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華民國有點象,不論外表還是實質?

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卻失政了,被袁世凱篡了權,中華民國不再是他的國,徒有其表而已。最重要的是他身後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失了政,中華民國淪為一幫封建勢力巧取豪奪攫取利益的工具,爭執不休。印度國父甘地,遇刺了,都沒有好的結局,這一點是相同的。孫中山也遇手下陳炯明的炮轟。中華民國前期也曾實行多黨制,好不熱鬧,缺乏資本主義民主思想,淪落為形式而已。

許多年一直疑惑,印度到底是封建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其實這不是一個主要問題,只要人民過得好就行,可實際情況是,差強人意。人民困苦,有目共睹,生活狀況與我國有近20年的差距,總體感覺上。

貧富分化比較懸殊,土豪幸福,人民苟活,僅此而已。而且等級森嚴,雖法律上明令禁止,卻收效甚微。婦女更是不堪,盛行童婚制,而且倒帖,匪夷所思。更有謀財害命者,將女童推入火堆,再來一次童婚,單為財禮。

絕對的權力、制度造成絕對的腐敗,這種制度把成千上萬的女孩送入火坑。"以德治國"本就是一個謊言,卻延續了數千年。人沒有自覺的,包括全世界人民,所以西方實行"以法治國”,摒棄人治的因素,不給人性一絲作惡的空間。

在封建思維盛行,人們其實還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沼澤裡,儘管它是資本主義國家,可是與人民又有多大、直接的關係?可望而不可即。法律規定成為一張廢紙,拒不執行,形同無法。

如中華民國38年統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冠冕堂皇,城市裡資本主義工商業,廣大農村還是封建主義經濟,所以兩次顛覆,政權更迭。中華民國徒有其表,形式上的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裡子,只是後期稍有不同,變換了主人,政權由封建舊官僚轉到資產階級手裡。

再說沙俄。俄國的歷史比較短暫。如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才建立奴隸制國家政權,之前還是原始社會。它要早一些,但是不久就淪為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200年!

186丨年農奴制改革。它的背景是被英法慘敗,認識到自己之不足。然改革後的殘餘非常濃厚。雖為資本主義開闢了道路,然發展緩慢,被後起之秀日本打敗就是明證。它整體上、大比例上還是封建國家,雖經濟上、政體上披上了資本主義的面紗、外衣。

1905年,它被日本打敗,被迫再次作了改革、讓步,離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更近了,然沙皇仍掌握大部分主導性的權力,豈是英王可比?專制仍是它的底線,決不放棄。因此,它再次落敗了。

如果早點實行君主立憲,也不是這種結局,以緩合階級矛盾論。它怎樣有那麼大的覺悟?他先是被真正代表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推翻了王政,然後被無產階級推上了斷頭臺。

今日的印度,昔日的中華民國,沙皇俄國,具有某種歷史的相似性。形式與內容割裂,二元化結構,呈現歷史的多樣性,現實性,不是理論整齊劃一。可以肯定的是,封建是它們社會共同的內核,因此要麼亡國、亡政,要麼步履蹣跚。

資本主義在一百年前是歷史的進步,一百年後,依然如此,遠沒有到它腐朽墮落,阻礙生產力的時候。這是一個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