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守成,實則開創的陳文帝陳蒨(上):陳朝在艱難中站穩腳跟

一、陳武帝留下的“爛攤子”

陳霸先,在南北朝的歷史上如流星般匆匆劃過,他的橫空出世,彷彿就是為了強行建立一個朝代。

北齊高氏,從高歡信都建義(531年)、擊敗爾朱兆(533年)走上權臣之路,到高洋篡位建立北齊(550年),用了19年。

北周宇文氏,從宇文泰接手賀拔嶽留下的關西軍(534年),到宇文覺在宇文護的策劃下篡位建立北周(557年),用了23年。

而南陳陳氏,從發跡最晚的陳霸先起兵討伐侯景算起(550年),到篡位建立陳朝(557年),僅用了7年。而陳霸先起兵之時,不過一雜號振遠將軍、督七州諸軍事(全部是嶺南地區的偏遠州),當時天下聽過陳霸先之名的都不多。實際上,陳霸先真正掌權是從襲殺王僧辯開始的(555年),從其成為權臣到篡位,僅僅2年。

因此,陳朝的根基是相當不穩固的,是後三國中最缺少“底蘊與沉澱”的一國。

當年襲殺王僧辯後,建康周圍的王僧辯系諸將吳興太守杜龕、義興太守韋載、吳郡太守王僧智紛紛反叛,陳霸先靠著大將周文育與侄子陳蒨的努力,才逼降韋載,將三吳地區納入陳氏版圖。隨後與北齊軍長達近一年的血戰,陳霸先勉強獲勝,卻犧牲了做人質的侄子陳昊郎。誰知,局勢才稍有緩和,陳霸先的老領導,擁兵嶺南的廣州刺史蕭勃就起兵反對陳霸先。當年蕭勃面對侯景唯唯諾諾,如今卻與陳霸先大打出手。蕭勃軍以歐陽頠、傅泰、蕭孜為前鋒,南江州刺史餘孝頃也加入了蕭勃軍。而陳霸先則派出大將周文育平叛,其麾下聚集了巴山太守熊曇朗、高州刺史黃法氍、臨川內史周迪。這些地方割據勢力,名義上聽周文育調遣,實際上各懷鬼胎。

巴山太守熊曇朗就暗中勾結歐陽頠,引導其攻擊高州刺史黃法氍。而實際上,熊曇朗又約黃法氍來攻打歐陽頠。在交戰之時,歐陽頠以為熊曇朗是盟友,於是猛攻黃法氍,沒想到熊曇朗卻突然撤退,導致歐陽頠大敗而歸。隨後,周文育在臨川內史周迪的幫助下,大敗蕭勃軍,歐陽頠、傅泰被俘虜。大勢已去的蕭勃隨即被部下殺死,這時陳氏大將侯安都率大軍來援,本想抵抗的蕭孜、餘孝頃瞬間失去抵抗意識,投降陳軍。歐陽頠早年就與陳霸先相識,關係友善。陳霸先考慮到歐陽頠在嶺南有很大威望,於是不計前嫌,任命其為衡州刺史,安定嶺南地區。不久,歐陽頠佔領廣州,平定了嶺南。嶺南地區也劃入陳氏版圖,而歐陽家從此成了嶺南大族,唐朝大文豪歐陽詢就是歐陽頠的孫子。

這時,陳霸先一生中最強勁的對手出現了,湘州刺史王琳。梁、陳更替之際,背叛有如家常便飯,王琳卻用一生向世人展示了何為忠誠,清代史學家趙翼甚至將王琳評為“南梁第一忠臣”。這位出自梁元帝蕭繹幕府的驍將,一度險些因功高被蕭繹殺死,後又遭猜忌被調往嶺南,但王琳卻始終不負蕭繹。西魏圍攻江陵之時,在諸將徘徊的情況下,他毅然提軍北上。但嶺南太遠,江陵淪陷之時,王琳僅僅到達長沙郡一帶。等到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後,王琳便率軍割據湘、郢二州,同時大造戰艦,準備揮師東下,進攻建康。陳霸先深知王琳的驍勇,不敢怠慢,也派出了最強組合,以侯安都為西道都督,周文育為南道都督,率軍兩萬進攻王琳。

