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寧夏考察。這是6月9日下午,習近平在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同正在勞作的村民親切交談。來源:新華社

“20多年前,永寧縣西部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還是茫茫戈壁、連綿沙丘,被稱為‘幹沙灘’。現如今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金沙灘’”,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黨委書記張文說起閩寧鎮的發展變化,如數家珍。

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到閩寧鎮的喜人變化。他說:“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六盤山所處的寧夏西海固,與甘肅定西、河西,合稱“三西”,這裡是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發源地,又曾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

24年前,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戰略部署,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係。24年來,以閩寧鎮幫扶為起點,福建、寧夏兩地攜手,跨越山海,推動以西海固為重點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開創出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扶貧協作之路。

拔“窮根”

改天換地,解決不適合居住的自然環境

“天旱乾枯水斷流,麻雀渴得喝柴油。”

提到寧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世人皆知。上世紀70年代末,全國人均國民收入340多元,寧夏是230多元,西海固人均國民收入不足百元。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群眾在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攝於1997年7月。新華社發

黨中央、國務院對西海固非常關注。黨和政府撥款、送糧、拉水、發棉衣,多方扶持救濟,然而,因自然條件惡劣、各種災害頻繁發生,“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依然持續困擾這片地區。

西海固的最大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的矛盾,乾旱缺水是當地貧困的主要原因。為解決當地不適合居住的自然環境,一代代共產黨人以改天換地的氣概,加強西海固地區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的改造,尤其是閩寧協作以來加強了頂層設計,思路之一是“吊莊移民”,讓西海固貧困地區村民集體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區。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親自將其命名為“閩寧村”,自此開啟了閩寧鎮大開發、大扶貧、大發展的新篇章。

面對寧夏貧困的面貌,福建以“福建所能”補“寧夏所需”累計提供各項幫扶資金26.3億元,超過60%資金投向全區“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

經過20多年的建設發展,閩寧村陸續接納了來自寧夏西海固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萬多名移民,閩寧村也從最初8000多人發展成6.6萬人的閩寧鎮,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的發展目標。全鎮移民人均純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19年的13970元,24年間增長了近27倍。西海固持續推進“吊莊移民”,經過六次搬遷,123萬人離開了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

“閩寧合作真正幫助我們走出了貧困山區,實現了脫貧致富”,生活在銀川閩寧鎮原隆村的村民李敏么,是在閩寧鎮原西海固人的一個縮影。李敏么老家在寧夏隆德縣鳳嶺鄉,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由於乾旱缺水,莊稼收成不好,只能種植馬鈴薯等作物。談起自己現在的生活,臉上充滿著笑容和自信。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閩寧鎮紅樹莓扶貧生態園。來源:人民網

“在沒有搬遷之前,我們家種的糧食僅僅夠吃飽穿暖,老人生活也沒有保障,我們需要外出打工,不能照顧老人和孩子。”自2012年從寧夏固原市隆德縣搬遷到閩寧鎮以來,她們家的生活從脫貧進入了小康,真正走向富裕。目前,李敏么在閩寧鎮紅樹莓產業園工作,距離家步行也只有十幾分鍾。

李敏么說,“我們年收入在十萬元左右,家裡的老人除了養老保險,還有村裡的土地分紅。”

一邊向外“吊莊移民”,一邊加強生態修復。

圍繞西海固地區生存和發展的水的問題,閩寧聯手通過建造梯田來達到蓄水、保水的作用,通過種草、種樹減緩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海固,從過去的荒山禿嶺,變為漫山遍野的梯田綠地。

到2019年,西海固生態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年均降雨量從不足300毫米,發展到近幾年穩定在6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間,從過去的植被覆蓋率不足10%,達到現在的33%左右。

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玲認為,閩寧兩省區扶貧協作抓真章、見實效,最基本的經驗在於強化頂層設計,把中央推動東西部協作戰略部署和閩寧兩省區在扶貧開發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結合起來,建立起持續帶動、持續突破的長效機制,這是“閩寧模式”成功實踐的戰略前提。

摘“窮帽”

深度合作,穩得住、能致富、才能紮下根

給資金,引項目,出點子,打通翻山路,扮靚村裡景,民房變民宿。

鄉親們搬出來後,要穩得住、能致富,才能紮下根。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粱積裕看來,閩寧協作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是一種深度幫扶。在建立之初,閩寧對口協作就有五項機制,聯席推動機制、結隊幫扶機制、產業帶動機制、互學互助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這五個機制不是單純的給錢和物,其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社會參與的模式。

閩寧生態移民示範村、閩寧學校、閩寧兒童福利院、閩寧敬老院、閩寧扶貧產業園……“閩寧”二字,如今在寧夏6.6萬平方公里的大地處處鐫刻下印記,兩省區同心戰貧困的成果俯拾即是。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空中拍攝的原隆村一景 來源:人民網

縱向看,結對幫扶已由縣區如今延伸到鄉鎮和行政村,兩省區64個鄉鎮、34個村結對幫扶,精準幫扶力度更大,在全國開創了先河。

橫向看,兩省區在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推進對口協作,組織、統戰、民政、司法教科文衛等幾十個部門和社會團體建立起幫扶關係。

