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冰鑑》裡的觀人術

一個人的外形、身份地位可以通過一定的條件而改變,但其本質則是不易改變的。比如網絡小說裡常說的“王八之氣”,或是現實中我們看到某些人感受到卻無法形容的姿態。比如有的人,一見面你就會覺得難相處,或者是有的人提出什麼要求,你會心甘情願的去替他辦事。這些特質基本都是與生俱來的,當然也有部分是後天努力培養出來的氣質。

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冰鑑》裡的觀人術

這兩年有句比較流行的話:一個人的氣質,在於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

這句話雖然不全對,但也同樣側面反映出了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相應的氣質表現。

那麼,什麼是氣質?心理學上認為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徵之一,是人的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動力特徵。而在社會上所表現的,是一個人從內到外發散出的一種人格魅力。

我國古代思想源頭是《易經》,其核心理論便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但陰陽二氣卻是同宗同源相輔相成的。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元自一炁也。所以我國古代所說的氣質,是指先天稟乘於父母,後天隨著身體發育、社會經歷、生理、心理的成熟發展起來的人格心理特徵,包含了形體、性格、態度、智慧、外在表現等種種人的特徵。

所以古人云:氣者,一而已矣。別而論之,則有三焉:曰自然之氣;曰所養之氣;曰所襲之氣。自然之氣者,五行之秀氣也,吾秉受之,其請常存。所養之氣者,是襲義而生之氣也,吾能自安,物不能撓。所襲之氣者,乃邪氣也,若所存不厚,所養不充,則為邪氣所襲也。

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冰鑑》裡的觀人術

所以《冰鑑》也有云: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

人以氣為其主神,換言之,氣主宰著人。這裡的氣,既是氣質,也是精氣。當然,一個人的氣質如何,通常也側面反映了其本身的精氣狀態是什麼樣的。氣存在於人體內,是精神。而在外在的表現,是人的氣色。一個人的氣色,往往也影響著氣質。紅光滿面的人,走起路來多半虎虎生風,氣場強勁有力。而面容暗晦的人,不一定說會碰到什麼不測,但通常也都容易被人忽視掉。這就是氣色的好壞影響著氣質。人在當運時紅光滿面,富在深山有遠親,失運時面容晦暗,貧在鬧市無近鄰。氣質是會隨著人的遭遇和處境而變化的。

而且,著眼觀人,表象上人人不同,氣度不一。讀萬卷書卻形如貧困老農,髒話連篇的人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更是不少。所以,辨別一個人的氣質,是需要詳細觀察才能做出準確判斷的。內在的精神狀態是變不了的,而外在的氣色卻可能隨著環境處境而改變。

有終身之氣色,“少淡、長明、壯豔、老素”是也。

人一生的氣色變化,被作者概括成“少淡、長明、壯豔、老素”八個字,極其精準。少年時期氣色純而薄,如幼苗初長,故而淡。青年時期氣色光而潔,朝氣蓬勃,故而明。壯年時期氣色豐而美,此時已如一株參天大樹,花果盛開,故而豔。晚年時期氣色樸而實,如梧桐樹到了冬季,故素。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恆定不變的氣色,以此為準繩,就能辯證地看待人氣色的不同變化,以“少淡、長明、壯豔、老素”為參照,可免於陷入機械論的錯誤中去。

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紅、秋黃、冬白”是也。

而一年四季,人的氣色變化也是不一樣的。人的生理狀態和情緒,常常隨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外就是季節的變化。春季萬物生髮,屬木,故而青。夏季天地如一熔爐,屬火,人之氣色也多紅。秋季風清氣爽又值豐收,素有金秋的說法,屬金,故而人之氣色也多屬黃。冬季萬物凋敝,古人卻在這時趨於安逸得以休息,屬水,故人的氣色宜白。

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冰鑑》裡的觀人術

有一月之氣色,“朔後森發,望後隱躍”是也。

朔是初一,沒有月亮。望是十五,月亮正圓。初一之後的氣色宜爽朗如枝葉盛發,十五之後卻宜若隱若現的氣色。

有一日之氣色,“早青、晝滿、晚停、暮靜”是也。

清晨起床之後,人開始活動,氣色便隨之復甦,所以說“早青”。晝滿,白天氣色充盈。晚停,傍晚氣色將伏。暮靜,夜間氣色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