名為守成,實則開創的陳文帝陳蒨(上):陳朝在艱難中站穩腳跟

南梁大將 王琳

沒想到,兩軍尚未交戰,陳霸先就篡位了,建立了陳朝。這次篡位,使他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義名分,使其由南梁的權臣,一下子變成了亂臣賊子。原本聽命於中央的地方實力派,如熊曇朗等人,全部蠢蠢欲動,陰謀割據。而出征王琳的侯、周大軍中途從“梁軍”變成了“陳軍”,極大影響了士氣,侯安都嘆息道:“我們這次出師無名了,必定失敗。”而侯、週二人資歷相當,此次陳霸先又沒有指定統帥,因此兩軍部將貌合神離,互不配合。結果,陳軍在郢州被王琳打的大敗,除了沈泰帶著一隻軍隊逃回外,侯安都、周文育及其部將徐敬成、周鐵虎、程靈洗全部當了俘虜。

周鐵虎原本是梁河東王蕭譽的部將,後來跟隨王僧辯,最後歸入陳霸先麾下。王琳想要勸降諸將,周鐵虎誓死不從,對其破口大罵,王琳一氣之下將其殺死,將其餘諸將軟禁起來,隨軍東下。王琳乘大勝之際,又攻佔了江州。餘孝頃立刻倒向王琳,引王琳軍進軍南川地區的臨川郡。王琳又去聯絡北江州刺史魯悉達、桂州刺史淳于量。鑑於不利的形式,武帝陳霸先也拉攏魯悉達,為其送去樂隊、歌姬,使魯悉達保持中立。而淳于量似乎更看好陳霸先,直接向陳朝表示臣服,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當時,像魯悉達、淳于量這種兩面騎牆的將領比比皆是,熊曇朗佔據豫章,周迪佔據臨川,留異佔據東陽,陳寶應占據晉安。尤其是衡州刺史周迪,聯合所屬衡州八郡的太守,全面割據。陳霸先為了對付王琳,只能派蕭乾(南齊宗室後人,非南梁宗室後人)對這些將軍加以安撫,承認他們“聽調不聽宣”的特殊地位。

此時王琳得到北齊皇帝高洋的扶持,接回了永嘉王蕭莊(梁元帝蕭繹長孫,武烈太子蕭方等長子),擁立為帝,實力達到巔峰,以梁帝蕭莊的名義準備一舉攻下建康。一直被看押的周文育、侯安都、徐敬成等人趁著王琳有所放鬆,賄賂王琳部下,得以逃回建康。陳武帝赦免了他們的罪過,同時一面集結大軍,令司空侯瑱、領軍將軍徐度、臨川王陳蒨率大軍征討王琳,一面派出自名門陳郡謝氏的吏部尚書謝哲去招撫王琳,軟硬兼施。恰巧,與梁元帝蕭繹有大仇的西梁皇帝蕭詧派大軍襲擊王琳控制的長沙、武陵、南平等郡,王琳便順勢退兵。

而投靠王琳的餘孝頃,趁王琳、陳霸先雙方休兵之際,想要擴大地盤,吞併周迪的部眾,結果被後者聯合高州刺史黃法氍、吳興太守沈恪、寧州刺史周敷擊敗,餘孝頃被俘再次投降陳朝,而其弟餘孝勱及其子餘公颺卻依舊負隅頑抗,於是陳霸先派周文育為都督,率諸軍討伐餘氏諸將。戰事進展的十分不順利,餘公颺雖被抓住,可餘孝勱卻在王琳援軍的協助下,將周文育、周迪打敗。這時,率軍來援助的巴山太守熊曇朗看到陳軍新敗,於是在軍事會議上將周文育殺害,吞併了周文育的部眾。熊曇朗野心勃勃,反覆無常,此刻陳朝軍隊卻拿他毫無辦法。

周文育的死,極大的刺激了陳霸先。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司空周文育的靈柩運回建康,陳霸先親自在東堂哭吊,悲痛異常,當天夜裡突然過世,時年五十七歲。

此時的陳朝,外有北齊、北周、西梁,內部遍佈割據勢力,直接能夠控制的,只有建康周圍以及吳地三郡、嶺南地區而已。

二、陳蒨的內憂與外患:王琳與南朝的豪酋洞主

陳霸先起家太晚,雖征戰多年,心腹將領唯有三人,即杜僧明、周文育和侯安都。此外,杜稜也可以勉強算半個心腹。可就是杜稜,因為當初沒有堅定支持陳霸先閃擊王僧辯,就差點被陳霸先除掉。而杜僧明早已病逝,周文育又戰死,等到陳霸先突然駕崩,侯安都在外領兵,在建康城內的只剩下掌管禁衛軍的杜稜。匆匆建立的陳朝,寡弱至此,可見一般。

