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朋友圈打卡嗎?人生只會越來越卡

今天你打卡了嗎?

這幾天,關於“誘導微信朋友圈打卡”的問題,在微博等媒體引起網友熱議。


你在朋友圈打卡嗎?人生只會越來越卡


微信安全中心公告截圖

微信安全中心發文稱,微信禁止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傳播外鏈內容或者文章——也就是朋友圈打卡行為。

微信官方認為,打卡行為嚴重影響了用戶的朋友圈體驗,並將對 “誘導用戶打卡”的商家或者微信主體,進行處罰。

第一個要被整治的,就是某些學英語的APP、公眾號的每日打卡送紅包行為。


你在朋友圈打卡嗎?人生只會越來越卡


薄荷閱讀的打卡獎勵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對於打卡已經很熟悉了,但不好意思明說,只能乾脆屏蔽對方,眼不見為淨。


你在朋友圈打卡嗎?人生只會越來越卡


多少人的朋友圈是這樣?

朋友圈作為“私人社交圈”,打卡的也都是自己現實中認識的人,拉黑實在說不過去,畢竟以後可能還會交流。

一個一個屏蔽,也很麻煩。微信官方這次整治,就是解決朋友圈打卡“疾病”的好辦法。


你在朋友圈打卡嗎?人生只會越來越卡


你在朋友圈打卡嗎?人生只會越來越卡


微博網友普大喜奔

在互聯網時代,各種各樣的APP,佔用了我們太多的注意力和時間。

根據調查顯示,2018年,印度尼西亞、泰國、中國和韓國的智能手機用戶,是全球範圍內使用手機時間最長的,平均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都超過4個小時。

每天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中,讓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做比如閱讀一本書、學習某項技能亦或只是半小時的獨處

於是,不少人利用於“打卡”,來促使自己去為某件事而努力。也有紅包等形式誘導人們在微博、朋友圈進行頻頻地打卡。

打卡,變成了一些人的炫耀與自我標榜。

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打卡行為,都是塑造某種“網絡人設”——文藝、小清新、高逼格、學霸、女神...

去餐廳吃飯,先拍幾張美食美酒的照片,然後發到朋友圈微博;不管在哪,不管幹什麼,先拍照,再配一段文字,精心準備之後發到朋友圈。

對於那些活在“打卡世界”中的人來說,如果不能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展示,打卡則失去了意義。

打卡,不是為了監督,不是為了學習,變成了一場社交媒體上的“我型我秀”,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


我一定要在QQ空間、朋友圈、微博上讓別人知道,我來了,我做了,我看了,不然的話,就等於我沒有來過,沒有做過,沒有看過。

無處不在的打卡,彷彿自己很努力,背後卻是精神空虛,對自我缺乏認識與自律。



俗話說,過猶不及,月滿則虧,過度依賴打卡,將其作為一種自我標榜,只會本末倒置,結果可能南轅北轍。

互聯網時代,人們購物、交友、吃飯、運動、出門、學習都依賴於一部手機,過度依賴手機,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懶惰,也更迷茫和焦慮。

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曾經說過,媒介即人體的延伸,在這裡,手機變成了我們的延伸,甚至是我們的“氧氣”。

打卡,則是其症候之一,表現了現代人對知識的焦慮,對身份的焦慮,對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焦慮。


麥克盧漢在其著作《機器新娘》裡,寫道:全面的投降和全面抵抗一樣,代價都太高了。我們無法完全脫離互聯網,也無法忽視現代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對抗智能手機的“侵入”,最好的辦法就是關掉,離開。

想一想,自己有多久沒認真讀過一本紙質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