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網上信訪優勢與影響

淺論網上信訪優勢與影響

內容提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這一信息高速公路已成為人們溝通的主要渠道,成為政府傾聽民意、關注民生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網上信訪應運而生,並深刻改變了信訪工作的格局,分析網上信訪工作,在新形勢下更好的做好信訪工作。

一、信訪新形勢與互聯網

  信訪工作是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直接、最現實的群眾工作。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和轉型時期,隨著改革的全面推進和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使得利益衝突明顯加劇,各類社會群體的不同利益訴求難以得到完全滿足,不斷形成新的矛盾和問題。改革涉及利益的調整和重構,新舊體制的轉變短時間不能完全承接和充分覆蓋,加之全社會的依法辦事和遵法守法的意識還差強人意,使得當前信訪問題不斷增多。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這一信息高速公路已成為人們溝通的主要渠道,成為政府傾聽民意、關注民生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網上信訪應運而生,並深刻改變了信訪工作的格局,已經成為群眾信訪的新途徑,解決信訪問題的新通道,筆者就網上信訪做個梳理,供大家參考:

二、網上信訪優勢

(一)網上信訪成訴求的渠道性,有效促進群眾參政議政。人民群眾通過網上信訪與中央領導、省、市級領導“會面拍磚”,為國家建設和地方發展獻計獻策;我省還開通了省、市長信箱或網上建議徵集通道,主動請人民群眾“曬難題,出點子”,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參政議政熱情。

(二)網上信訪速度的便捷性,有效方便群眾的訴求表達。反映訴求便捷,網上信訪過程大為簡化,既不像寫信那樣要通過漫長的郵路、焦急的等待才能到達有關職能部門,也不像走訪那樣要經過異地輾轉、長途跋涉才能到達固定的接待場所。群眾根據需要,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只要能上網,就可以通過網絡向有關黨政部門提交信訪訴求,非常方便快捷。有關部門也可即時傾聽群眾心聲,瞭解社情民意!中間幾乎沒有時間差。因此,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在第一時間內向群眾敞開了“言路”,可以及時疏導群眾情緒,有效釋放社會壓力,這是傳統信訪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三)網上信訪成本的低廉性,有效降低社會管理成本。拓寬了人民群眾信訪渠道,信訪人只要在網上輕點鼠標,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一次信訪行為,而成本僅僅是一個小時左右的網費,沒有其他任何費用支出,這與傳統的寫信、走訪動輒幾十元甚至上千元的耗費相比,大大節省了成本。政府機關藉助網絡和計算機技術,對信訪事項實行電子化管理,既提高了科學管理水平,提升了工作效率,也節約了大量人力,節省了場地等必需的建設投入,行政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從經濟角度來考量信訪形式,網上信訪的成本最為低廉。

(四)網上信訪問題的透明性,有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從受理、處理到辦理,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節點,都可通過網絡及時將過程性信息告知信訪人,在第一時間回覆信訪人處理結果,讓信訪人明白不予受理的依據、清楚處理的責任主體、瞭解辦理進程以及最終的處理意見等。這樣及時地公開信息,主動接受信訪人的監督,可極大地增強解決問題的透明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五)網上信訪主體的開放性,有效提升群眾表達意願。信訪主體的開放性。每一位網友,不論年齡、性別、職業、民族、信仰、黨派、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等,只要會上網都可成為信訪人,向政府職能部門反映訴求、提出建議。同時,信訪人的身份也可以隱匿、虛擬,署名既可以真實也可以虛構,既可以有時虛構也可以有時真實。這種開放性特徵,使信訪主體沒有顧忌,少了約束,能夠放心大膽地表達個人意願。

三.網上信訪的影響

網上信訪是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一種手段,運用得好,它能帶來不少方便;運用不好,也會造成傷害。作為一種新興的信訪渠道,我省人民群眾對它的應用還不熟悉,瞭解還不全面、不深刻。目前,它的積極作用發揮得尚不充分,但負面影響已逐步顯現。因此,要客觀對待和清醒認識網上信訪的優勢與影響,合理引導,趨利避害,辯證施為,牢牢把握網上信訪的主動權。

(一)網上信訪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理性訴求表達,同時也為非理性訴求表達提供了便利。互聯網網絡的固有特性,既助推了民意的表達,也助長了一些人的非理性思維。通過網絡理性表達合法利益訴求,是政府倡導和鼓勵的;但網絡在為社會個體自由表達個人意見、參與公共事務討論提供便利的同時,由於准入門檻低,加上群眾的理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法律自覺和道德自律,群眾對現實中遇到的不滿意易轉向網絡宣洩,發表一些過激言論,一些訴求帶有明顯的情緒化色彩和不理性傾向。

(二)網上信訪暢通了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渠道,同時也為少數人抨擊黨和政府提供了方便。近年來,人民群眾通過網上信訪為國家建設和地方發展獻計獻策,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參政議政熱情。但是有少數人,特別是那些無學可上、無事可做、無人去管的人,在現實社會難有作為,在網絡空間卻“大顯身手”,他們從一己私利出發,取捨信息、歪理強辯,對黨和政府工作或提出不負責的批評,或提出無法滿足的個人要求,或大肆攻擊社會主義制度,並不斷轉帖發帖,肆意放大,渲染髮酵,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三)網上信訪為黨和政府應對個體訴求創新了思路,同時又增加了應對群體性事件的難度。黨和政府通過網絡可及時瞭解和掌握人民群眾之所需、所想、所盼,在第一時間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初始階段,防止了矛盾的激化,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但是,隨著網絡的普及,一些社會事件的形成途徑和傳播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民眾通過即時通訊、QQ、論壇、留言、微博等網絡工具和網絡媒體,相互聯繫,交換信息,使一些有共同利益的人結成了利益聯盟,將虛擬的網絡行為演變成實體的群體性事件,並由一種類型向其他類型擴散,由一個地區向其他地區傳播,極大地增加了群體性事件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不可預測性,掌控和處置難度大大增加,客觀上增加了黨和政府開展工作的壓力和難度。

四、啟示和體會

(一)目前,互聯網已成為中國人生活、工作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4億多網民日漸成為這個社會的民聲主體,成為不可忽視的輿論力量。近年來,各地越來越重視網絡信訪,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的領導籲請網民向政府“拍磚”,廣東省汕尾市則把網絡視為“民間智庫”。溫總理在和網民互動時曾說:“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工作人員每天會從網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供領導人參考。

(二)網上信訪作為傳統信訪的探索性補充,為百姓信訪增加了一個新的渠道,有其積極意義,值得推廣。但媒體過分拔高其作用,尤其是個別領導的作用,又似乎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

(鶴城區信訪局 賀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