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范围以家为中心2公里,留守老人是这么生活的

曾经,农村是一个相当亲切的字眼,如梦中甜蜜的呢喃、胸口火热的温度。

农村是与城市相区别的一个地域单元,它不仅是户口薄上相区别的文字,更是人们原始观念的认知。

曾经村民守着自留地讨生活,粮食满仓或是颗粒无收都由老天说了算,典型的靠天吃饭。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春耕秋收以播种机、收割机取代了人力,但是许多偏远闭塞的乡村地区仍以人力为主。

活动范围以家为中心2公里,留守老人是这么生活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村里的年轻人打破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禁锢,比起靠天吃饭的祖辈人,村里的年轻人更乐意去外面的世界闯闯。

他们与祖辈人相比,学识更加深厚,思想更加前卫,在生活面前,存满了无畏的勇气与敢为人先的创新。

年轻人在外面闯荡的风生水起了,也会将家里的老人接到城里颐养天年。

村里的老人内心对生他养他的故土还是深深依恋的,并且大多数老人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早已习惯了村里的生活状态。

活动范围以家为中心2公里,留守老人是这么生活的

奈何摆在村里老人面前的抉择是乡情和亲情两个选项,想到去往城里不仅可以解决对子女的离愁别绪,而且还能帮着照顾小孩。

因此很多村里老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去往城市的路,在年过半百的年纪选择了背井离乡。

有的老人割舍不下对故土的眷恋,任由子女怎么说、如何劝,都不会动摇扎根农村的决心,即使村里的住户就剩下零星几户,曾经熟悉的左邻右舍也举家迁往他处,这些老人依旧固执地守着日渐破败的村落和村头翻耕了几百年的田地。

守望乡村与牵挂外出子女的老人被社会赋予了一个通俗易懂又略显尴尬的称为“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在逐渐冷清的乡村是一个倔强存在的群体,他们孤独但不缺乏坚韧,如门前的老槐树一般,虽经岁月流金的洗礼,但内心依旧不屈。

活动范围以家为中心2公里,留守老人是这么生活的

“留守老人”如果有个伴儿,在漫长的岁月里还会有个生活上的伴侣,精神上的依靠。

而那些独自一人生活在乡村的“留守老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逢年过节,住在城里的子女可以带上孩子回村里看看,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带来些颜色。

每次回村,一位相熟的老人都会拉着我的手,和我亲热地拉会儿家常。

这位老人曾经住我家隔壁,在我儿时地记忆中,老人做为村里的长辈,对我们一家很是照顾,很多次父母忙于田地里的营生,把年幼的我托付给她照看,她都是欣然答应。

在夜幕来临的时候,约摸田地里的人们收犁赶牛回了家,老人就会从隔壁将我送回家。

后来父母像很多村里年轻人一样,加入了进城讨生活的浪潮,将村里的房子封起来,举家搬到了城里。

自那以后,在城里求学的我因忙于学业就没有回过村里了,也就断了关于老人一家的音讯。

活动范围以家为中心2公里,留守老人是这么生活的

只是后来听父母说,老人的老伴儿因积劳成疾撇下老人去世了,老人因不忍抛下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子,所以对于儿女们要将她接到城里安享晚年的提议多次拒绝,将近十几年的时间一直独自一人居住在老屋子里,守着过往回忆过活。

活动范围以家为中心2公里,留守老人是这么生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