而同樣寡弱的,是陳朝的宗室。陳霸先以下,南陳宗室僅有四人,即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陳昌,侄子陳蒨、陳頊、陳昊朗。其中,兒子陳昌和侄子陳頊當初在梁元帝蕭繹處做人質,江陵城陷之時被俘虜至北周。侄子陳昊朗被群臣脅迫,送至北齊做人質,後被北齊殺害。因此,此時能繼承皇位的,僅剩下陳霸先的侄子,臨川王陳蒨。於是,章皇后與杜稜、中書侍郎蔡景歷商議,秘不發喪,召臨川王陳蒨回朝。蔡景歷出身寒門卻富有文采,侯景之亂中曾經聯合南康王蕭會理謀劃在建康城中政變,結果事洩,被侯景追殺,陳霸先聞其名便聘為幕僚。等到襲殺王僧辯的時候,蔡景歷沒有參與密謀,並不知情。等軍事行動佈置完畢後,陳霸先突然將他找來撰寫檄文。倉促之下,蔡景歷竟提筆成文,文辭犀利,令陳霸先大為佩服。陳朝建立後,歷任中書,執掌機密。蔡景歷原本輔佐過陳霸先的兒子陳昌,但介於目前形勢,他也只能選擇支持臨川王陳蒨。要說陳蒨即位,也不算撿便宜。陳蒨沉著機敏,富有膽識,儀容秀美,陳霸先就曾誇他說是“吾宗之英秀”。侯景之亂中,侯景派人搜捕陳氏族人,陳蒨深藏利刃準備單獨被押到侯景面前時刺殺侯景,後因沒有見到侯景才作罷。陳霸先掌權後,陳蒨更是逢戰必勝,平定三吳,為陳朝打下了一片根據地,在陳軍中很有威望。

名為守成,實則開創的陳文帝陳蒨(上):陳朝在艱難中站穩腳跟

臨川王 陳蒨

恰巧,侯安都帶兵回朝,路上遇到了陳蒨,二人便一起回到了建康。此時侯安都成了陳朝資歷最老的將領,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定策元勳,與群臣一起擁戴臨川王陳蒨。但是皇后章氏因為兒子陳昌還活著,遲遲不肯下命令。侯安都厲聲喝道:“現在四方都不安定,哪能想的那麼遠!臨川王平定東土,立有大功,應當即位!今天猶豫不決的人,一律斬首!”說罷,他持劍上殿,逼著章皇后拿出玉璽,並親自解開陳蒨的髮髻,攙扶著他走到了皇位繼承人的位置上主持喪禮。陳蒨正式登基,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文帝。陳蒨大赦天下,尊章皇后為皇太后,進封侯瑱為太尉,侯安都為司空。

但登基後的陳蒨卻絲毫沒有喜悅之情。因為此時的陳朝,外有強敵北周、北齊虎視眈眈,內有王琳和各大割據勢力。而這些割據勢力頗為難纏,甚至是之前整個東晉、南朝歷史上都不曾遇到過的對手。讓我們來看看上文中提到的各大割據勢力的來歷:

巴山太守熊曇朗,豫章郡南昌縣人,地方豪酋,南川豪帥。

高州刺史黃法氍,巴山郡新建縣人,地方著姓,豪酋。

原豫章太守、北豫州刺史餘孝頃,豫章郡新吳縣人,新吳洞主,南川豪酋。

衡州刺史、臨川內史周迪,臨川郡南城縣人,出身貧寒,後為南川豪帥。

寧州刺史周敷,臨川郡人,地方著姓。

縉州刺史、東陽太守留異,東陽郡長山縣人,地方著姓、豪強。

晉安太守陳寶應,晉安郡閩中地區土著大姓,豪酋。

名為守成,實則開創的陳文帝陳蒨(上):陳朝在艱難中站穩腳跟

遍佈各處的豪酋帥

這些割據勢力特點都很鮮明:多分佈在今江西、福建一帶,在當時南朝是漢人和夷狄混雜的地區。都是本地人,出任本地的太守、刺史,出身都是豪酋、洞主,換句話說,並不是高門士族。這在近300餘年的南朝歷史上,還是頭一遭。那麼,何為豪酋、洞主呢?

