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专业的医疗和照护给患病老人“安全感”

临终关怀,有需求,有市场

2003年春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28张床位的鼎武养老院正式开业,董事长顾鼎武迈出了自己在养老行业的第一步。2009年,鼎武康复医院正式开业,这也是我国最早提出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四位一体”的养老机构之一。

“我们不好说这个老人能撑到什么时候,但是也建议家属,这种特殊时期,就帮老人完成下心愿,哪怕是去挂两瓶营养液,可能老人心里也能舒坦点。”徐伟东说,在鼎武,这样的情况他们见得太多了,家属的配合,往往能帮老人完成临终前的最后一个愿望。

徐伟东说,临终关怀,也是他们在实际运营中发现的需求。大概从四五年前开始,经常会有病人家属(尤其是父母患了危重疾病的)向医生咨询,如何在最后一段时间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对于这些病人而言,减缓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最后走得有尊严是我们能做的。”

徐伟东说,临终关怀的对象其实很难界定,但是一般来说,是指预期寿命为(3-6)个月的患者。“在减轻痛苦的情况下,尽可能帮病人延续生命。此外,从心理和服务层面,也给予病人和家属尽可能多的安慰,让他们能轻松些。”徐伟东说,比如,有的老人希望去市里的医院治疗,他们就会尽量和家属沟通,哪怕只是去“晃一圈”,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宽慰。

老人住在仁慈医院有“安全感”,但“临终关怀”依旧是忌讳

市场虽有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开拓都能一帆风顺。

“其实我们发展到今天,还是很忌讳讲‘临终关怀’这样一个概念,更多地,我们是讲对老年人的关爱。”1993年,常州仁慈医院成立,这是当时常州唯一一家为老年人专设的医院。20多年来,院长张新奋几乎是看着仁慈医院一点一点变化,从接收生命末期的病人转变成老年康复为主的综合性二级医院。张新奋说,这期间,仁慈医院搬迁了5次,其中至少有3次选址因为周围居民的“忌讳”,不得不放弃。“医院难免会有人‘走’掉,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

位于晋陵南路的老仁慈医院,有200张床位,但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张新奋说,最多的一天,有十来个家属询问何时能入住。去年,仁慈医院迁址中吴大道,新院有500多张床位,如今入住率也已经达到了60%以上。这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105岁了,每个老人身上至少有两种疾病。“我们这里的床位周转率其实不高,很多老人住在这里,是因为‘安全感’,像是有了保障,他们也不愿意走。”

没有人会为了“临终”而来,但寻求“关怀”是人的本能。

专业的医疗和照护,给了家属一些喘息的时间

有一个现实是,仁慈医院接收的很多危重病人,都是很难有大医院肯收治的,而基层一级医疗机构又收不了。

几年前,有一对老夫妻住进了仁慈医院。老太太因为脑梗引起中风,只能卧床休养,还有一身老年病;老先生也需要坐轮椅。两位老人有一个独生子,但是对老人关心甚少,甚至连费用也是每次都得护士催着来交。只有老先生的妹妹每周会来看望。“到后期,老太太的身体状况不好了,而老人又牵挂着儿子,我们只能一边帮老人做好护理,宽慰他们说儿子会来,一边不断跟他们的儿子联系。”仁慈医院护理部主任韩燕告诉记者,后来老太太先走了,走的时候,家属很感激医院一直以来的照顾。之后,因为怕老先生过度悲伤,后来在同病房安排了另一位老人入住,让老先生有个伴,直到老先生也去世。

张新奋说,年纪相对较轻的老人,子女也还在上班,家里一堆事,能顾及老人的时间有限;年纪大些的老人,子女年龄也不小了,照顾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位来探望母亲的家属对记者说,“我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夫妻两个要养四个老人,大家都忙于工作,谁有时间和精力长期在家照顾老人呢?”

理论上讲,临终关爱的对象应当不仅是老年人,可采访中,记者遇到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尤其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医院一位工作人员说,患有绝症的小孩最难护理,家长却舍不得把孩子放在医疗机构。“所有人都一样,放不下小的,这里的老人,临终时挂念的,却全是小辈。”

因此在现实中,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人,一般是中风、肺部感染、器官衰竭,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或是失能半失能和各类晚期癌症等绝症病人。他们康复无望,生存时间也有限,且家属难以料理。把老人送到这些机构,既是让老人少些痛苦走完人生最后一站,也给子女一些喘息的时间。

黄幼文 吴燕翎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