惑論》又云:“是時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鹹來在焉,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家術士,莫取對焉。”《抱朴子內篇·勤求》雲:“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同時,從漢末開始,“黃老”一詞也指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後漢書·皇甫嵩傳》雲:“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抱朴子內篇·釋滯》雲:“今若按仙經,飛九丹,水金玉,則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黃老之德,固無量矣。”

李申:道教、道家、黃老之名實流變

2、葛洪以後,道教、道家、黃老三個詞開始不分你我,指的都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

例如顧歡的《夷夏論》雲:“案道經之作,著自西周;佛經之來,始乎東漢。年逾八百,代懸數十。若謂黃老雖久,而濫在釋前,是呂尚盜陳恆之齊,劉季竊王莽之漢也。”僧紹《正二教論》雲:“道家之旨,其在老氏二經”,釋道安《二教論》雲:“敬尋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無為,二者神仙餌服,三者符籙禁咒。”

上述史料中所說的道家、黃老,指的都是道教。這樣的傳統,直到宋元明清時代,在事實上也沒有改變,人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說法,用道家、黃老這兩個詞語與概念,來指稱道教,甚至在這一千多年中,人們指稱道教,更多的是用“道家”和“黃老”,而不是“道教”。

李申:道教、道家、黃老之名實流變

3、道教、道家之分,是現代學術體系建立起來之後的事情。

近代學者劃分道家、道家的主要依據是三條,一、道家是思想流派,道教是宗教組織;二、道家講究清淨修身,無為從事;道教追去長生不死,逆天而行。三、道家哲學趨向可知論和自然科學;道教思想趨向不可知論和神仙學說。玄門言曰:“順者凡,逆者仙,只在陰陽顛倒顛”。道家是順修成人之大善,最求兩大和諧,內心世界和物質世界的和諧,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道教則是逆修行,在於打破自然規律,突破命中定數,達到與天地一體,與日月同壽。

但是學者這種劃分,並沒有得到“道士們”的認可。道道士認為,自古以來道家就是道教,道教即是道家,這種劃分割裂了道家的完整性。而學者們的劃分並非沒有道理,兩個概念區分出來後,道教用來專指張角天平道、張陵五斗米道、王重陽全真教等具有宗教團體組織的教派。而道家是一個洪範的概念,從先秦老子、莊子等奠基人,到西漢黃老道家。或者是說,用道學來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是道家;而借用黃帝、老子之名搞符籙方術,求神驅鬼,煉丹求長生的是道教。

諸子百家有189家?分別是哪些?

道教的分別: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道教的分別:真正教、返俗教、訓世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