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張湯:西漢尊儒下的法家,在世能治人,死後能殺人

讀者們是否還記得那個不知名的夏天,歷史老師會一邊拿著只剩半截的粉筆,一邊用幾乎可以將整間教室灌滿的聲音說:

“西漢時期,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

“獨尊儒術”,這是真的嗎?

《資治通鑑》—張湯:西漢尊儒下的法家,在世能治人,死後能殺人

西漢尊儒大勢下的法家酷吏

“上以張湯為太中大夫,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

————《資治通鑑》

這一段是司馬光首次在《資治通鑑》中介紹張湯,同時也是張湯被漢武帝啟用的一段史料記錄。

雖是一段簡單的話,隻言片語中卻透露著殺意,這股殺意是“儒家集團”所賦予,是武帝強硬態度下的質變。

眾所周知,帝王講究平衡之術,在重用一家的同時會提拔另一家,當中的道理在“獨大”、在一家做大後的“驕橫”中。

例如:若不是儒生們一個又一個勸諫始皇帝,阻擾他求仙,阻擾他霸權,也不會在後來出現“焚書”和“坑儒”。

反觀我們去看武帝,他同樣也尋仙、也戀權,自然也不想被臣下干擾,不想被一個又一個儒生勸諫,所以他在心中是討厭儒生的,汲黯便是一個例子。(汲黯多次以聖人之言阻撓武帝意圖)

可他也離不開儒生,因為天下還需他們來進行“思想教化”。

張湯也討厭儒生,他的討厭是從心中瞧不起,是一種對該思想的完全蔑視,我們從張湯大罵狄山:“這個愚笨的儒生懂什麼?”就可探出一二。

“湯曰:此愚儒無知”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張湯:西漢尊儒下的法家,在世能治人,死後能殺人

同時他也“敬畏”儒生,不過這在他剛剛步入上層時,在他單純看到漢武帝“尊儒”時。

因為武帝“尊儒”,所以張湯自然也“尊儒”。

可若武帝“蔑儒”,張湯一定也會和領導保持一致。

據史料記載,張湯在主政西漢廷尉時,對武帝想重判的,他會想盡辦法讓此人“不得超生”。

凡是武帝想從輕發落的,張湯又猶如心領神會般放其一條生路。

這樣的居心,這樣的揣摩上意,怎叫人不喜歡?

所以,張湯的得寵不是偶然。

武帝的喜愛也不是“濫情”

畢竟有人敢為己刀豈不快哉?

這就不奇怪司馬光會在《資治通鑑》中評價他為:“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

“時上方鄉文學,湯陽浮慕,事董仲舒,公孫弘等”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與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上由悅之,”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張湯:西漢尊儒下的法家,在世能治人,死後能殺人

  • 我們就以處理“淮南王劉安”事件來看:

朝中有個侍中叫莊助,曾受過劉安的行賄和拉攏,漢武帝準備處理此人,可一時間拿不定主意,於是就詢問臣下。

漢武帝在商討會上擺出態度:“這是件小事我不想殺他。”

可武帝的不想殺是真的不想殺嗎?

劉安謀反,牽扯出的是一批人,自然要殺的也是一批人。

可劉徹若是將這一批人全部殺掉,又不免會被一些儒生攻擊為“殘暴”。

武帝也是人,而且這些同劉安一起商討謀反的人,切實觸動到了劉徹的禁區:“皇權”,他自然在心中是想殺之而後快。

只是“殺人的話”不能從劉徹口中說出,這個“鍋”要臣下背。

劉徹真的不想殺此人何不直接放了,還要開會研究?

所以,能夠上會的一定都是“重事”,最起碼在領導心中是如此。

張湯在此會上嗅到了“不對勁”,於是在會中堅持要殺莊助,而且他還給出了充足理由來殺莊助:“此人不殺,以後人們就會覺得“有二心”的代價太低了。殺了他一定能夠震懾朝臣。”

“張湯爭,以為:助出入禁門,腹心之臣,而外與諸侯交私如此;不誅,後不可治。”

————《資治通鑑》

就這樣,莊助被“覺得是小事的漢武帝”斬殺於市,張湯也因此事讓武帝更加喜歡。

那武帝對張湯的喜歡到何等地步?

即使在張湯被人彈劾“謀害大臣”之罪的情況下,劉徹還讓他著手調查“漢文帝陵被盜案”,追究丞相青翟在此案中的責任。

這一切都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此時受命處理“青翟責任”的張湯還是待罪之身,試問古今人臣誰能做到如此?

