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10代成才200餘人,無一敗家子,曾國藩如何教育和傳承家風?

曾國藩是近代傳奇人物。

一個資質平常、秀才考了七次的“笨人”,一生多種嚴重疾病相伴的“病人”,一個祖上幾百年都是平頭百姓的“底層人”,一個年輕時性格毛病多、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弱者”,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實現了脫胎換骨的鉅變,在複雜動盪的時代變局中超凡入聖,達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為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聖人。

曾國藩的家族同樣傳奇。

在曾國藩的直接教育和影響下:

長子曾紀澤成為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一生最有名的成就,是俄國佔領新疆伊犁、清政府派出的前一個外交官已經在條約上簽字畫押,曾紀澤去重新談判改約,熊口奪食拿回了很大一塊土地。這是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唯一的外交勝利。

次子曾紀鴻成為晚清著名數學家,把圓周率求到了小數點後100位,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曾國藩不僅把兒女教育成才,而且讓子孫後世傳承優良家風,其教育對子孫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從曾紀澤、曾紀鴻開始,曾氏子孫代代有人才,實現了曾國藩“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

自曾國藩起近200年來,曾氏後裔出人頭地者多達200餘人,大多成為科技、文化、學術領域的精英。曾氏家族至今綿延10多代,沒有出過一個敗家子,成為中國近現代聞名海內外的名門望族,創造了中國家族的奇蹟。

子孫10代成才200餘人,無一敗家子,曾國藩如何教育和傳承家風?

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是怎麼教育曾氏子弟、傳承優良家風的呢?這裡從曾國藩的教育方式的角度,擇其精要來談談。

言傳身教,再忙也要陪伴孩子

現在很多家長都忙於事業,有些兩口子都在工作,總覺得上班已經太忙太累了,哪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教育孩子?

這確實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曾國藩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每天公事繁忙,而且身處晚清複雜動盪的局勢中,他出將入相、位極人臣之巔,勞心勞力,要忙的工作比今天大部分人只多不少。

曾國藩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陪伴和教育孩子的呢?

曾國藩的辦法看似很簡單,實則效率很高、效果很好,具體就是四個字:言傳身教。

曾國藩在外公幹、遠離孩子的時候,身體不能陪伴孩子,就寫家書在精神上陪伴孩子,孜孜不倦的教育和提點孩子。曾國藩從來不會忘記抽出時間給子弟們寫信,瞭解他們、鼓勵他們、指導他們,一生寫了近1500封家書,讓他們感受到父兄雖在外忙於公事,但他的心始終在關注和引導他們。

比如,次子曾紀鴻七八歲時,曾國藩就單獨給他寫信,鼓勵並要求他早起、自己做家務、打掃房間,等等。

子孫10代成才200餘人,無一敗家子,曾國藩如何教育和傳承家風?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不僅為孩子請了各科家庭教師,他自己在家裡的時候,也會努力學習英語、數學這些他原本不懂的知識,學完還會親自教孩子。

有時間他還會陪著孩子們練書法,給孩子們講歷史,甚至帶著他們去郊遊、去放風箏,等等。

今天的家長,再忙難道比曾國藩還忙,再累難道比曾國藩還累(何況曾國藩疾病纏身),學學曾國藩的言傳身教方法,有什麼藉口不陪伴孩子、不教育孩子呢?

以身作則,養成終身勤勉習慣

現在很多家長,要麼對孩子指手畫腳,給孩子提的各種要求,很多自己都做不到;要麼讓孩子只管埋頭學習,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父母一手包辦。

前一種導致很多孩子缺乏主見、長大後事事被動,後一種導致很多孩子上大學了還不能生活自理、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

曾國藩要求子女勤勉,所有家規家訓子女必須都做到,而他會帶頭先做到。

比如,曾國藩總結了八字家規,“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就是讀書、種菜、養魚、養豬、早起、掃除、祭祀、親鄰。

這八個字,看起來樸實無華,甚至是稀鬆平常,卑之無甚高論。

但曾國藩就厲害在這裡,他都做到,並且要求子女必須做到,而且一輩子躬行。

曾國藩讀書是個“笨人”,非常相信日拱一卒的力量,他在家書中說,“每天記茶餘偶談,讀史十頁,楷書日記,此三事終生不斷”。

正是靠了每天重複的堅持和努力,曾國藩取得了讓天賦遠高於他的人都望塵莫及的讀書成就,終成中國最後一個大儒。

也正是教育子女們注重日積月累,讓曾氏子孫一代代腳踏實地的成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還會根據子女的興趣發展來要求自己。比如長子曾紀澤喜歡西學,曾國藩也跟著積極學習西學。曾紀澤後來寫了兩部西學專著,曾國藩認真審閱全稿,並親自作序。

子孫10代成才200餘人,無一敗家子,曾國藩如何教育和傳承家風?

有些家長自己抱著手機不放,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認真做作業,父母知行分裂,又如何讓孩子信服呢?

教育子女不需要什麼大道理、小道理,就是簡單平常的要求,但家長必須自己每天都做到,再來要求孩子也每天堅持。

尊重個性,支持孩子憑興趣發展

今天很多家長相信,高考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的孩子說,不想為高考讀書,想按自己的興趣學習,估計很多家長會大發雷霆、大動干戈。

曾國藩也曾經面臨這種情況。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喜歡學外語,興趣在西方的學問,不想參加科舉。

當時科舉相當於今天的高考,是古代讀書人的唯一前途,讀書就是為了“學而優則仕”。

曾國藩知道,雖然曾紀澤喜歡學的知識,科舉不考、做官不用,但他沒有阻止,而是平靜的與他溝通,給他買書,為他請家教,全力支持孩子按自己的興趣學習。

曾紀澤也很努力,後來憑著學習外語、瞭解國外,發表英語文章向西方介紹中國,並單獨出使俄國談判,修改已籤的不利協議,挽回大片領土和利益,成為晚清名揚中外的外交家。

次子曾紀鴻也不想考科舉,而喜歡數學。曾國藩同樣尊重和支持他按自己的興趣發展。後來曾紀鴻成為晚清著名數學家。

曾國藩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用今天的話來說,讀書一是為了正三觀,二是為了有一技之長。

由此可見,只要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方向,哪怕不隨大流為了考試而讀書,家長也沒必要非得限制孩子怎麼學、學什麼,而應該尊重孩子個性、支持孩子按興趣發展。

在這個時代,三觀正、有一技之長的人,怎麼可能混得差。

子孫10代成才200餘人,無一敗家子,曾國藩如何教育和傳承家風?

聖人已逝,思想猶在。

曾國藩留下的教育之道,非常值得今人重視和借鑑。

家長們應該向曾國藩學習,忙於工作的時候,想想自己能否言傳身教的陪伴;陪伴孩子的時候,想想自己能否以身作則的教育;教育孩子的時候,想想自己是否尊重了孩子的個性和興趣發展。

倘若做到其中一條,就已經能收穫孩子成長的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