“上世紀80年代,閩商來寧夏創業,以水暖、建材、機電為主。90年代後,來寧做服裝鞋帽生意的福建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寧夏福建總商會會長、寧夏麥爾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添進告訴記者。

“1997年是個拐點。”黃添進說。當年4月召開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提出,“廣泛深入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協作,促進閩寧雙方共同發展”“動員企業家到寧夏投資辦廠”“開展經貿合作”等等,這些舉措為“閩寧模式”注入了市場因子,明確全方位協作、互融式發展。

閩寧合作真抓實幹,帶來基礎設施、產業鏈條的進步,還通過消費扶貧、金融扶貧一系列舉措,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在西海固的各個鄉村幾乎都有閩寧協作的扶貧車間,生產當地的土特產品,苦苦菜、蕨根菜、蒲公英、地椒茶、雜糧、土豆、手工粉條等等土產在扶貧車間進行加工包裝,直接分銷到南方各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援助實踐成效卓著的典型樣本,其中一條重要經驗是從省區主要領導到普通扶貧參與者和脫貧主體,無不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正是由於福建對口扶貧幹部真扶貧、扶真貧,真心投入,紮實工作,爭取了一筆又一筆幫扶資金,落實了一個又一個幫扶項目。

“閩寧協作20多年來對寧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福建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隨著我們援寧集體在寧夏支醫、支教、幫扶,包括產業協作發展過程中,合作的過程中,帶到了我們西海固地區,對我們寧夏西海固地區本地的企業家、群眾在發展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影響,起到了引領作用。”從事扶貧工作35年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二級巡視員馬振江說。

從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閩寧兩地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謀“振興”

互惠互利,現在和未來在於優勢互補

通過閩寧協作很多的寧夏人喜歡上了福建的功夫茶,很多福建人喜歡上了寧夏的手抓肉。

閩寧協作的現在和未來在於優勢互補,東西協作的發展在於共同幫助。互惠互利方能持續發展,才能真正留住企業、留住產業,留得下人才。

隨著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寧夏下一步將鄉村振興作為發展重點。在產業上,寧夏提出發展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和灘羊、綠色食品、新興材料、電子信息、清潔能源、文化旅遊九大產業。九大產業不僅能夠讓貧困群眾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實現就業和提高收入,也給企業和資金帶來巨大的投資空間。

寧夏作為塞上江南,自然資源優勢讓當地的葡萄、蔬菜、肉牛等都成為優質資源,這些資源優勢正在福建企業的帶動下獲得長足的發展。

賀蘭山東麓,我國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是寧夏呈現給世人的“紫色名片”,從20多年前種下一棵苗,到如今延伸出一條鏈,葡萄產業在這片曾經荒涼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改變了西海固許許多多貧困家庭的命運。

截至2019年底,寧夏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達57萬畝,葡萄產業每年為生態移民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給福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

除了葡萄酒產業,福建的服裝企業也在寧夏尋找自身發展的未來。

“福建的服裝在閩寧協作中必須要樹立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力。”閩寧鎮富貴蘭服裝廠負責人許上等介紹稱,目前福建服裝外貿企業需要加快轉型升級,傳統的價格競爭已經越來越沒有出路了。而寧夏擁有巨大的勞動力資源,西部也擁有著巨大的市場。寧夏當地政府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視,投資環境越來越好。目前該企業年產值一億多元,解決當地就業近300人。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外貿企業遭遇了困難,但許上等認為,只要發揚福建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肯定能夠尋找到一條出路,把企業品牌做大做強。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閩寧鎮富貴蘭服裝廠 曲源攝

除了產業發展,寧夏同福建在旅遊上也進行著深度融合,從巍巍賀蘭到六盤之巔,從塞北大漠到黃河兩岸,寧夏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有令人稱羨的優美風景。春仰獅子座、夏觀銀河、秋尋仙女座、冬追獵戶座,在這“星星的故鄉”尋找星空之旅已然成為寧夏全域旅遊的新亮點。

閩寧兩地旅遊協作由來已久。近年來,兩地旅遊發展委員會通過簽訂旅遊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設計推廣了十多條旅遊精品線路,初步實現了優勢互補、客源互送。特別是寧夏推出的“八閩親人寧夏遊”系列優惠措施,很多景區對福建籍遊客實行半價甚至免費等優惠,吸引眾多福建遊客到寧夏旅遊。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賈海薇表示,1996年,福建省GDP達到2600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2位,寧夏GDP只有202.9億元,不足福建的十分之一。到2019年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42395億元,全國排名第8位,寧夏GDP3748.48億元。數據說明通過福建的幫扶,寧夏快速成長,而且幫扶寧夏並沒有給福建帶來發展的負擔。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寧夏哈納斯集團投資110億元在福建莆田建設國家級天然氣儲備基地項目,將福建向寧夏單向投資的“傳統”改寫為雙向互助的“新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將成為“閩寧模式”更長久、更有效的堅實基石。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位於固原的六盤山,是紅軍當年長征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從此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如今,閩寧協作煥發出不竭的動力,凝聚新的智慧與力量,在六盤山下奏響脫貧攻堅的勝利凱歌。

記者:劉紅 曾偉 方開燕 曲源 王晶 賈茹 寬容 王嘉澍 梁宏鑫

責編:曲源 | 編輯:王先進

來源:強國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