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1910年代初期,由於複雜的歷史、民族、文化和國際政治的因素,巴爾幹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火藥桶。奧斯曼帝國雖然看似仍擁有廣袤的疆域和眾多人口,但其衰落已持續了兩個世紀,如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自然吸引了周邊大量的覬覦者。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黑山等巴爾幹國家,歷史上曾經是奧斯曼帝國一部分或藩屬,此刻已將它視為待宰羔羊,準備爭奪帝國在巴爾幹的“產業”。1912年10月,上述幾國聯合起來對奧斯曼帝國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了。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前的該地區版圖

雖然奧斯曼帝國自1683年圍攻維也納慘敗後,便陷入了長期而緩慢的下滑軌道,帝國內部離心力不斷增加,版圖日益萎縮。但在20世紀初,依然稱得上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1911年意土戰爭失利讓帝國失去了北非領地,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則徹底撕下了奧斯曼帝國最後的遮羞布,最終導致了1913年土耳其“突襲高門”政變和“三帕夏”掌權。


我此前已撰寫過保加利亞人攻佔奧斯曼帝國前首都埃迪爾內的文章: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終極戰役:圍攻奧斯曼帝國前首都埃迪爾內 新生的希臘王國在戰爭中的表現其實也頗為英勇,最具代表性的戰役之一當屬為了爭奪伊庇魯斯地區而爆發的巴佔尼會戰。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巴佔尼要塞遺址

巴佔尼攻防戰打響


最初,希臘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的主攻方向是東北方人口、面積更具重要性的馬其頓地區,派往西北方攻略伊庇魯斯地區是由薩普特扎基斯將軍(Konstantinos Sapountzakis,1846-1931)統帥的一支偏師,與之對陣的則是兵力相對佔優的埃薩特(Mehmet Esat Bülkat,1862-1952)帕夏麾下的約阿尼納軍團(下轄兩個師,後增強至5個師)。希臘人的試探性進攻一度被土耳其人擊退,但在10月21日出人意料地解放了普雷韋扎(Preveza),這給了希臘伊庇魯斯軍團巨大的信心,他們乘勝向北追擊,目標變成了伊庇魯斯首府、歷史名城約阿尼納(Ioannina)。到了12月,希臘軍隊佔領科爾察和西馬拉(兩地如今屬於阿爾巴尼亞)後,已經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約阿尼納形成了夾擊之勢,並切斷了該城主要補給線。然而對於土耳其守軍而言,約阿尼納作為伊庇魯斯最大的城市,決不能輕易放棄,他們也在調兵遣將,一場決戰已勢不可免了。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今天的約阿尼納全貌

約阿尼納南部區域地形特別適於防守,在德國將軍呂迪格(Rüdiger von der Goltz,1865-1946,他在一戰中指揮德國波羅的海師團,併成功干涉了芬蘭內戰)的指導下,土耳其人在此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構成了所謂的巴佔尼要塞與卡斯特里特薩要塞。要塞按照德國設計,構築了混凝土地堡、炮兵和機槍陣地、塹壕、鐵絲網與探照燈,加上約35000人的土耳其約阿尼納軍團,被認為固若金湯。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的希臘志願軍


12月14日,在得到第二師及部分希臘志願軍加強後,希臘人對巴佔尼防線發動了首度進攻。奧斯曼守軍經過8天激戰,終於擊退了希臘人,但付出了慘重傷亡。此刻,馬其頓戰役已經結束,希臘人獲得了勝利,希臘王國得以將注意力轉向約阿尼納,次要目標變成了主要目標。新一批援軍抵達巴佔尼前線,希臘軍總數達到了4萬餘人,而土耳其方面也獲得了一批從馬其頓撤退而來的援軍,希臘軍人數佔優,但並無決定性優勢。雙方持續著殘酷的炮戰。土耳其在火炮數量上領先,但多為87毫米口徑,希臘方面部署了約80門野戰炮,但其中包括12門105毫米至155毫米的重炮,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奧斯曼帝國的火炮數量優勢。

隨著冬季來臨,兩軍都面臨沉重的後勤壓力。土耳其人出動了阿爾巴尼亞非正規軍前去破襲希臘補給線,一度戰果豐碩。然而約阿尼納周邊地區畢竟希臘裔人口居多,他們將希臘王國視為解放者,民心士氣在希臘一方,這逐漸顯現出其潛在的力量。希臘裔婦女們組成了一支特殊的“娘子軍”,為巴佔尼前線將士運送彈藥、糧食、衣物,救助傷員,甚至直接加入了戰鬥。有一位名叫瑪利亞·納斯托利的女戰士還因戰功被授予了上尉軍銜,可謂希臘的“花木蘭”。


