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小時候,父母總是督促我們努力學習,爭取以後“坐辦公室”。


但工作後才發現,原來“坐辦公室”也不是那麼輕鬆的。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被忽視的情緒勞動

從早到晚坐在辦公室的你,只要不上廁所就能坐一天,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回家就往沙發上一躺。


就這坐完就躺的生活,你還覺得身體吃不消,每天除了累還是累。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明明沒有從事體力工作,卻覺得彷彿幹了很多體力活似的,有時候甚至感覺比干體力活還疲憊。


為什麼每天上班都是坐著,還是這麼累?


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給出了她的答案:


因為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還有一項同樣艱辛的付出,被忽視了。


那就是“情緒勞動”。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有多少人臉上笑嘻嘻,心裡MMP


簡單來說,“情緒勞動”是為了讓自己維持恰當的精神狀態,必須誘導或抑制情感。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也許你當時的心情是憤怒:


“我當時真的很生氣,心裡憋了一肚子的火。”


是無奈:


“只能說誰碰上誰倒黴吧,怪自己運氣不好。”


是低落:


“工作得很不開心,下班後心情也不好。”


可到最後都是“算了,忍一忍就過去了”...為了工作,這大概是所有人最後的“妥協”了。


對於經常受到的委屈,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前幾天跟閨蜜小聚,吃飯間隙她忍不住跟我吐槽說,“我們這一天天朝九晚五掙的這點錢,不應該叫工資,應該叫精神損失費”。


每天晚上加班加點改方案,改了好幾天。


可對方的要求每次都在變,她不得不一邊微笑著應付甲方爸爸,一邊在心裡咒罵著重改一遍。


還得面對老闆“你那個方案怎麼還沒做完?”的質疑。


為了不在辦公室裡“當場崩潰”,她的情緒已經到了極限的邊緣。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面對不如意的事情,你可能得假裝開心,硬擠出一個微笑。


面對無理的取鬧,你可能得假裝平靜,讓自己不要黑著臉。


面對與己無關的不幸,你還可能得假裝難過,讓自己看上去感同身受。


在每一個扮演出來的表情背後,都是一次“情緒勞動”,都可能加深你的疲憊感。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情緒勞動”在無形中消耗著我們


當一個人在經歷“情緒勞動”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應?


Hochschild指出,人們大體上會有兩種應對策略:


1、表層扮演(surface acting)


卓別林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患有重度抑鬱症的男人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跟他說:“最近我們城裡來了一個特別幽默的人,已在街上講了三天笑話,全城的人這幾天都過得特別開心,我建議你去找找他。”


男人說:“我就是你說的那個特別幽默的人。”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這就是表層扮演,一個人有意識地調整狀態來適應社會角色對自己的要求。


比如,你是名喜劇演員,你就應該時時刻刻都是搞怪逗趣的。


你是位母親,你就應該時時刻刻照顧好孩子。


有的表層扮演可能帶來“情緒耗竭”。


卓別林說:


“有些時候我覺得任何與他人的接觸都讓我作嘔,就像一些浪漫主義者所描述的那樣,我受到的壓力讓我厭世。


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陌生人一般,被拒在世界的高牆之外。”


2、深層扮演(deep acting)


它與表層扮演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個體的情緒體驗與外在的表達基本上是一致的。


前者是“改變情緒表達”,就是假裝開心,隱藏壞情緒。


很明顯,此時的“情緒體驗”和“情緒表達”的差別大,情緒勞動成本高;


後者則是“改變情緒感受”,就是自我說服。


意識到壞情緒並不是自己唯一的選擇,引發自己的正面“情緒感受”,與外在要求的“情緒表達”一致,情緒勞動成本也隨之降低。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情緒勞動”:不被支付薪水的工作


最初有關“情緒勞動”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那些對員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職業,比如:


空姐要付出“熱情的情緒勞動”;

護士要付出“關心的情緒勞動”;

醫生要付出“冷靜的情緒勞動”;

殯葬從業人員要付出“悲傷的情緒勞動”

......


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職業都存在“情緒勞動”,只是強度有所不同而已。


有些職業天生就有能承受“重度情緒勞動”的要求,比如投訴中心的客服、櫃員、服務員、導遊等。


霏霏就是名投訴中心的接線員。


“自從我在這裡工作,就一直在被罵被傷害,從沒停下過”,霏霏說。


“我努力放輕語氣,希望能儘量安撫客戶,但每次接到電話就是劈頭蓋臉一頓咒罵,根本沒人聽你解釋。”


“我全心全意希望能做好這份工作,各種傷心難過都憋在心裡,可換來的只有領導的不滿意,每天晚上回到家我總是在哭。”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情緒勞動”還與性別有關。


社會學教授Jessica Collett指出,男性和女性在形式上可能都從事相同程度的“情緒勞動”。


但在特殊的社會範式中,女性常常被期待提供額外的“情緒勞動”,而男性則被要求抑制情感。


在不存在崗位差異的情況下,將“情緒勞動”視為壓力的女性顯著多於男性。


比如希拉里曾說過,如果男同事在辦公桌上放一張家庭照片,會被稱讚“顧家有擔當”;但如果是女同事在辦公桌上放家庭照片,就會被認為是“心思不在工作上”。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如何科學麵對“情緒勞動”


臨床心理學博士Joshua Klapow曾說,“處理情緒勞動的關鍵,是確保大家充分理解什麼是情緒勞動”。


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裡,並感覺到了以前“沒被定義過的情緒”是怎麼來的,那你可以先給自己鼓鼓掌:因為,覺察即是成功的一半。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你可以嘗試調整自己情緒勞動的方式,通常有兩種方式管理情緒。


一種是調整情緒感受。


公司裡,不同的人被領導指出錯誤,常有不同的反應。


有人認為領導這是針對自己,給自己穿小鞋,對這種不尊重、不公平的行為感到憤怒。


有人則認為這是工作中正常的溝通,大家目標一致,領導只是在提出自己的建議。


同一件事,內心中的解讀不同,情緒體驗也並不相同。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ABC理論,事件只不過是引起我們情緒和行為的間接原因,而直接原因是我們這件事的認知和評價。


調整情緒感受,其實就是去調整我們對一件事的認知和評價。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另一種是調整情緒表達。


比如因為一些表層扮演的方式(如隱藏難過,假裝開心)而導致的內外不一致,你也可以考慮另一種內外一致的情緒表達方式。


在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的鐘曉芹,給辦公室換水、磨咖啡、看監控、帶新人等,明明不是她的活,偏偏都是她來做。


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同事看到鍾曉芹去倒水,讓幫忙拿剛打印好的商戶報表,在公開場合不好拒絕,鍾曉芹便自然地答應了。


而鍾曉陽卻站出來攔住她,說:“你說個不,看看地球會不會爆炸”。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生活中,陷入鍾曉芹困境的人很多,但能像鍾曉陽一般乾脆拒絕的人卻很少。


可是,會拒絕,能直接表達自己想法和界限的人,往往才是贏得尊重和喜愛的那個人。


情緒勞動多了,你可能會變得麻木冷漠,或是脾氣暴躁。


這不是你不夠友善、不夠堅強,你只是情緒耗竭,太累了。


給情緒放個假吧,你可以允許自己暫時如此。


“每天都坐著上班,為什麼還是這麼累?”你正在被情緒勞動所消耗


若您有婚姻情感、親子關係、情緒壓力、個人成長、職場關係、人際關係困擾等問題,歡迎聯繫我們,我們的專業諮詢師團隊將為您排憂解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