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次诺奖提名,寄生虫诱发癌症,背后是诺奖史上的一次误判

18次诺奖提名,寄生虫诱发癌症,背后是诺奖史上的一次误判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命名的奖项,根据他的遗嘱,他的3000多万英镑的遗产用于设立诺贝尔奖,奖励那些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18次诺奖提名,寄生虫诱发癌症,背后是诺奖史上的一次误判

图1 诺贝尔奖章(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自从1901年第一次颁发以来,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20个年头,经过百年风霜洗礼,诺奖已经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具分量的奖项。纵观诺奖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诺奖已经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多个被授予诺奖的研究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实至名归。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奖项因为种种原因颇具争议,甚至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学界之光,新发现


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被授予了丹麦科学家约翰尼斯·菲比格,表彰他在螺旋体癌(Spiroptera carcinoma)方面的发现。1907年,当菲比格在研究野生大鼠的心肌组织的时候,发现许多大鼠有上皮的病理性增生并且形成了乳头状瘤。在这些上皮肿瘤中,他发现了一些小的寄生虫——某种线虫和它们的卵,他将其命名为

诱癌螺旋虫(Spiroptera neoplastica),蟑螂可以作为这些螺旋虫的中间宿主。


18次诺奖提名,寄生虫诱发癌症,背后是诺奖史上的一次误判

图2 约翰尼斯·菲比格


为了验证大鼠的肿瘤是不是由这种寄生虫引起的,菲比格给老鼠喂食了感染了螺旋虫和虫卵的蟑螂,在许多进行实验的大鼠体内,都发现了恶性上皮肿瘤的发生,并且,在某些老鼠体内还发现了肿瘤的肺转移,而在这些转移灶中是没有寄生虫的。


菲比格的研究于1913年发表,立即在医学界引起热烈反响。


在那个年代,肿瘤的研究还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三种关于肿瘤成因的理论占据了主流,一种理论认为肿瘤是胚胎细胞造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肿瘤是由于外界的各种物理、化学或者机械刺激诱发的,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肿瘤是由微生物诱发的,而菲比格的研究为第三种肿瘤起源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被认为打开了肿瘤研究的新纪元而备受追捧。


18次提名终获奖,诺奖之争


菲比格一生被推荐为诺奖提名18次,甚至在他获得诺奖之后到他去世的这两年间,他还获得了8次诺奖提名,可见当时菲比格在医学界的崇高地位。


提到菲比格的诺贝尔奖,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位日本科学家山极胜三郎。1915年,山极胜三郎在菲比格实验的启发下,通过在兔子耳朵上涂抹煤焦油成功诱导了肿瘤,这一实验方法的建立对实验诱导肿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山极胜三郎也因此屡获诺奖提名,但是很遗憾,直到去世他都未获得诺奖。1926年,诺贝尔奖评委之一的Folke Henschen认为山极胜三郎应该和菲比格共享当年的诺奖,甚至认为山极胜三郎诱导动物肿瘤的方法比菲比格的更加简单安全和可重复,可惜其他评委持有不同意见,经过一番激烈地争论,最终菲比格独享了1926年的诺奖。


18次诺奖提名,寄生虫诱发癌症,背后是诺奖史上的一次误判

图3 山极胜三郎


直到后来,菲比格的研究被认为是错的,还有人坚持说这个诺奖理应颁给山极胜三郎,但诺奖委员会并未对此作出回应,菲比格的诺奖也并没有被追回。


事实还原与纠错


但是,菲比格的研究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


其实早在1918年就有人质疑过他的研究,但是菲比格在学界如日中天的声誉掩盖了一切,直到1935年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揭开了真相的一角。该文的作者发现如果给大鼠喂食足够和健康的饮食的话,大鼠并不会患癌,他们意识到菲比格很可能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大鼠肺部组织的病理改变并不是由肿瘤引起的,而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寄生虫的感染加重了大鼠的营养缺乏。


无独有偶,在1952年,一个美国的科研团队试图重复菲比格的实验,他们给一部分大鼠喂食缺乏维生素A的饲料,而给另外一些大鼠喂食含有足量维生素A的饲料。他们发现合并维生素A缺乏和寄生虫感染的大鼠出现了心室乳头状瘤,也就是菲比格认为的癌症。他们重新检测了菲比格的实验图片发现所谓的肿瘤是一些良性的病理改变,他们推断,菲比格供给大鼠的饮食仅仅是白面包和水,营养不足是诱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所以,诺奖获得者的研究结论确实是错误的。


科学没有成王败寇


也因此,在去世多年后,菲比格还受到多方非议,似乎成了诺奖的一个耻辱。但是事实上,从多篇正统的科学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科学家对菲比格的宽容态度。的确,从目前的医学发展来审视,菲比格的研究结论是错的,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时代限制,科学家们也都并不想对他及当年的诺奖评委有过多苛责。科学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推进的,这个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科学家,菲比格勇于求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无可指摘,他的错误也提示着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值得后来人警醒的诸多陷阱。虽然一个错误的发现获得了诺奖似乎破坏了诺奖的权威性,但是或许这才是科学。


科学只相信真理而不迷信权威!


参考资料

Stolt CM, Klein G, Jansson AT. An analysis of a wrong Nobel Prize-Johannes Fibiger, 1926: a study in the Nobel archives. Adv Cancer Res. 2004;92:1-12. doi: 10.1016/S0065-230X(04)92001-5. PMID: 155305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