巴佔尼戰役中,初生的希臘空軍也開始嶄露頭角。1912年,在巴爾幹戰爭爆發前夕,希臘王國政府選派出6名飛行員前往法國受訓,並接收了6架雙翼飛機(主要是法國生產的法爾曼MF7型雙翼機)。他們完成培訓後,剛好趕上了巴爾幹戰爭,並且以普雷韋扎機場為基地,支援巴佔尼前線的希臘軍作戰。雖然那個年代的飛機所提供的轟炸威力極其有限,對敵方士氣的打擊更甚於實際破壞效果,但他們的偵查活動對希臘部隊尤其是炮兵部隊的作戰,提供了巨大幫助。儘管1911年的意土戰爭中,意大利人首次動用了飛機,但對於巴爾幹的土耳其軍隊而言,他們還是首次面對這種新式武器。希臘人的飛機主要在2000米上下的高度活動,大多數土耳其人的槍炮都鞭長莫及。整個會戰期間,只有希臘空軍的外籍飛行員(俄羅斯人)薩科夫的座駕被擊中,他也成為了戰爭史上首個被擊落的軍機飛行員。所幸他本人並無大礙,稍後又重返藍天。而希臘空軍中的明星則非迪米特里奧斯·坎貝爾羅斯(Dimitrios Kamberos,1883-1942)莫屬。他原為希臘炮兵軍官,後成為希臘數千年曆史中的首個空軍飛行員,並在1912年夏天曾創下當時的飛機速度世界紀錄。他在巴佔尼戰役中表現卓越,一戰後,被提拔為希臘空軍航校的首席教官。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1912年,參加巴佔尼戰役的希臘空軍MF7型雙翼機

不過,縱使擁有軍事科技、民心士氣上的優勢,但巴佔尼防線的確堅固,冬季惡劣氣候也阻礙了攻方的腳步。1913年1月20日,薩普特扎基斯將軍發動了新一次強攻,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部隊傷亡重大,幾天後不得不偃旗息鼓。巴佔尼戰役似乎陷入了僵持狀態。


王太子一劍定乾坤


由於1月的失敗,薩普特扎基斯被解除了指揮權,希臘王太子康斯坦丁(即未來的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1868-1923)成為了新一任指揮官。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康斯坦丁國王戎裝像

康斯坦丁是希臘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宗德堡-格呂克斯堡王朝首位君主喬治一世與王后俄羅斯女大公奧爾嘉·康斯坦丁諾芙娜的長子,生於雅典。他被取名康斯坦丁蘊含著特殊意義——希臘國民渴望有朝一日在他的領導下,收復昔日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實現偉大復興。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時,王太子康斯坦丁被任命為希臘陸軍總司令。他並非僅僅是個掛名統帥,而是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在馬其頓戰役中取得了輝煌勝利,奪取了塞薩洛尼基。此後他轉戰巴佔尼防線,準備攻略希臘人心中的另一歷史文化名城約阿尼納。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王太子康斯坦丁檢視巴贊尼前線的希臘重炮


康斯坦丁視察前線戰況後,果斷改變了此前薩普特扎基斯一味強攻的策略。他重整部隊,從此前領導的色薩利軍團中調來有生力量,尤其是增強了重炮的配置。此外,他還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改用智取。希臘軍隊將從東南方對巴贊尼要塞發動佯攻,一旦土耳其軍隊上當,則主力從西南方總攻防線。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康斯坦丁的軍事部署

3月4日,獲得增援後的希臘炮兵發動了持續整日的火力準備,據估計平均每門火炮發射了約150發炮彈(總數超過1萬5000發),土耳其軍雖也擁有上百門火炮,但補給線被切斷,彈藥匱乏,完全遭到火力壓制。

3月5日,希臘人發動了精心籌備的總攻。第4、6、8步兵師從南部作為主力進攻,在約阿尼納北方也投入了一個旅作為牽制。攻擊重點是巴贊尼要塞的西南一線。土耳其軍主帥埃薩特帕夏儘管也是經驗豐富的老將,但還是被康斯坦丁王子聲東擊西的戰術所迷惑。希臘人的奇襲獲得了奇效。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巴贊尼戰役總攻前,進行動員的希臘軍官與教士

當天清晨,在重炮火力掩護下,第一股希臘部隊突破了巴贊尼防線。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由於守軍被希臘部隊多線開花虛虛實實的戰術牽扯得暈頭轉向,此後的數小時內,防線先後有五處被攻破。土耳其軍不得不向著約阿尼納收縮防線以免遭到分割包圍。為了避免全軍潰散,埃薩特帕夏不得不投入了全部預備隊。然而到了黃昏時分,希臘人的先頭部隊已經突進至約阿尼納城郊。

