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时机

设计是一个设想和构思。设计不仅要从人机功能实用性角度去思考,还要有文化上的思考。既满足生理上的需求,也要满足文化上的需求。

文化是一套价值观体系,往往会通过一系列的实物呈现出来。当设计一个物品的同时就会考虑很多方面。其实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造物过程前的构想,它不但制造物品,同时也是在制造文化。

设计这一概念来自工业文明,也是来自西方世界,其产生于在物质贫乏的20世纪初,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大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铲除了多样化的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因为没有统一的文化,就很难接受标准化的、规模化的工业产品。那是一个追求效益和高速度的物质生产的时代。

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可以说是现代设计的倡导者。包豪斯提出了其中的一个宣言是:“我们的任务是用现有手段重塑一个新世界” ,让普通群众也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因此,包豪斯提出了“装饰就是罪恶”。因为所有的装饰都带有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去除这些文化符号把人变成“人本人” ,人类才会体现出文化的 共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开始与艺术分离,建筑和器用唯一要思考的就是其功能性,而不是艺术性。


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时机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工业文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空气污染,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使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 始改变,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步步深入,人们开始进行反思,提出了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口号,从对自然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到开始重新发现地方性的“区域”文化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催生了北美和非洲一些部落国家的一种思潮,即主张民族依靠文化认同来维系。特定族群与文化遗产应有紧密的关系,让该民族享受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同时,这一趋势既是对全球化发展的挑战与反弹,又促使了文化多样性保护思想的产生。

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时机

人类从物质贫乏的时代进入到物质丰裕的时代。从追求物质追求效益开始转向追求意义,追求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尤其转向关注地方性文化和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转型中自然会关注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是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需要将设计的根扎入到民间和民众的生活之中,努力的学习不同的地方文化及民族文化,从中找到灵感,这样的过程既是创造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学习的过程。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手工艺开始得到复兴,在其复兴的过程,要和当代设计、当代文化、甚至当代的高科技融为一体,成为当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才会有其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在人类经历了第四次工业以后,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社会转型正在到来,一个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形态正在形成之中,称之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社会。因为工业革命的不可持续性,一定要有一个在高科技和高智能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和平发展的社会来取代它,如果人类的未来不能走向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的和平社会,人类就不会有未来。

今天,人类社会正在从从一个重视统一的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时代,开始进入到一个重视多元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时代,一个与全球化同时出现的再地方化的时代。新的时代一定要有新的观念来引领,在国际化风格时代,中国在争取获得艺术领域中的话语权,这是需要时机的。


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时机

在提倡以国际化风格扫荡传统的现代主义时代,中国人很少反思自己的文化,自己原创性的艺术哲学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工相哺的国家,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还有发达的手工业,但以往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很少强调我们还是一个手艺中国。在《考工记》中写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面表达的是中国人将技术和艺术及审美合二为一的观念,这里面包含有“天、地、人、材”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人的“工巧”不是要改变材的自然属性的天然之美,而是要利用这种材料的天然之美,天人合一。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用中国人的这些传统的整体观和审美价值,来重新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新兴社会到来之前,不仅要有一场新的思想革命,还会产生新的生产技术。手工艺的创新不仅仅是停留在审美形式上,而是带动整个人类的审美价值的转变,生产模式的转变。

设计之中包含着文化的含义和符号,体现产品的特点和附加值,今后产品的竞争里面文化创意的部分比例将会越来越大。

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时机

一个民族想要被世界认同,显示本民族的文化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文化自信。中国未来的模式是“民族性表达”,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有关,当民族独特的东西符合世界的普遍性时,才越显出独特的价值。

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时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