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大师精心绘制的史诗杰作,竟是以《山海经》为蓝本谋篇布局

芒砀山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目前最早的壁画,比著名的敦煌壁画早600多年,该壁画以瑞兽为主题,构图恢弘壮丽,气势磅礴,浪漫而又凝重,是汉代大师精心绘制的史诗般的杰作,其绘画艺术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该壁画中的龙、朱雀、白虎、怪兽与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四神云气图是以《山海经》为蓝本谋篇布局的,是《山海经》瑞兽、灵鸟的图画版。

汉代大师精心绘制的史诗杰作,竟是以《山海经》为蓝本谋篇布局

《山海经》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中国的山川地理、奇珍异兽、美石宝藏等,还记载了海内外各地的奇异风貌和大量的远古神话,是一部具有浪漫神话色彩的地理书。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山海经》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书中描绘的神话世界的珍禽异兽为人们所羡慕和向往,四神云气图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载体。
该图与我国东汉时期形成的四神方位的经典模式明显不符,左苍龙,右玄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神位置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出现真正的玄武。龙在图中占据最核心最显要的位置,约占壁画面积的一半以上,据测量龙身伸直长约7.5米,身宽处0.12米,龙头伸向东南方,巨嘴大张,长须飘飘,头顶长着类似鹿一样的角,张口吐舌,舌尖细长,卷起一个怪兽。龙翼丰满,前足一只踏云气,另一足踏翼,后两足一只抓朱雀尾,另一足长出花朵悬空。龙尾长出一朵长花,摆向西北方,龙身绘鳞纹,整个龙体弯曲摆动,一幅正在游动飞翔之状,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龙的地位在古代最为尊贵,居于虎、朱雀、玄武四神之首,四神云气图将龙的王者之位体现得淋漓尽致。龙是最有灵气的瑞兽,《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渊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风中登天,秋分而潜渊。”传说神人可以乘龙,龙飞升天可以成仙,此龙龙足踏云气,显然有乘龙升天的寓意。


龙在《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如“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此句中的烛阴即为烛龙,晋代学者郭璞在《山海经传》中说:“烛龙也,是烛九阴。”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说:“天缺西北,龙衔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至灵。”《山海经》还有多处古帝王乘龙升天的记载,如 据《海外南经》云:“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海外西经》云:“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东经》云:“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内北经》云:“纵极之渊,……冰夷人面,乘两龙”。《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两龙,名曰:“夏后开”。《海外南经》云:“北方禺强,人面鸟身,践两青蛇。晋代学者郭璞注说:“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这里的“祝融”、“启”、“蓐收”、“句芒”、“冰夷”、“开(启)”、“禺疆”,都没有列入《史记》记载的三皇五帝中,但他们都曾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或帝王。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出门“乘龙”。由此可见“龙”是上古历史赋予古帝王身份的特殊坐骑,身份的标志,也是帝王成为神仙的标志。所以古代史籍都有很多古帝王“乘龙”的记载。

四神云气图中的龙也是墓主的坐骑,墓主明显受到了《山海经》古帝王乘龙的影响,乘龙飞天成仙是墓主的祈盼和理想,但是作为梁国的诸侯王,绘制这样乘龙图在汉代礼制中是有点谮越的,乘龙是帝王的专利,诸侯王是没有资格的,四神云气图反映了梁王“洞朱、云气画”谮上的特点,好在墓洞很快封堵,不为世人所知,汉朝皇帝也蒙在鼓里,梁国平安无事。
四神云气图中的怪兽明显不是玄武,因玄武是龟蛇的结合体,而这头怪兽头有鸭嘴形,长颈,长着羽翅,身上有鱼鳞纹,背长巨刺,有鱼尾。它的位置在壁画的南端,与四神固有的位置不符。有学者认为,此墓主人是梁孝王的儿子梁共王,梁共王让画师绘制怪兽是为父亲刘武避讳,因玄武同刘武的武字相同,所以用怪兽代替玄武。此说乍看解释合理,能自圆其说,但其实经不起考证。北宋著名学者洪兴祖在《楚辞. 远游》注释:“玄武,谓龟蛇,位于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我们看此怪兽身上绘有鳞甲,显然符合“武”的特征,避讳“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认为此怪兽是玄武类瑞兽早期的雏形,有“武”的特点,但没有“玄”的特征。专家根据梁共王陵出土的钱币没有五铢钱的情况,判断其陵墓应修建于公元前118年即汉武帝元狩五年之前,属于汉武帝早期,梁共王陵绘制壁画之时,四神尚没有定型,所以没有玄武。