我們知道,兩漢時期,有地方豪強。那麼什麼是豪強呢?豪,並非我們認為的豪門的“豪”,而是豪爽,富有俠氣的意思。強,就是強橫、橫行鄉里的意思。換言之,豪強,就是在鄉里有一定經濟基礎、武力基礎,但由於文化底蘊不足不能入仕,導致社會地位不高的一類人。而南朝未開化地區較多,漢人、夷狄雜居,因此這些地方豪強都有本地特色,甚至類似於部落酋長,因此又被稱為“”豪酋”。至於洞主,就更好理解了,諸葛亮南征雲中時,孟獲手下就有很多洞主,是一部蠻夷的首領,小酋長。

與豪強、豪酋相對的是士族高門,士族其實一大部分都是由豪強進化而來的。因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兩漢舉孝廉、茂才(秀才),多以儒家經史學問入仕。一部分豪強有經濟基礎,所以可以研習文化,從而被政府徵辟,久而久之就成了有文化底蘊、世代出仕的地方大族。而不研習文化、整日橫行鄉里、又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豪強,由於無法入仕,就沒法和朝廷結為利益共同體,被視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兩漢時期的政府,都尊崇士族,而打壓豪強。而兩漢、魏晉,又是士族高速發展的時代,等到了東晉衣冠南渡,士族高門進化成了門閥,開啟了門閥政治的歷史。北方過江的僑姓士族全面掌權,在南方開闢了新的根據地,佔有大量的莊園和人口,甚至能與皇權抗衡。東晉結束,南朝開始之後,皇權復甦,門閥政治雖然結束,但門閥依然存在,並且繼續享有入仕和地方經濟特權。在陳朝以前的南朝歷史中,各類人等的地位高低大致趨勢如下:

僑姓士族是第一等,以王、庾、桓、謝為代表,以及後起之秀陳郡袁、蘭陵蕭。三吳本土士族為第二等,以朱、張、顧、陸為代表。其次依次是僑民、三吳土著民,其他半開化地區的地方豪強、豪酋、洞主,最低等為半開化地區的土著民。

整個東晉、南朝的歷史,可以看做是士族門閥權力逐漸消退的歷史。在這期間,連三吳本土士族都被外來戶僑姓士族在經濟和入仕上全面壓制,更別提那些低等的豪強、豪酋了。但是,侯景之亂以及接下來的江陵之役,讓南朝僑姓士族和本土士族損失慘重,南朝原有制度基本上被摧毀。於是,這些地方上的豪強、豪酋、洞主,紛紛揭竿而起,組織鄉民成為軍隊,割據一方。像周迪這樣的出身貧寒的漢人,本不算豪強、豪酋,卻在亂世中成了一方勢力,於是也被歸到了這類人中,稱為“豪帥”。以前士族壓制豪酋,可現在士族力量衰退了,皇權就要直接和這些豪酋帥們打交道。無論是梁元帝蕭繹、還是後來的陳武帝陳霸先,都因為軍力不足,承認了這些割據勢力,授予正規的郡守、刺史官職,加以籠絡。

這就是剛剛登基的陳文帝陳蒨面臨的困境,可還沒等他緩過神來,王琳又來了。

三、任用侯瑱,擊退王琳、北周賀若敦

聽說陳霸先駕崩,王琳立刻留下孫瑒守郢州(今武昌一帶),自己擁奉著蕭莊出兵屯駐濡須口,進逼建康,這是三國時期曹操伐孫權時的路線。北齊也派出揚州行臺慕容儼幫助王琳伐陳。陳文帝以侯瑱為帥,帶領節制各路兵馬抵抗,其中甚至包括了侯安都的軍隊。侯瑱,在本系列侯景之亂篇已經出場過了。侯瑱家世為西蜀豪傑,其本人在鄱陽王蕭範做益州刺史時受到賞識。後來蕭範無論是出鎮雍州,還是鎮合肥,侯瑱都跟隨侍奉。侯景之亂中,鄱陽王蕭範敗亡,侯瑱幾經輾轉投降了侯景,被待之為侯氏宗族。但巴陵之戰後,侯景敗局已定,侯瑱立刻投入王僧辯麾下,盡殺侯景餘黨。亂世之中,侯瑱割據中游豫章郡一帶,雖表面遵奉朝廷,實際上謀求割據。但在與新吳洞主餘孝頃爭奪豫章的過程中,手下發生叛亂,軍隊潰散,侯瑱成了光桿司令。部下勸他投奔北齊,侯瑱卻認為陳霸先寬宏大量,定能收容自己,於是去建康請罪。陳霸先由於家底薄,對於投降的將領,哪怕曾經背叛過自己,也都會寬恕任用。陳霸先見到侯瑱後大喜,任命其為車騎將軍。從此,侯瑱成了陳朝大將,等到陳文帝時期,已經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

