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建盞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價值,名家大師的作品,深受藏家的追捧。每個愛盞之人,都希望遇見自己喜歡的精品建盞,可能我們沒有那麼雄厚的財力,去追逐上萬、十好幾萬的收藏級建盞,但是我們的欣賞水平、層次要不斷提高,要達到頂級的水平,在這樣的高度上,我們的精神才能富足,才能在建盞文化的藝術海洋中獲得愉悅的精神享受。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那麼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不妨咱們再簡單總結下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建窯建盞,以其多樣性的工藝與釉料的運用與創造,豐富了現代瓷器的種類。這對於釉彩工藝與材料學的探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我們對於陶瓷釉料的改進與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借鑑。建盞傳至日本之時,不僅僅是作為藝術品,更以其“人性化”的設計和禪茶文化的內涵,對日本茶道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二、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窯爐,置於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燒出的建盞,花紋類型,紋樣釉色全然不同;它如同大自然天然孕育的孩子一般,每盞都有不同的臉。建盞除了需要能工之巧手外,更多的是需要看天意,加深了其藝術性。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三、建盞藝術就是在追求不變中的變,是在窯火中去捕捉最佳的影像。是在窯中作畫,追尋神變。斑紋中微細的提高都非常困難。它不是配方知道後,就可以重複製造的東西。它的燒成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優秀的建盞作品非常稀少。建盞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是真正的,純粹的陶瓷藝術。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四、建盞藝術,簡素為美。在宋代,建盞簡潔的器形及變幻莫測的斑紋相結合,形成了建盞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宋人們痴迷。多樣性的工藝與釉料的運用與創造,豐富了宋代瓷器的種類。所以,建盞不僅僅是與皇帝、更是與文人雅士結緣,留下了許多許多歌頌建盞的傳世之作。此使得建盞的藝術性與人文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五、建盞看起來很小,其實不小,一件成功作品的背後不知有多少廢品。建盞的特點是,製作難度大,燒成幾率低,成本高。所以濃縮的才是精華。建盞器型也很簡單,就是一個普通的農家茶碗。正是簡樸,才有大巧若拙。剔除表面形形色色障眼的東西,才能展現最原始的純真之美。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六、建盞之美屬於禪藝術之美,它不是“形色”之美。優秀的建盞斑紋形狀千變萬化,斑紋有立體感,層次感,並有明顯的金屬感,色彩隨光線的強弱而突變。細細品味,其釉色如同宇宙星辰深邃神秘,冥冥間如有神在,讓您感受那透心的美。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我一直堅信,藝術品不僅僅是那些束之高閣的作品,更是我們可以握在手心、感受溫度的作品。毫無疑問,建盞就是這樣的藝術品。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一隻好的建盞作品,離不開大師的精心設計和精湛手藝,更離不開愛盞之人的精心泡養。建盞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品收藏,要小心翼翼、束之高閣;她的魅力,需要愛她、懂她的人在相互“交流”後才能展現。這種與建盞的“交流”,就是一個精心泡養的過程。

建盞能夠越養越溫潤(甚至出現七彩寶光),是融入了時間的打磨與玩盞人情感的投入。可以試想一下,每當玩盞者,在喝茶的過程中,用手親撫他的愛盞,反覆欣賞把玩、放鬆身心的同時,對盞的喜愛尤甚。久而久之,則會形成“人養盞、盞養人”的精神境界。所以,建盞毫無疑問是很親民的藝術品,我們可以慢慢養,耐心養,用一生來養,體會一隻建盞不同時期不同的味道。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當然,一隻可以稱得上藝術品的建盞作品也必須滿足以下三重標準:

第一重:上手

器物上手為大,離開實用性他存在的價值會減弱很多,關於上手的標準又依照拿起和放下兩個動作展開。不能有多餘的型流露出來,造型始終要照顧手感,讓兩個重複的過程充滿了愉悅和自信。

第二重:觀感

上手,手感好的前提下,器物要有優秀的觀感,這裡必須說明的是好的觀感不是細膩,建盞本身的特性使它更像寫意畫而非工筆,是固定的空間運動的點的最好的體現,是純東方意識形態,所以觀感指的是器物花紋所表現的形態,是大氣自然的,是讓你的雙眼舒適的。

第三重:個性

在滿足以上兩點的同時,器物要有自身的特點,但不能過分的表現主義。剩下的就是每個人對作品不同的品味了。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建盞與其他物品不同,它不是知道配方之後就可以去重複燒製的,它的燒成受太多太多因素制約。你只看到了精品建盞的貴,你並沒有看到建盞工藝師整窯整窯廢品砸掉之時的那個場景。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優秀的建盞作品都是非常稀少的。所以,建盞是看工藝師手藝、更看窯神“心情”的只只都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建盞藝術究竟是什麼藝術?



最後再多說點吧,世界的原色就是殘缺,矛盾對立統一。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精美其實是淺層次的美,就是假美。完美無缺永遠只是理想境界。真的珠寶,定有美中不足。對於優秀建盞的某些缺陷,要寬容理解,隨緣不執。要感知和光同塵,有與無的辨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