那么这种怪兽是什么动物呢?它其实与《山海经. 海外西经》记载的龙鱼相似。“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九野。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同时该怪兽与《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的鳐鱼也类似。“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入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纹而白首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以上两类怪兽可游可飞,前者“乘之寿两千岁”,后者“见之天下大穰”,其长寿吉祥的寓意,均是布局四神云气图的上佳瑞兽。怪兽就是龙鱼和鳐鱼的综合体。
朱雀绘于龙身中段的东侧,头向北,尾向南,口衔龙角,朱雀脖颈长出含苞待放的一株花朵,朱雀背有圆点纹,尾部长出一条很长的云朵,双爪错开,正在行走。此朱雀与其所居的位置亦不符,说明当时“南朱雀”模式没有形成。朱雀,又称朱鸟或凤凰,是《山海经》中多次重复记载的灵瑞之神鸟。《山海经. 南山经》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朱雀为一种祥瑞之灵鸟,古人期待朱雀能够庇护、保佑墓主在阴间里平安吉祥。在四神云气中,与龙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朱雀,它口衔龙角,尾托龙爪,与龙紧密相随,如影随形,相互依托,并驾齐飞。是中华远古崇拜龙凤,以龙凤为图腾的两大民族融合的象征。

白虎,绘制于龙身中段西北侧,是该图中唯一略具符合方位的瑞兽。它头南尾北,仰首张口,欲咬食一朵灵芝,白虎两耳各长出一朵长茎花朵,含苞待放,其前两足一只踏云气,另一只足藏而不露,后两足一足踏云气,一足腾空。身上绘制白色彩条纹,虎尾绘节状,整个虎身,昂首向上,一幅正奔跑的气势。《山海经》多处记载有白虎。《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又北二百四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狼、白虎”,“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古籍《瑞应图》记载:“白虎者,仁而善,王者不暴待见。”白虎作为瑞兽,是君主仁政爱民的象征,是君王品德高尚的象征。同时虎还是百兽之王,能够威慑天下各种妖魔鬼怪,驱除邪恶,保佑吉利平安。古籍《风俗通义》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墓主希望通过白虎镇守墓穴,保护安全,同时彰显仁德,赢得人心。
另外在四神云气图的南侧,即主墓室南壁的西侧,还有一幅残缺的壁画,壁画与四神云气图东西边缘是连在一起的,专家考证它是四神云气图的延续部分,残存壁画东西长4.24米,上下宽1.72米,面积7.3平方米。此为南壁壁画。绘制的主要题材是仙山灵兽灵鸟灵芝图,在壁画的中间偏东有一座绵延起伏,高高耸立的神山,山的顶峰绘一颗没有枝叶,主干挺拔的树,树上结出一枚仙果。山的东边为一只斑豹,亦叫猛豹,正昂首俯身下山,尾巴上翘,身上画圆钱纹。《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山经》、《东山经》、《北山经》都记载了这种猛豹。其中《西山经》记载:“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山上多有丹栗...................兽多猛豹。”晋代学者郭璞注解说:“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这种猛豹也是一种瑞兽和灵兽。在仙山的西侧绘制一只较大的朱雀,站立在一座小山头上,头伸向东边高耸的仙山,眼睛炯炯有神,嘴大张着,好像在鸣叫,颈部很长,双翅欲张,欲作展翅飞翔之动作。朱雀的西边,绘有灵芝,灵芝顶上绽开两朵红花。

这座仙山与灵神的构图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山极为类似,如《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而有九门,门有开门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在这副壁画中,仙山居于偏东的位置,恰恰是古代地图的西方,古代绘图的方位与今天的方位指示是完全颠倒的,因此仙山是居于西部的,其仙境的构图创意取材于《山海经》中的西部神山昆仑山。寓意墓主在阴间走进昆仑山的仙境里,成为神仙,与百神相伴,在极乐世界里生活。
四神云气图诠释了《山海经》瑞兽、灵鸟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了一种神话世界的浪漫主义氛围,通过对四云气图四神的考证,可以加强和促进了对《山海经》的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山海经》为四神云气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源流。

文字来源:永城市文史专家 盛朝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