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崛起",與我們的感覺不一樣。


“中國崛起”的概念現如今已經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雖然大都懷著複雜的心情,尤其對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面對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各個國家,團體和個人在發表關於中國的言論時往往大相徑庭。有的高度讚揚,有的惡意攻擊,有的嗤之以鼻,有的滿懷醋意。在基本事實面前的不同表現,也直接反應著當事人的立場,格局和價值觀。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出差海外。每當此時,上述感受便會非常真切。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到泰國,被當時下榻飯店的工作人員吃驚地打量,她簡直不相信眼前這個年輕人就是來自“紅色中國”,短短三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泰國最大的旅遊客源地,成為其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五年前我去臺灣出差,當地人竟然驚訝我的長相與他們相同,我一時間驚訝於對方信息的閉塞,當然我深知這背後的深層原因。到如今,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柬埔寨,老撾,泰國,越南甚至澳大利亞等等,都成為中國崛起的直接受益者。農產品等出口到中國,給了無數當地人生存的機會。

在遙遠的歐洲,關於中國的討論也在持續進行著。中國商品隨處可見,中國籍員工大面積普及,中歐班列,航班高密度來往,中歐關係的學術討論一場接著一場。大部分有識之士都深刻認識到中國不再是可以忽視的重要因素,小到個人生活,大到國際關係。中國的深度參與讓一些保守派和舊勢力擔驚受怕,也讓眼光超前的新興力量看到了無比廣闊的機會。

在拉丁美洲也是如此,我出差到此,與當地司機,服務員,政府政要,企業管理人員交流,能明確感受到中國元素無處不在的影子。雖然與巴拿馬還沒有建交,但是,當地老百姓已經與感到這是遲早的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當地人期待中國人的融入,一位巴西的學者跟我感嘆,首都聖保羅已經遠遠比不上上海了。

在非洲,中國三十年內經濟高速增長簡直是一種奇蹟,他們嚮往著中國企業參與本國經濟建設。在莫桑比克,在坦桑尼亞,在約翰內斯堡,一些有識之士分析到了中國高速增長的背後邏輯,即穩定的國內政治局勢,強有力的政府領導,以及國民無與倫比的勤勞刻苦與團結。這幾種因素的同時出現,造成了其他大多數國家無法學習的成功。因此,大多數人都心知肚明,制度不變,文化的慣性很難改變。

除了讚譽,擔心,毀謗,疑慮和反感也層出不窮。這主要體現在傳統老牌發達國家。中國人和中國資本的湧入打破了原有的經濟生態秩序,使得早已經固化的市場突然被打了一針強心劑。中國人投資,購物,收購,逐漸深入到了所在國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當地的就業,和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體系。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產物,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讓很多人感受到了無法阻擋的壓力。

面對“中國崛起",心情最複雜的還是美國。一個當了幾十年世界警察的老大,突然發現自己的權威面臨挑戰,突然發現有國家敢於正面對自己說不,突然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內心的惶恐與失落是顯而易見的。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用自己的人生歷程見證了中國的進步,崛起以及必將超越美國的事實。因此,中美大戰彷彿成了一顆定時炸彈,早就懸在了世界的頭頂上,能否解除這個魔咒,是非常考驗兩國領袖的能力和智慧的。

在美國,研究中國問題被提上了國家戰略的高度,2000年有一本《中國即將崩潰》的書暢銷一時,但是後來十數年的事實證明,他的分析和觀察完全是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以先入為主的結果倒推一廂情願的過程,是不可能成功的。這個事件也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笑話。

近些年來,一些分析人士不止一次的指出,中國一些發達的省份,發達程度已經超過西方水平,不能再把中國當成發展中國家看待了,人均水平雖然那很低,但是,總量的過於巨大已經超出了一個數量級。從體量上看,中國的發達省份甚至可以直接媲美一些西歐國家整體了。這是一個讓其倍感恐怖的事實。

以上這些,都是我出訪多年在國外的真實感受。面對很多國人的驕傲,我們還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自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腐敗,貧富差距,環境汙染,法治落後,政治改革阻力,複雜的周邊環境和敵對勢力的覬覦等等,都讓我們不能有一絲鬆懈。也許,不卑不亢,韜光養晦依然是我們未來需要長期保持的一種對外策略和態度。當中國人足夠自信,不需要通過炫耀來展示魅力和實力,不需要通過崇洋媚外來表現自卑時,一個成熟的大國,才能真正被世界所接受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