《資治通鑑》—張湯:西漢尊儒下的法家,在世能治人,死後能殺人

生前能治人,死後可殺人的張湯

“冬,十一月,張湯有罪自殺。”

————《資治通鑑》

這是司馬光最後一次在《資治通鑑》中記載張湯。

“這麼“懂事”的張湯為什麼會有罪?最後還落了個自殺的下場?”

事情還要從“盜挖漢文帝陵案”說起。

為讓武帝消怒,丞相青翟和張湯準備一起請罪,可張湯卻臨時變卦沒有請罪,只讓青翟一人承認了罪過。

丞相是何等之人?

百官之首,一人之下,可張湯為什麼對任此職的青翟不屑一顧,甚至玩於股掌?

張湯雖沒有丞相之職,但有丞相之權。

張湯所任御史大夫,本是監察百官、輔助丞相之職。

因武帝寵信,張湯在左手緊握監察之權的同時,也將右手伸向裝有相權的盒中。

你說這樣集寵權一身的人,怎能讓“人”不記恨?

而那個“人”字包含的是整個文官集團。

包含的是丞相對其的深深恨意。

於是,一群被張湯壓制多年的文臣們準備聯合。

一場“倒張”運動也開始啟動。

在“倒張”集團中,除丞相青翟外還有三人為主要成員。

他們是朱買臣、王朝以及邊通。

三人都是丞相長吏,是丞相青翟身邊的幕僚。

為殺死張湯,他們在彈劾張湯時不走尋常路,以漢武帝劉徹最敏感的“政商勾結”和“錢幣”入手。

陷害張湯和大商人田信勾結:張湯會把武帝準備推行的政策,以及有關錢幣的國策告訴田信,田信在賺了錢後會再分給張湯一大部分。

“乃與丞相謀,使吏捕案賈人田信等,曰:湯且欲奏請,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與湯分之”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張湯:西漢尊儒下的法家,在世能治人,死後能殺人

武帝對張湯再信任,在權力面前也不值一提。

只是三名長吏的片面之言,就讓武帝對張湯的態度轉變了360度。

於是,在涉嫌“謀害大臣罪”上都沒有被治的張湯。

在後來涉嫌“勾結商人罪”上卻被予以整治。

張湯也算是有骨氣,為向武帝表明自己清白,竟在為自己簡單辯護請罪後自殺西駕。

當中核心的話只有一句:“有三名丞相長吏將我害了”

“湯乃為書謝,因曰:陷臣者,三長吏也。遂自殺。”

————《資治通鑑》

三名長吏和丞相青翟笑到最後了嗎?

如果您這樣想,就太低估張湯的能量了。

在張湯自殺後,其母表現不管怎樣都很可圈可點。

她在安葬兒子遺體時,居然將這個曾經的御史大夫放在牛車上拉去墓地,只有棺材並無外槨。

在那時,簡直是對逝者的侮辱。

《資治通鑑》—張湯:西漢尊儒下的法家,在世能治人,死後能殺人

除此外,她還對外放言:“張湯身為重臣因陷害而死,有什麼理由去厚葬?”

雖只是對外放言。

雖只是一句老婦的抱怨。

漢武帝卻在心中記下。

經核查後,劉徹發現曾被丞相集團指責“政商勾結”的張湯,家中竟不足五百金。

這一結果實在讓武帝震怒。

而天子之怒又是會橫屍百萬,血流成河的。

三名丞相長吏在震怒中被處死,丞相青翟也因畏罪自殺。

“天子聞之,乃盡按誅三長吏。十二月,壬辰,丞相責翟下獄,自殺”

————《資治通鑑》

結言

真不愧是張湯,在世時能治人,死後居然也能在陰間殺人,殺的居然還是朝中的一人之下。

他是不愛錢財的,從他家中查出的五百金就足以證明。

他是極度戀權的,從他在位時壓制諸文臣就足以證明。

張湯成於手段狠辣,敢於幫助皇帝殺人、治人。

他也敗於手段很辣,要不怎麼會樹敵太多,最後遭人設局?

  • 如果有人問:如果張湯在當政時用法不嚴,對文人儒生多些寬容,最後結局會不會好點?至少在死後可以厚葬。
  • 我一定會如此回答:那樣的張湯就不是張湯了,性格猶豫、首鼠兩端。

而且,那時的張湯也不會被武帝寵愛。

武帝寵愛張湯的條件可不止他敢於用法。

在於他在朝中孤身一人,如同一隻獨行的老虎。

不勾結、不結黨,只對劉徹一人負責。

  • 正因如此:

張湯才可以在“謀害大臣罪”中全身而退。

才會在“勾結商人罪”中難逃一死。

畢竟,位置擺對了,位子才會對。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

史廖未籍現只運營頭條號,其他平臺發佈皆為抄襲,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