隨著希臘部隊的快速穿插,巴佔尼要塞與卡斯特里特薩要塞已經被切斷了與身後約阿尼納總部的聯繫,也失去了有效的指揮。部分守軍開始放棄陣地向後方突圍,而另一部分則勇敢地希望堅守要塞,這就給了希臘軍隊各個擊破的良機。3月6日早上,儘管兩座要塞的守軍還在抵抗,但更多毗鄰關鍵陣地已經相繼丟失,土耳其軍隊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埃薩特帕夏清醒地認識到大勢已去,他一方面竭盡所能地指揮餘部和傷員退往阿爾巴尼亞,為帝國保存有生力量;一方面拜會城內的西方領事館,請求他們傳達投降事宜。3月6日晚上11點,埃薩特帕夏同意約阿尼納守軍無條件投降,巴贊尼會戰畫上了句號。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韋希卜帕夏代表土耳其向希臘投降

這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場慘敗,共有2800名土耳其軍人陣亡,8600人被俘,但埃薩特帕夏也成功挽救了2萬多部下的生命。當他從前線返回土耳其境內時,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他的部將韋希卜帕夏作為土耳其方代表參加了恥辱的約阿尼納投降儀式。奧斯曼帝國對該城將近500年的統治宣告終結,它重新回到了希臘人懷抱。第二天,王太子康斯坦丁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希臘空軍的飛行員阿達米迪斯是約阿尼納人,他冒險駕機降落在市中心廣場上,受到了群眾熱烈的歡迎。


尾聲


無論是從戰略還是戰術層面上看,巴贊尼會戰的勝利以及隨後希臘奪取約阿尼納,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希臘王國佔有了伊庇魯斯的核心區域,而奧斯曼帝國連戰連敗,除了首都伊斯坦布爾及其近郊,幾乎丟失了全部歐洲領土,可謂喪權辱國。考慮到戰役的難度和希臘軍隊表現出的素養與計謀,巴贊尼會戰堪稱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的教科書式戰役,這也是康斯坦丁軍事生涯的頂峰。此役帶來的分贓不均和土耳其受到的屈辱,也為之後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的巴爾幹版圖變化


平心而論,康斯坦丁王太子的確具備軍事才能。然而,從1913年意外繼承王位之後,他的好運便似乎到頭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與主張加入協約國的首相韋尼澤洛斯政見不合(國王立場親德),導致國內政治的分裂與混亂,並損害了希臘的國家利益,1917年被迫退位。1920年復位後,康斯坦丁一世主導了第二次希土戰爭,被凱末爾擊敗,狼狽地再度退位。希臘的“遠大理想”也因此煙消雲散。


埃薩特帕夏作為敗軍之將,一直渴望一雪前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作戰。在慘烈的加利波利戰役中,奧斯曼帝國艱難地擊敗了英法聯軍,避免了伊斯坦布爾被協約國攻佔的厄運。儘管後人往往印象深刻的是輔佐戰役的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桑德斯中將,但埃薩特帕夏作為土耳其方的主帥,同樣居功至偉。而他麾下的一名得力干將,正是日後大放光彩,被譽為土耳其共和國國父的穆斯塔法·凱末爾。埃薩特帕夏一直活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70年代土耳其出版了他的回憶錄——《埃薩特帕夏的恰納卡萊回憶》,書中鮮活地展現了土耳其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跌宕起伏的歷史變遷。


血戰比贊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土耳其的殊死對決

一戰中的埃薩特帕夏(左一)


至於代表土耳其軍隊投降的韋希卜帕夏,他此後的人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並不喜歡自己過去的部下凱末爾執政,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流亡國外。1935年意大利悍然入侵埃塞俄比亞,發動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後,這位昔日的土耳其帝國帕夏,選擇和埃塞俄比亞人民站在一起,他來到非洲,作為高級軍事顧問為埃塞俄比亞抵禦意大利侵略出謀劃策。由於巨大的實力差距和英法縱容,埃塞俄比亞在抵抗7個月後終於戰敗,遭到墨索里尼吞併。但韋希卜帕夏還是為自己晚年的軍事生涯添上了瑰麗的一筆,他最終重返伊斯坦布爾養老,魂歸故里。


巴贊尼戰役並沒有令希臘-土耳其數百年的恩怨劃上句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隨後的第二次希土戰爭加深了兩國的矛盾,直到今日,希臘、土耳其兩國雖然均為北約成員,但常常劍拔弩張,多次擦槍走火,背後的根源,從一個世紀前的巴爾幹戰爭中依然可以尋覓端倪。戲劇性足以載入史冊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二次希土戰爭,有機會我將在往後的文章中,向讀者述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