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农民,看露天电影的劲头为啥那么足?

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由于新中国是以粮为纲的时代,工业还几乎刚刚开始,人民生活的娱乐活动更是少的可怜!

那时候在全国农村,还有很多贫困地区还没有通上电,更没有象现在这么多的电器化普及!那时候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有这样一句口头禅:要想家产了,收音机,电灯(手电筒)和手表。意思说的是,收音机和手电筒都是要花钱购买干电池的,而手表在当时是要花很多钱才能买到的(几十元钱),而且坏了还要花钱去修,所以老农民们普遍认为,这三种东西都是败家的东西,劝戒儿女们尽量不要去用(买),尽量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七八十年代的农民,看露天电影的劲头为啥那么足?

在那时的夏天,农民们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的业余生活,主要就是扛上竹床,竹椅和凳子,手拿蒲扇聚到一起,一边纳凉一边天南地北,东家长西家短的聊着天。有讲故事的,有拉二胡的,反正那时的人们在一起,倒是决得挺热闹的。纳凉到半夜才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去睡觉,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就结束了!

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电影放映队。电影队的主要工作,就是按计划给每个大队去放露天电影!

七八十年代的农民,看露天电影的劲头为啥那么足?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农民们只要一听说大队或者哪里放电影,那个高兴劲是无法形容的,那天全大队的生产队,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前下工,农民们回家早早的吃过晚饭,会三五成群的一起拥向电影放映点。

当然附近的农民们早已经端出了自家的长凳子,抢占着最佳的观看位置,电影还未开始,场地上早己经放满了高婑不一的凳子了!

天刚黑,喇叭里传出了声音,一开始是放一盘加影,是等人的,正片要等加影放完,用意就是等人到齐了。

正片开始前,人们早已聚集到了一起,人山人海,男女老少,前面的座在小凳子上和地下,后边的站在凳子上,有的甚至爬到树上去看。那个劲头十足的样子,是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的!

七八十年代的农民,看露天电影的劲头为啥那么足?

那时候的电影,有时候一部电影,在一个晚上要放三个地方!记得有一次,我们周岗公社按计划,到县公司领来了一部,介绍红军长征的影片,《万水千山》,那一晚最先是在和平大队放的,放完第一盘后,立刻就有人骑着自行车将刚刚放完的片子送到焦村大队再放,那一次我伙同几个人一起去到离家七里多路的周岗中学的操场上去看的,等到焦村大队的第二放映点放完,依然有人骑着自行车去将刚放完的片子,送往第三放映点,清楚地记得等把电影看完了,问了一下带手表的,才知道已经零晨三点多钟了……!

真的不知道,在当时农民们看露天电影的劲头,怎么那么足!露天电影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本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