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科普」常見的10種精神疾病

【心理 · 科普】

常見的10種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病情嚴重的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儘早識別精神疾病關係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未來,那麼,常見精神疾病有哪些呢?

一、抑鬱症

抑鬱症正被廣泛地受到關注,這反應出社會生活逐漸加大的壓力對人的心理產生的巨大影響。主要表現為心情不好,對任何事物缺乏興趣,病人常常說高興不起來,終日愁眉苦臉,思維緩慢,反應遲鈍,話少,精力疲乏,不愛活動,失眠、食慾下降、體重減輕,嚴重的有自責自罪感,甚至出現自殺行為。

二、強迫症

強迫症是以刻板形式反覆出現在患者的頭腦中的想法、觀念或衝動,反覆想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如反覆想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而反覆詢問他人自己說了什麼;反覆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而反覆檢查其正確性;反覆回憶以前發生的一些事;反覆擔心自己會受到某種細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覆洗手、洗澡、洗衣服。患者的這些想法來源於自己的內心,但是,患者為此感到痛苦,卻又控制不住。

三、恐懼症

恐懼症是對特殊的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強烈的懼怕,且伴有頭暈、心悸、出汗、顫慄,好像隨時要暈倒,例如害怕空曠、幽閉、高處等場所,害怕社交場合,怕貓、狗、打針等,患者明知這種恐懼是過分的、不必要的,但卻不能控制地極力迴避。

「心理 · 科普」常見的10種精神疾病

四、精神分裂症

此病的不同類型表現多種多樣,偏執型表現為憑空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敏感多疑,逐漸發展為誇大、被害等多種妄想,多數病人沉湎於幻覺或妄想之中,不與周圍人接觸。青春型表現為言語增多,情感喜怒無常,行為紊亂,幼稚、奇特。

緊張型主要表現為動作緩慢,少語少動,長時間保持某一姿勢不動或者正好相反,行為衝動,不可理解,砸東西,傷人毀物等。單純型表現為孤僻、被動、活動減少、生活懶散、情感逐漸淡漠,日益脫離現實生活。

「心理 · 科普」常見的10種精神疾病

五、自閉症

又稱孤獨症,在現代社會中發病率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為人所重視。起病於嬰幼兒期,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症狀表現多種多樣。孩子常與人缺乏眼神交流,也不會用面部表情,手勢、姿勢與他人交流;言語的聲調、重音、速度、節奏異常,時常發出怪聲,不會使用語言表達,也不會用手勢、模仿等與他人溝通;常聽不懂指令,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問,對別人的話也缺乏反應,僅以拉人、推人、摟抱作為與同伴的交往方式。人情冷漠,對集體遊戲缺乏興趣,孤獨,自娛自樂,興趣侷限,行為上常自尋刺激、自我傷害,或者刻板、古怪。

六、痴呆症

痴呆症反應出我國老齡化進程對精神疾病的深刻影響,分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兩種。前者為長期腦血管性疾病的結果,後者則又分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它們的共同表現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難逆轉的智力、記憶力減退,嚴重者不認家門、不認家人,為此經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無法控制。

七、焦慮症

焦慮症主要表現有兩種,一種是正常的活動時突然發作的極度緊張、恐懼,心悸、窒息感,害怕自己會發瘋或死去,瀕死感,以致驚呼、求救;另一種則是經常的、持續的、無原因,也不知道針對什麼的緊張、擔心,搓手頓足、來回走動等。

「心理 · 科普」常見的10種精神疾病

八、失眠症


失眠症是對睡眠質和量長時間的不滿意狀況,可以出現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後不易再睡、醒後不適感、疲乏,或白天睏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鬱,或恐懼心理,並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

「心理 · 科普」常見的10種精神疾病

九、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這種模式顯著偏離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認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顯影響其社會功能與職業功能,造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病人為此感到痛苦,常被周圍人認為是個“怪人”。

十、厭食症

厭食症是一種多見於青少年女性的進食行為異常,特徵為故意限制飲食,使體重降至明顯低於正常的標準,為此採取過度運動、引吐、導瀉等方法以減輕體重。常有過分擔心發胖,甚至已經明顯消瘦仍自認為太胖,即使醫生進行解釋也無效。

部分病人可以用胃漲不適,食慾下降等理由,來解釋其限制飲食。常有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女性可出現閉經,男性可有性功能減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病人可有間歇發作的暴飲暴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