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一看到社融數據就激動

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日前央行發佈了10月金融數據和社會融資數據,其中10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898億元,社融增量1.42萬億元。這個數據顯然是低於預期的,要知道,9月的新增信貸規模是1.9萬億。一時間,市場又開始擔心流動性了,導致A股在外圍強勢上漲的情況下持續弱勢。但理性思考一下會發現,有的時候也許並不是數據不合理,而是預期值太高了。

先看一組數據。10月末,M2(廣義貨幣)增速同比增長10.5%,增速雖然比上月末低了0.4個百分點,但比上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而且已經是連續8個月保持雙位數增長。要知道,這是在M2總量已接近215萬億的水平上的兩位數增長,現在一個月的新增貨幣總量可能抵得上過去一年,這樣一個數據是相當驚人的了。也正是因為M2總量太大,廣義流動性依舊寬裕,作為管理層現在考慮的不是一味地做增量,而是如何穩住,如何利用好現有流動性,如何為未來的政策預留一定的空間。

其實,貸款這個東西是把雙刃劍。新增貸款增多意味著市場活力增強,企業對資金需求增加,但通過銀行借貸出來的新增貸款過多,也會被詬病,那就是社會融資成本高企,企業財務負擔加重。如果宏觀經濟是在快速發展階段,這樣的財務成本容易被快速增長的利潤完全覆蓋,所以企業負擔不大。但目前全球經濟面臨很大不確定性,我國經濟也僅僅是從負增長轉正,如果企業財務負擔過大而經營卻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就容易爆發出來。所以,管理層防微杜漸適度控制速度是應該的。

現在管理層或許在思考的是,怎麼在總量寬裕局部不均的情況下微調政策,讓流動性有的放矢。實際上,沉澱流動性的資金池一直以來就是房地產、基建和資本市場,實體經濟需要的流動性很大一部分沒有體現在增量上。但現在增量一直存在,房地產卻已經“池滿”,新基建雖然分流了部分增量,但也面臨地方債務加重的問題。“兩權相害取其輕”,資本市場必須挑起分流重任,雖然A股還有很多制度需要健全,但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選擇。比如註冊制改革的全面推開,在流動性和上市公司籌碼上雙向擴容,分流流動性和企業資金需求,實現市場良性循環。

最後,談一個大家都不願說但卻是事實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看,M2和社融數據代表的是整個社會資金供給的情況,和資本市場有多少關係呢?9月新增貸款接近2萬億,A股漲了多少?在我國,銀行貸款是不能進入股市的,有時候A股真的是一廂情願,一看到社融數據就激動,激動什麼呢?那麼,新增貸款多的時候A股沒漲,新增貸款數量下降了讓A股來背鍋就不合適了,上市公司也沒幾個靠貸款來增加業績的;既然上市了,需要用錢就比較容易了,貸款多了反而增加財務費用吞噬利潤。因此,新增貸款下降,反而對資金充裕的上市公司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