名為守成,實則開創的陳文帝陳蒨(上):陳朝在艱難中站穩腳跟

太尉侯瑱

當時王琳大軍東出,安州刺史吳明徹準備偷襲江州(今九江市一帶)州治湓城,結果王琳早有防備,將其打的大敗。未來的北伐名將吳明徹,此時竟被王琳打的狼狽至極,孤身一人逃出。永定三年(559年),王琳乘勝進軍柵口,侯瑱率水師屯駐蕪湖與其對峙,這一對峙就對峙了一百多天。到了春天,水位暴漲,王琳率領鉅艦沿江而下,首尾相連,聲勢浩大。侯瑱率軍與王琳在江面開戰,將王琳擊退。夜間,東北風起,王琳的鉅艦被吹到了江中,毀壞了部分艦船,王琳無奈,只能等風停了回到岸邊防守,等待機會。而侯瑱繼續屯駐蕪湖港,監視王琳的舉動。

這時,北周將領荊州刺史史寧偷襲郢州,王琳聽到消息後,怕軍心不穩,反而加速進軍,意圖一戰定乾坤。北齊將領劉伯球率水師趕到助戰,慕容儼的兒子慕容子會也帶領兩千騎兵,駐紮在蕪湖西岸。當時江南颳起了西南風,王琳大喜,認為是上天幫助自己。因為藉著風勢,他可以乘船率軍直逼建康。但是他忘了,海戰之中,風向是最關鍵的,他只顧眼前的建康,卻忘了駐紮在蕪湖的侯瑱。與王琳對峙了百餘天的侯瑱,終於等來了這個難得機會。

清晨,侯瑱命令做飯,並在寢席上吃飯,時刻準備與王琳開戰。隨後大軍從蕪湖出動,緊跟在王琳兵船之後。王琳這才發現,此時如果掉頭,那麼就是逆風作戰,行動十分不便。於是他讓士兵向侯瑱軍扔火把,但是由於是逆風,反而燒了自己。侯瑱趁著王琳無法掉頭迎敵之際,命眾船用拍石拍擊王琳的船隊。陳文帝的好友兼心腹,定州刺史章昭達所乘的平虜大艦所向披靡,多次拍中敵艦,陳軍其餘的冒突艦、青龍艦(一種披著牛皮的大艦)也紛紛衝出,直插江心,一時間王琳船隊陣型大亂。隨後,侯瑱派出艨艟小船撞擊敵艦,並趁著風向投擲熔化的鐵水,王琳軍頓時陷入大火之中。王琳軍大敗而歸,士兵爭相上岸,都被陳軍截殺。看到王琳軍失敗,北齊軍也陷入混亂,侯瑱率諸軍進攻,俘虜了劉伯球、慕容子會,截獲了王琳軍和北齊軍的全部物資。王琳乘坐小舟衝出戰場,回到湓城準備再戰,奈何手下再無人願意歸附他。無奈之下,王琳投奔北齊而去。王琳潰敗後,梁帝蕭莊也逃到北齊。

連陳霸先都沒能打敗的一代名將王琳,就這樣敗在了風向上,被侯瑱擊敗。

奉王琳之命守郢州的孫瑒,手中僅有千餘人馬,卻殊死抵抗北周軍隊的圍攻。北周軍隊聽說陳軍獲勝,不日將抵達郢州,於是撤圍而去。孫瑒對著部眾說道:“我和王琳一起扶助梁室,盡心盡力,現在時局如此,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投降陳朝,陳軍至此完全收復中游重鎮江州、郢州,版圖擴至長江中游地區。侯瑱被加封為都督湘州、巴州、郢州、江州、吳州等五州軍事,鎮守湓城。

