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上談兵進入實戰 中國衛通擬探索C端市場

一座座“大鍋”仰望長空。

日前,《證券日報》記者跟隨上交所走進了位於北京市西北方向的北京地球站。這裡是衛星數據接收與分發的第一站,矗立在北京地球站園區中被稱為“大鍋”的一座座衛星天線承擔著跟蹤衛星、收發遙測遙控指令、廣播電視及數據傳輸等重要任務,也見證了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滄桑鉅變。

“我國衛星互聯網已經從‘紙上談兵’邁入實際建設階段。”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國衛星通信大廈的一間辦公室裡,中國衛通總經理孫京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中國衛通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從事衛星運營服務業的核心專業子公司,具有國家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和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是我國唯一擁有通信衛星資源且自主可控的衛星通信運營企業。

衛星互聯網邁入商業試用

談及衛星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孫京如數家珍。

“衛星互聯網通過一定數量的衛星形成規模組網,是一種能夠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終端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等通信服務的新型網絡,當前衛星互聯網主要集中在空間段及地面段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高軌高通量衛星和中、低軌寬帶衛星星座的建設。”孫京對《證券日報》記者談道,2017年由中國衛通運營的國內首顆高軌高通量Ka衛星-中星16號成功發射,公司依託高通量衛星加快拓展衛星互聯網業務。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技術發展驅動下,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以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分別提出了“鴻雁”和“虹雲”低軌衛星星座計劃。民營企業也在加速湧入衛星互聯網產業,“天象星座”“銀河星座”等低軌衛星星座計劃發射衛星數量逾千餘顆。今年銀河航天、九天微星等商業航天企業也相繼落地自己的衛星工廠,旨在實現小衛星的低成本大規模量產。

“在傳統衛星通信產業鏈中,中國衛通作為衛星運營商,上游銜接衛星製造商,下游服務用戶,產業鏈較短,衛星通信運營服務業務單一。”孫京告訴記者,5G的發展使得衛星通信產業鏈延長、並且與信息技術產業有了深度融合,中國衛通在產業鏈中參與的環節也從運營服務向下遊信息服務延伸。

如今,中國衛通也在探索新的方向。今年9月份,中國衛通牽頭組建星航互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基於寬帶衛星的航空互聯網業務,為航空領域提供寬帶衛星接入和互聯網信息服務。

拓展C端市場空間

在孫京看來,隨著衛星技術的進步以及衛星大眾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全球衛星通信呈現出網絡寬帶化、覆蓋全球化、天地融合化、業務平臺化的發展趨勢,衛星通信業與信息服務業加速融合,衛星通信服務產業鏈逐漸由單一資源運營向下遊增值信息服務延伸,衛星通信進入衛星互聯網新階段。

“中國衛通將不斷滿足公眾對衛星互聯網、衛星物聯網的想象與期待,不斷深化、拓展衛星應用服務場景。”孫京強調,“未來中國衛通將在為現有行業和客戶提供優質解決方案的基礎上,擴展合作領域,公司將積極通過長尾效應實現從B端到C端拓展。”

2020年7月7日,適配了中星16號高速互聯繫統的中國第一架高速衛星互聯網飛機在青島首飛成功,實現了機上所有人員使用微信、語音、視頻通話、網頁瀏覽、網上購物、網絡遊戲等應用。孫京告訴記者,第一架高速衛星互聯網飛機的成功實踐獲得了民航局、航空公司及相關行業合作伙伴的一致認可,增強了公司大力發展航空互聯網生態的信心,進一步激發了行業參與者對於航空互聯網應用、模式的探索,有利於加速航空互聯網在國內的快速發展。公司將緊抓航空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機遇,快速形成航空互聯網生態圈,創新衛星應用商業模式,邁向世界一流衛星通信產業龍頭企業,為推動我國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後續中國衛通將繼續建設新的更大容量、更廣覆蓋的高軌高通量Ka衛星,實現東到北美,西至歐洲、非洲,南至澳洲的自建網絡服務能力。同時,通過與國際上領先的航空衛星互聯網運營商合作,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國內外航司提供真正的高速航空互聯網服務。”孫京如是說。

隨著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的範圍,技術、產業以及資本正在洶湧跟進。2020年也被業界稱為衛星互聯網“元年”。這意味著中國衛通或將迎來越來越激烈的市場化競爭。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