但是陳軍沒有就此停下腳步。當初梁元帝江陵陷落的時候,巴州(巴陵郡一帶)、湘州(長沙郡一帶)就被北周佔據,並任用梁朝舊人防守,北周實行羈縻統治。陳文帝命令侯瑱繼續帶兵逼近湘州,同時派領軍將軍徐度增援侯瑱。徐度是安陸人,早年在嶺南投入陳霸先麾下,多居中謀劃,功勞很大。之前與周文育、侯安都一起被王琳俘虜的徐敬成,就是徐度之子。陳文帝登基後,對其委以重任,升任侍中、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侯瑱大軍將湘州圍住後,北周宇文護派賀若敦統領步騎六千增援。陸上打仗,南陳軍不是北朝對手,被賀若敦一舉突破防線,抵達湘州。同時北周以獨孤盛統領水軍,也增援湘州。結果,秋水氾濫,陳軍於是發揮水軍優勢,完全佔據了江面。自從江陵之役後,北周最南端實際控制地區是安州安陸郡地區,江陵則交給傀儡朝廷西梁。因此,陳軍依靠水軍,完全切斷了賀若敦、獨孤盛與北周大後方的聯繫。湘州,成為了孤島。

在陳軍的圍困下,北周軍隊斷糧了,只能四處劫掠。為了不讓侯瑱知道自己缺糧,賀若敦在軍營中壘起土堆,上面覆上一層米,讓軍士發放糧食。然後賀若敦以詢問的名義召集附近村民進營,然後再遣散出去。這些村民出營後就說周軍糧食充足,消息傳到陳軍,侯瑱信以為真,就據險而守,準備將周軍圍死。湘州本是南朝土地,當地百姓主動拿著酒糧接濟陳軍,賀若敦知道後,就派人偽裝成百姓的船隊。當陳軍來船上取糧食的時候,周軍突然衝出,將陳軍全部抓獲。當時北周軍被圍困日久,有些騎兵悄悄投降侯瑱。賀若敦於是選了一些馬,牽到船邊,等到馬要上船的時候,就用鞭子狠狠的抽打這些馬。如是再三,馬就不肯上船了。接著,賀若敦派人向侯瑱詐降,然後率軍埋伏在江岸。陳軍前來受降牽馬,馬躁動著不肯上船,搞得陳軍陣型大亂。這時候北周伏兵四起,將受降的陳軍全部殺死。從此之後,有北周軍士真的投降陳軍,陳軍也不接納了。

兩軍對峙了許久,侯瑱始終找不到賀若敦的破綻,於是發動水軍攻打盤踞在楊葉洲的獨孤盛,將北周水軍打敗。楊葉洲位於湘州、巴州之間的岳陽郡,是洞庭湖入長江之口。獨孤盛帶著殘軍登岸築城自保。陳文帝見戰局僵持不下,派司空侯安都率軍與侯瑱匯合。陳軍聲威大震,北周巴州太守投降陳朝,獨孤盛看情況危險,拋下賀若敦不顧,偷偷帶著殘兵逃跑了。賀若敦面臨的局面越來越嚴峻,侯瑱趁機派人給賀若敦傳話,說可以借他一些船隻,讓其安全回到長江北岸。賀若敦懷疑有詐,回話道:“湘州是我國的領土,現在遭到你們的侵略威逼。如果要我退兵,你們先退軍一百里。”沒想到,侯瑱真的退兵,還把船留在江岸。賀若敦乘船率軍北歸,軍士僅存十之二三。北周軍隊撤退後,湘州、巴州以及附近的武陵、天門、南平、義陽、河東、宜都等州郡全部被陳軍攻下。北周權臣宇文護如日中天,正欲靠勝利積攢威望,卻遭此敗績,一氣之下將賀若敦革職為民。當然,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賀若敦有個兒子叫賀若弼,未來會再次踏上江南這片土地。

名為守成,實則開創的陳文帝陳蒨(上):陳朝在艱難中站穩腳跟

侯瑱收復的領土

侯瑱接連收復江、郢、湘、巴諸州,將南陳領土擴充了一倍以上,對初建的陳朝意義極其重大。從此,陳朝在艱難中站穩了腳跟,初步收拾了陳霸先留下的“爛攤子”,徹底擺脫了覆滅的危險。陳文帝陳蒨也憑此役獲得了更高的威望,消除了旁支即位的不利影響,穩固了帝位。侯瑱是為陳文帝時期軍事上的最大功臣。天嘉二年(561年),侯

病逝,追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大司馬,加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送給東園秘器,與周文育,杜僧明同配高祖陳霸先廟庭,榮寵至極。誰能想到,當初南梁藩王身邊的一個部將,一個被梟雄侯景視之為宗室的南朝叛臣,能夠最終位列陳朝三公,在《陳書》群臣列傳中名列第四,僅排在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之後,名垂青史呢?也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雖然侯已逝,但是陳文帝陳蒨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將掃平諸位豪酋帥,去建立一個更廣闊的陳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